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一遍看《知否》,更多關注的是盛家四姐妹的愛情與婚姻,還有明蘭和小公爺的愛情,以及明蘭和顧二叔的婚后生活。 但再一次看,卻發現這部劇中的親情部分也很讓人感動,甚至比愛情更能打動人心。 在劇中,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出自《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意思是,父母習慣為自己的孩子做長遠的安排,想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父母對于子女的愛都是不求回報的,那些為了孩子上個好的幼兒園,半夜就去排隊,那些為了孩子能吃好,自己開始一點一點學著做營養餐,那些為了孩子將來能過得更好,省吃儉用也要給他攢些錢。 對于父母來說,這就是他們無私的愛,他們不覺得苦與累,只覺得幸福滿滿,只要看到孩子將來能過得好,能有出息,他們就會心滿意足。 今天就來談談《知否》中的四段親情,比愛情更打動人心。 02 第一:衛小娘對明蘭看似嚴厲,實則愛之深 在盛家,衛小娘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她的出身并不好,再加上性格比較軟弱,遇事只想忍讓,只求息事寧人,所以她教育明蘭也是這樣,閑事莫理,她們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可以了。 她對明蘭看似嚴厲,實則是在教她明哲保身,因為她不知道自己能護得了她多久,她希望她能在這個大家庭中生存下去。 在最后衛小娘命不久矣時,還是一心想要為明蘭謀個好出路,她叫明蘭去祖母身邊,跟著祖母,想辦法保全自己。 因為她明白,盛家也只有一個盛老太太能夠護得住她的明蘭,如果明蘭能夠去到她身邊,她也就能夠安心了。 父母就是這樣,哪怕到最后一刻,心里想的念的還是自己的孩子,只要她能安好,自己于愿足矣,父母唯一的心愿就是,她唯一的孩子能夠好好活下去。 第二:顧家大郎為嫻姐兒著想,放下過去恩怨 在第一次看《知否》時,覺得顧家的人個個壞透了心腸,心機一個賽一個深,再次看的時候,卻被顧家大郎感動了。 他本來是個很聰明很有智謀的人,可偏偏拖著一副病體,這也讓他的聰慧發揮不到極致,他的心中是有許多不甘心的吧,也是有著對世間很深的留戀,只可惜命運如此。 當他知道自己的病拖不了多久時,他改變了原先的計劃,只要能夠保全自己的妻女,那些謀劃不要也罷,他在世間牽掛最多的也就是自己的女兒了。 這個時候,他會低聲下氣去求顧廷燁,把所有底牌都亮給他,而要求只有一個:在他死后,照顧好嫻姐兒。 因為他知道,這個顧家,只有顧廷燁能夠說到做到,只要能夠讓嫻姐兒有個好歸宿,他也就知足了。 第三:英國公老來得女,不允許女兒受半點委屈 英國公一出場,就是去沈家救自己的女兒,當白發蒼蒼的他匆匆趕來,聽到里面的呼喊聲,求救聲,頓時老淚縱橫,及至聽到一聲嬰兒啼哭,才又開心地笑了起來。 很多人說,這段真的太好哭了,看到老父親再忙,也要先來夫家護著女兒,有這樣的娘家真是最大福氣,也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底氣。 這讓我想起好多遠嫁女,她們有了委屈無處訴,想念父母不能說,要是遇到能體諒你的老公也罷了,如果遇到過不理解你了,那日子真的是不好過。 而張大娘子呢,雖然在夫家受了些委屈,生孩子也差點熬不過來,但好在她有寵她愛她的父母給她拿主意,替她出氣。 尤其是在回家后,父母對她說,如果實在不想要這段婚姻了,他們來想辦法,總之就是不會再讓女兒受半點委屈,哪怕一輩子養著女兒和外孫,他們也是甘愿。 第四:祖母對明蘭的愛,是最好的祖孫情 在《知否》中,最讓人感動的親情,一定少不了祖母對明蘭的那份愛,盛老太太就是那種最慈祥的奶奶,會為最愛的孫女謀劃好一起,明蘭從小沒娘疼,但她會把最好的愛都給她。 祖母在明蘭找林小娘報仇后,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但凡稍有差池,她一個女孩子家該怎么辦,雖然打了她一巴掌,可內心里是因為太心疼她。 還有在明蘭出嫁時,為她準備了豐厚的嫁妝,不讓她被顧家看不起,只要顧廷燁敢對她不好,祖母就會為她出頭。 盛家老太太對明蘭的愛,總是讓人想起自家奶奶或姥姥,她們或許沒什么錢,但會省下來給你買好吃的,她們或許什么也不懂,但只要提起孫女的名字就很開心,她們的愛很簡單,但卻很珍貴。 03 年少時,在愛情、友情、親情中排序,常常會不懂事地把親情放在最后,那正是愛情至上的年紀,總覺得愛情才是世間最重要的事情。 直至再長大些才明白,無論何時,親情都是第一位的,愛情可能不會長久,但親情會一直留在你身邊,哪怕你和父母吵架了,他們也不會和你記仇,還是會一如既往地愛你。 希望成年后的你,也能學著好好去愛父母,抽時間多陪伴父母,讓他們付出愛的同時,也能收獲兒女對他們的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