新聞學作為一套知識體系、一種研究領域,在國內的發展沿襲著一種以規范性知識為主的路徑,一些特定的知識被默認為是整個新聞學的主要面貌和“知識地圖”,影響了人們對新聞學的認知框架和學科印象,新聞學似乎成為一種抽象的、靜態的知識信條,既與生動發展的新聞業現實沒有充分互動,也鮮有開展在其他各學科的演進中都必不可少的學術史、知識論意義上的梳理和省思。本文旨在從一個側面對新聞學知識的這種“路徑依賴”現象進行反思:也即從當下的互聯網新聞傳播現實狀況出發,探討原有的新聞學知識面臨著怎樣的“失靈”場景,進而反思新聞學知識體系在建構邏輯上有什么樣的“盲點”,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完善和迭代新聞學知識體系。 互聯網新聞學并非一個與經典新聞學徹底不同的、全新的研究領域,它關注的是新聞學基礎議題在互聯網環境下的新形態、新機制、新影響等新內容。筆者提出“互聯網新聞學”并非出自要建立某種新分支學科的建制化的目標,而是意在把互聯網作為一種語境、一種場域,較為系統地檢視新聞學既有知識體系的概念、邏輯以及方法論。在互聯網環境下,對新聞學原有知識體系的反思可以從其研究對象、研究視角、研究范式三個維度展開。 一、對新聞學研究對象的反思 互聯網新聞學更注重新聞業對于情境的敏感性,新聞研究的對象既包括新聞事實,更需要包括圍繞新聞事實展開的新聞活動情境。新聞學的研究范圍應當注意適度拓展,從關注抽象化的新聞“事實”到對經由新聞勾連的日常生活的還原。 最初的一批新聞研究都是為了總結新聞職業的操作、規范新聞工作的標準而興起的,也即遵循一種“先有術、后有道”“職業為先、學理為后”的歸納經驗式為主的知識生成模式。無論是西方的新聞專業理念與操作還是中國的黨報理論體系,都是從特定歷史時期總結出來的抽象知識,對這些知識的理解需要回到原來的實踐語境和學術研究語境中去還原,同時,他們還需要與當前階段互聯網環境下的新聞實踐對話,激活學生對普遍性命題的興趣和對當下現實進行理性分析的能力。 因此,中國新聞學的知識體系建構,需要有理性自覺,對基于歷史階段框架而書寫的那些新聞知識,應該給予歷史情境以充分的介紹和解釋,對基于理論體系框架而書寫的那些新聞知識,應該結合現實情境作必要的“降維”解析,如此,才能避免新聞學知識的僵化和無力。更進一步來講,把研究對象從單純而抽象的事實擴展為事實和事實的情境,我們可以發掘更多值得探討的理論維度,延展對于新聞現象的認知寬度。在筆者的教學中,新聞學的緒論除了講清楚傳統意義上的核心知識“作為事實的新聞”和“作為報道的新聞”,還會介紹“作為意識形態的新聞”“作為社會機制的新聞”“作為知識的新聞”“作為對話的新聞”,以及前述“作為交往的新聞”等等這些對新聞業和新聞學的基礎性的、前提性的多元認識,隨著互聯網新聞業的發展,這一認知光譜還將繼續豐富。 二、對新聞學研究視野的反思 互聯網新聞學更注重新聞業作為整體的關聯性,新聞研究的視角應當從以傳統的機構型媒體為中心到全面關注新聞業的行動者(actors)及其網絡化實踐(networked practice)。新聞學的視野應該全面反映新聞場域的系統性變革,既看到專業性新聞生產,也關注協作式新聞生產、開放式新聞生產,還要關注新聞生產與新聞分發、新聞使用/消費的互相影響,以及洞察新聞生產變革背后的支撐性因素,如數據、算法、平臺、社會關系等對既有新聞業運行的調節作用。 互聯網環境下新聞業的基礎性變革首先體現在新聞業行為主體的多元化。第一,新聞研究要對新聞機構以外的其他類型的行為主體分別進行深入研究,逐次厘清各類行為主體的傳播理念、社會資源、生產流程、表達風格、影響力機制等基本要素。第二,新聞研究要關注互聯網環境下各類行為主體之間的復雜關聯。行動主體的多元化引起了新聞業內部的結構、關系、功能發生相應變化。一方面是橫向關系,各類主體間正在形成協作式、開放式的新聞生產格局。另一方面是縱向關系,多元主體的行動使得新聞的生產、分發、消費各環節混雜交錯。第三,新聞研究還要關注新聞業的系統性變革和作為整體的新聞業。 我們在新聞生產、新聞分發、新聞效果等方面積累的知識都已經都不能反映復雜而生動的互聯網新聞業現實圖景。在面對新聞業的整體性變革時,我們應避免認知的單一維度,研究應引入新聞生態(News Ecosystem)、新聞場域(Journalistic Field)、行動者-網絡(Actor-Network)等更具有系統性關照的研究視角,避免(專業化)媒體中心主義的習慣思維。而且,這些新視角的引入需要結合具體的互聯網新聞業場景進行細致辨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研究對象。 三、對新聞學研究范式的反思 互聯網新聞學更注重新聞業運行的透明性,從注重新聞的傳播結果到注重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意義協商和社會關系調整,從注重研究新聞業自身的職業行為規律與職業規范建構到更關注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新聞職業的開放與反思及其與社會各界的對話建立。新聞研究的范式須立足于呈現新聞業主體的能動性、主體間性、行動者之間的互動等復雜層面,訴求在認識論和知識論層面的拓展,從文化的、實踐的立場來豐富我們對于不確定性環境中多樣化的新聞創新與轉型現象的認知視域。 在新技術提供的參與性背景下,專業化媒體日常運作的“黑箱”在社會公眾中的能見度在提升,媒體行業也因而呈現某種程度的“祛魅”和專斷話語權的消減。媒體傳播領域的透明性所帶來的研究問題并不僅僅是“披露”與“展現”新聞生產的“后臺”,更深層的意義是提示我們將新聞業的行為主體與其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視為一種研究和反思的對象,新聞學要對新聞從業者和新聞機構的身份認同、工作邊界、社會角色等進行考察,特別是在新聞業走向協作化生產、社會化生產的過程中上述領域被注入了新的成分和內涵,也牽動了新聞業作為一個整體與政治、經濟等社會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嬗變,這有助于我們把新聞業作為一種社會機制(social institution)而非工作種類來看待,進而提高對其反思意識和反省能力。 新聞業與社會的關系在調整中,這也意味著研究新聞業的范式需要隨之調整。我們需要借鑒人文社會科學中幾十年來面對社會變革所積累的智慧和共識,提升新聞學科對新聞傳播現實的洞察力、解釋力和超越力。近年來在新聞研究中興起的文化的和實踐的研究立場有效凸顯了新聞業行動主體的異質性、建構性、反思性的面向,值得進一步深入應用和發展。第一個層面,是文化范式新聞研究的勃興,這種考察新聞業的視域指向的是新聞業的建構性和反思性,注重對新聞業運行中的意義發掘和分析。第二個層面,是實踐范式新聞研究的勃興,這種考察新聞業的視域指向的是新聞業的開放性、動態性,如果說文化范式的新聞研究側重于對新聞業轉型中的意義體系的描摹和解讀,那么實踐范式的新聞研究則更側重指向這些意義體系背后的多種元素互動過程以及話語和行動的交互影響。 新聞研究借此從對事的關注擴充到對人的關注、對人與物、人與事的關系的關注,關注作為主體的人如何把意義世界和客觀世界整合在一起。我們需要關注新聞媒體擁有的社會事實采集與呈現這一關鍵機制是如何從一項公共需求轉變為一個行業的專屬職業行為的,在專屬化的進程中如何建立起職業邊界與職業認同的,而這一專屬行為和專屬權威又是如何在開放性及協作性的新聞生產環境中發生重構的。新聞研究從立足行業自身探究職業規律,轉向從社會外圍審視新聞業的運作,從著力于建構職業權威走向搭建新聞業與社會的對話與互動。 作者簡介:王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理論、媒介社會學。 |
|
來自: Tomsp360lib > 《網絡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