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保險業恢復經營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國保險中介應運而生,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元,經歷了萌芽期、成長期、突破期、擴展期和轉型期。 保險中介作為銜接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紐帶,在保險行業中一直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此前,中國銀保監會中介部主任姜波在《保險業風險觀察》中提到了這樣一組數據: 截止2019年末,全國共有保險中介集團公司5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665家(其中保險專業代理機構1771家,保險經紀機構497家,保險公估機構397家),保險兼業代理機構3.2萬家、保險銷售從業人員約1200萬名。 2019年,保險業共實現保費收入42963.47億元,通過中介渠道實現保費37407.54億元,占總保費的87.07%,同比增長10.91%。其中,財產保險公司通過中介渠道實現保費10162.19億元,占比76.21%;人身險公司通過中介渠道實現保費27245.35億元,占比91.96%。 由上述數據可見,中國保險中介的發展勢如破竹。 其實,放眼全球,保險中介行業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特定的商業模式。在國外成熟的保險市場上,保險公司自身承擔的任務主要在新品開發、售后服務、風險管理等方面,而承保和理賠公估業務,多數由保險經紀人、保險公估人經營。 保險中介得以發展,一方面,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保險需求有了全方位的提升,并且這種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想要滿足這種不斷升級的需求,離不開保險中介的促成。而面對種類繁多、責任各異、條款復雜的保險產品,消費者想要買到適合自己的產品也絕非易事,仍需要保險經紀人的幫忙。 另一方面,今年年初,中國銀保監會印發《中國銀保監會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了推動構建新型保險中介市場體系,要求強化保險機構風險保障功能,保險機構要回歸風險保障本源。而保險中介銷售多家保險公司產品,站在客戶的立場進行貨比三家,給出綜合解決方案的特點,確實貼合了回歸風險保障的本源。 在大眾所需、政策助力的情況下,保險中介的發展也是大勢所趨。未來也必將會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產品也會越來越豐富,保險中介將不斷的朝著互聯網化發展。 01將吸引業內外更多高素質人才涌入 由于保險中介市場趨于正規,營銷人員專業度高,吸引了大批的互聯網、金融及其它領域的優秀專業人才不斷涌入。也恰是這些有著復合型專業背景的人帶著豐富的資源和先進的技術加入,才促進了保險中介市場的繁榮。 近年來,很多保險公司高管放棄高位厚祿投身保險中介市場早已不是奇聞。業內外高素質人才投身中介市場的創業熱潮才剛剛開始,未來將會有大批優秀人才涌入。 02互聯網勢必會革傳統保險行業的命 互聯網時代,萬物連接,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傳統上我們認為,保險中介公司的最大優勢之一在于鏈接客戶,對客戶的需求有更深的了解,對保險市場的變化也十分敏感。然而,在擁有海量信息和無數終端的互聯網巨頭面前,傳統保險中介的這種優勢卻相形見絀。尤其是當BAT先后走上保險業的道路后,互聯網對保險中介市場格局的重塑將是毋庸置疑的。 03中介專屬產品越來越豐富 因為保險經紀人從客戶的角度出發,以客戶的利益為主的這一特點,使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信任保險經紀人。為此,近年來不少保險中介公司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了針對特定客戶的專屬產品,隨著保險中介與保險公司合作的不斷深入,國內的保險中介專屬產品將不斷升級,個性化、多樣化、定制化的消費將漸成趨勢。 04保險政策監管越來越嚴 中國銀保監會中介部主任姜波在《保險業風險觀察》上刊文中提到,未來,保險中介監管將堅持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和科技賦能的總原則。 一是總體設計,打造一條高效的保險中介監管高速路,建設保險公司中介渠道主體監管框架,確保同一保險中介行為監管原則一致性和保險消費者保護的平等性; 二是雙管齊下,抓合規、防風險兩手合力; 三是點面結合,個人代理人、互聯網和銀保渠道三支柱建設。 石器時代的結束,不是因為沒有石頭,而是人類發現了鐵器技術; 傳統營銷的認知框架的坍塌,不是因為沒有市場而是有了新的信任關系框架; 而推動市場轉型、構建新型保險中介市場體系,是當前保險中介監管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相信未來的保險中介行業,勢必大有可期。關于保險有任何問題歡迎與路書君(fengfei_357089127)溝通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