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做了這幾年來最有成就感的一次整理。 這次整理的契機要感謝羅布給我寄來一本書,名字叫做《少而美的極簡生活》。 作者之一的枡野俊明,我們之前一起讀過他的《禪與極簡生活藝術》,主要負責闡述禪文化在生活中的運用。 另一位作者沖幸子則介紹物品整理的方法和心得。兩人不同的敘述解釋的卻是同一個問題:如何在生活中更快樂地做自己? 枡野俊明認為,空間內的物品對應了我們內心諸多情緒。 “內心充斥的貪欲、執著、虛榮和嫉妒等雜念,即是導致房屋堆滿雜物的元兇。” 因此對空間的清理,同時也是對內心紛亂的清理,讓復雜的自己變得簡單的過程。 “想要改變人生時,并不是去獲得某種自己欠缺的東西,而是要從舍棄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入手,比起得到,請先考慮放下,禪宗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與整理所關注的層面相同:面對自己,放下曾經執著卻并非必要的東西,才更有可能體會到快樂。 在枡野俊明的敘述中,最打動我的就是專注。這也是促使我想要再進行一次徹底整理的動機。 最近因為事務增多,我也面臨了心緒散亂的困擾。想要再次認真感受生活的節奏,環顧房間,發現不對物品進行精簡就無法辦到。 書中對物品所做的歸類給了我很大幫助: 1、沒有的話會給生活造成困擾的東西,即絕對的生活必需品 2、有更好,沒有也無所謂的東西 3、心血來潮想要的東西,也就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東西 一瞬間覺得可以換一種方式清晰思考那些一直舍不掉的東西了。 同時,審視角落里堆積的灰塵也讓我想起了自己一直以來都想要的房間狀態: 1、床下沒有東西——拖地很方便 2、每個收納空間都有至少30%的留白——庫存一目了然 3、極簡穿衣——不花精力思考別人的眼光 4、做每件事都能保持專注——感到充實 5、有更多心理能量去體會生活小事中的深意——熱愛生活 而在審視這些理想的時候,枡野俊明的一句話不斷出現在腦海里: “所謂自己,就是絲毫沒有他人痕跡的自己。” 這讓我忽然意識到,盡管這么多年每年都會做自我整理,但要說在自己的空間里完全移除他人的痕跡,只留下自己也幾乎是從來沒有的事情。 我們都生活在與物品和他人的各種關系中,比起客觀上的“沒有他人的痕跡”,完全移除其實更像是一種態度,對我來說,它變成一個問題: 討好他人還是討好自己? 答案很簡單,這一次,我要討好自己。 將他人留在自己空間中的痕跡去掉,更多留下自己的痕跡,其實很簡單,就是學會放手——放下對他人評價的執著,更多關心對自己的評價;放下來自他人的價值觀,持守真正讓自己感到積極向上的部分;放下對未來不必要的期待,專注于當下能夠發揮自己能力的事情當中。 這些對自己的討好,都要求我的物品狀態足夠少又足夠好,我需要重新對物品與我的關系,生活理想與現在的我的狀態之間的關系做進一步的審視。 于是挑了一個安靜的下午,我開始按照整理的步驟,系統地收拾物品。 ?? 由于很久沒有對所有物品做系統整理,因此每一步我都盡量嚴格遵循整理的基本步驟。 遵循從衣物到書籍文件,再到雜物和紀念品的順序,每個種類都全部拿出來攤在眼前,根據自己新的需要和對生活的總結重新篩選取舍。 01、衣物類 清空衣柜,所有衣物拿出來攤在一起。 一件一件拿到眼前做取舍,篩選出要舍掉的衣服。 最大的變化大概是牛仔褲,牛仔褲是我一年四季都會穿的,因此不存在換季的需要。但在六條牛仔褲里只有兩條是我每次都首選的,穿的頻率也特別高,所以干脆大動作一番——舍掉所有牛仔褲,只留這兩條。 其他舍掉的有穿著次數屈指可數的毛衣、所有已經不再適合自己的連衣裙、所有不合身穿著不舒服的襯衫、一件雖然穿了很多年但已經不再保暖的羽絨服。 留下的衣服 因為這一次舍掉的衣服比之前幾次都多,所以也有待定區域。主要是夏天不確定要不要穿的幾條裙子。最后再做一遍取舍,我留下了一條舒適度很高的亞麻連衣裙,以備酷夏時替換短褲。 這一次最大的收獲是,我終于可以嘗試曾經理想中的極簡主義穿衣方式了。 之前不嘗試,是因為在意更多的還是自己看起來是不是好看,也就是自己在別人眼里的樣子。 盡管只是在挑衣服時稍微考慮一下,隨著時間推移,我發現自己還是慢慢積累著「在意他人眼光」的想法。 而真正出于我本心的穿衣需求,干凈整潔就足夠。這一次終于覺得可以在心里摘除了對他人評價的在意,對自己給予更多尊重了,感覺很開心,也很輕松。 我的衣柜變得空蕩蕩的,并且是我很受用的那種空蕩蕩。這么多年來,我難得又體會到了整理衣櫥的快樂。 不僅僅是因為舍棄掉了人生非必要的選項,更多是肯定自己帶來的自信和成就感。 不得不說,這是我自從接觸整理以來,最接近自己理想的一次整理。不是勉強自己,而是一點點順應自己的改變,在時間的累積中看到生活帶給自己的好的變化,真是感慨萬千。 不過大改變的背后,我沒有承擔太多風險。 篩選出來的許多衣服,都是陪伴我多年,也實在舍不得立刻丟棄的。于是我決定參考書里提供的建議,設置一個「三年考察期」,相比于之前的一年,多出來的兩年,更多是為自己選擇負責的慎重。 我把這些衣服裝進兩只行李箱,三年內如果多次想要拿出來穿,就留下,如果三年都沒有想到它,就放棄。 02、書籍和文件 我的書算是平時使用率最高的物品,因此每一本書我都有印象,其中哪些很久沒讀也基本都記得。所以只是看書脊就可以做判斷。 這一次的標準就是:舍掉許久沒看,確定以后不會再看的書,進一步擺脫對知識的執念。 于是,一口氣賣掉了三十幾本書,多抓魚賬戶里又多了不少錢。 不過用它買書的時候,我也變得更謹慎了,除了每次只買預計一個周內讀完的數量——大約3本——之外,我都要求自己讀完再買想看的。 結果不知不覺變成「買書如抽絲,讀書如山倒」的反轉局面。 現在的藏書量,書柜上層就已經能夠囊括,占收納空間的六成左右。 買過的認真讀,讀過的除非再讀不然盡快賣掉,成了我與書之間的新關系,定期給書柜斷舍離,能幫助我不斷審視自己的思考內容和習慣,更增加了我對每本新書內容的珍視。 現在,讀書變得一心一意,簡簡單單,思考卻更豐富與深入了。 03、雜物 雜物種類和數量是最多的,收拾起來也是最累的。即便我已經做了很多年的精簡,這一次做完依舊腰酸背痛 -電子設備 自從嘗試每月固定幾天斷掉網絡之后,使用電子設備的頻率直線下降。 除了日常工作、通訊、拍照片之外,很多小型電子設備都許久沒用了,于是將它們移出了黃金收納區。 只留下電腦、相機、耳機、手機和相關最基礎的配件。 舊電腦、walkman、CD機等因為具有紀念意義,把它們當作紀念品收藏了。 黃金收納區變得清爽起來,占這一空間不到五成的樣子,拿取方便,看著也舒心。 -文具 文具真是又多又雜,但梳理平時最常使用文具的情境之后,發現還是有可以精簡的空間。 在閱讀《少而美的極簡生活》時,枡野俊明簡化打掃工具的照片給了我很深的印象。不僅僅是清爽感,在打掃時能夠準確拿到自己使用工具的順暢感也很打動我。 于是我也本著這樣的原則選擇自己的文具。 舍掉做手工的許多配件,也舍掉了自己「將來某天還可會再精進一樣手藝」的最后一點執念。 ![]() ![]() ![]() ![]() ![]() ![]() ![]() ![]() ![]() ![]() ![]() ![]() 領 | 書 | 指 | 南 今日話題:你有什么整理小技巧嗎? 評論區留言+點在看 ![]() |
|
來自: 飄渺哥aseyovy3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