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日本投降后,中國有4億多人口,其中3億多是農民,農民與土地是息息相關的,他們全部的生命都與土地聯系在起。他們象敬重祖宗一樣膜拜土地,他們象撫育嬰兒一樣侍弄土地,可這土地和土地上生產的谷物卻不屬于他們。于是,擁有自己的一片土地就成了代代農民悠遠的夢想。早在太平天國革命時期農民起義領袖便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而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也提出了“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但最終都因革命的失敗而宣告流產。 被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踐踏過的中國土地上,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占人口80%還多的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誰能解人民(主要指農民)于倒懸?毛澤東同志說農民“只有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才能得到解放”,而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它所制定的土地政策,讓農民獲得了世世代代夢寐以求的土地,并成了國家的主人。共產黨也由于有了人民的擁戴,最終贏得了政權,“如果我們能夠普遍地徹底地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獲得了足以戰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康平農民也一樣代代做著土地夢,人人渴望擁有土地,那么他們的土地夢是怎樣圓的呢?謹以此文向讀者做一般介紹,希望讀者能從這一段史實中領略到那一代農民獲得土地的簡況,也許還能悟出一些可資借鑒的東西。 分開拓地與減租減息 八年抗戰結束了,空氣中的血腥味尚未除盡,人民渴望安定,然而蔣介石卻妄圖實現其獨裁的陰謀,內戰的烏云在初見和平的天空上徘徊。 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平與戰爭兩手準備的方針,采取了重慶談判和進駐東北兩個戰略步驟。楊家嶺徹夜不眠的燈火,照亮了革命的方向ー一中共十萬大軍兩萬干部“闖關東”。 國民黨軍隊也攜帶锃亮的美式武器,坐著美國的運輸飛機隨后趕到。在進入東北的國民黨大肆“劫收”、“萬稅”和強征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在做什么呢? 1945年12月,中共中央發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鑒于東北地區敵強我弱的形勢,“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的地區,是距離國民黨占領區較遠的城市和廣大農村”“我們黨在東北的工作重心是群眾工作”、“群眾工作的內容,是發動人民進行清算漢奸的斗爭,是減租和增加工資運動,是生產運動”。 偏遠、貧窮的康平是國民黨政府鞭長莫及的地方,共產黨在這里展開了細密的工作。 1945年11月下旬,康平縣建立了民主政權,領導反奸清算復仇斗爭,與此同時,依據當時階級關系的根本形勢,從康平的土地關系和階級狀況的實際出發,于1946年2月8日制訂頒發了以買為主要形式的第一部地方性土地法規——《康平縣開拓地處理暫行辦法》。同年2月24日,遼西省委以文件的形式將《辦法》轉發全省各旗縣,使之成為全省土地工作的指導性文件,這是一部集先進性和開創性于一體的法規,是康平人民對中國革命的一大貢獻,時至今日仍是一份讓人誠服的高水平的文獻資料。 開拓地是日本統治期間,為實現其子孫萬代永遠統治中國,并使中國成為其王道樂土的迷夢,以“開拓團”的名義強買強占中國農民的土地,移來大量日本居民來定居而圈劃出的區域。大和日本帝國利用開拓地對康平及其他地域的中國人進行殘酷的政治壓迫和殘忍的經濟掠奪。康平的開拓地占康平土地面積的1/4,區域內的中國居民把土地、房屋等讓渡給日本人,家產凈絕,身無立錐之地,受盡剝削和凌辱,苦難深重。 日本投降后,如同禁區的開拓地一下子成為令人矚目的焦點問題。一些居心叵測的大地主提出了“物歸原主”的口號。縣委、縣政府從創建根據地的大局著眼,制定了《辦法》。當時我黨的土地政策還沒提出平分土地的主張,但《辦法》則嚴格規定日偽殘余分子不得享受贖地權;原地權所有人只能贖回其自耕或自營部分;原地權所有人未買回之地,現耕種土地之佃戶有優先購買權等等。 2月8日《辦法》公布后人們奔走相告。各區村在“開拓地清理評議會”領導下,查對原地權所有人,確定贖田對象,評議土地價格,辦理贖田手續…到3月底,大部分開拓地分發完畢。 《辦法》是個創舉,它的實施使全縣的土地關系向“耕者有其田”跨了ー大步,它限制了土地再一次淪落地主手中的現象,使一大批貧雇農通過贖、購、賒等方式獲得了土地,是我黨“把土地從封建剝削者手里轉移到農民手里,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財產變為農民的私有財產,使農民從封建的土地關系中獲得解放”(毛澤東語)的最初嘗試。《辦法》也指導了遼西全省的開拓地工作的開展,為創建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時期,反奸清算,使農民分到了浮財,《辦法》使農民得到了土地,農民沸騰了,他們用最傳統最吉慶的鑼鼓秧歌來慶祝,用爆竹來增添喜悅的氣氛,用飽滿的參軍參戰熱情來抒發他們內心純樸的對共產黨的感恩與擁戴。難怪進入東北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感嘆地說:“共軍擴充異常迅速,我軍卻不能盡量擴充”。 1946年3月末,正當康平的革命工作日益展開之際,蔣介石撕毀了剛剛締結的《東北停戰協定》,在他陰險、狡詐的笑容里,東北國民黨大軍開始進占沈陽,沿途北犯四平,進占了鐵嶺、昌圖、法庫等縣,遼西一地委和法庫縣委遷到康平,康平境內一時機關,軍隊云集,成為遼西的前沿陣地和游擊區。鑒于大軍壓境,群眾恐慌,反動派猖獗的惡劣形勢,鞏固康平根據地問題顯得格外突出而緊要。 1946年4月16日,召開康平縣委工作會議,遼西省委書記陶鑄及地委主要領導都參加了會議。會議確定了“放手發動群眾,創建根據地,堅持斗爭”的方針,決定以“減租減息、借糧、分地”為主要內容,進一步掀起對地主階級的斗爭。 農民群眾迅速行動起來,打著大旗、敲著鑼鼓、喊著口號,走到斗爭對象家門口,大旗往墻上一插即進院現場開批斗會,令其減租減息、增資,按規定實行“二五”減租減息,退還1945、1946兩年的租,雇工工資由8石糧增至10石,亦增補兩年,然后開展借糧運動,有些地方甚至提出了分地的要求。 為順應新形勢的需要,在地委領導下,開展了收繳開拓地重新分配的新高,運動中沒收了地主、富農的開拓地,貧雇農的土地允許無代價自愿收回,無地,少地者從沒收的土地中予以無代價調劑,退還第一次贖買開拓地的地款。截止5月,全縣重分開拓地達10414坰。 經過分開拓地、反奸清算和減租減息斗爭,農民的土地夢開始成真,廣大群眾的革命熱情十分高昂,僅5月一次擴兵就達1000余名。這次運動從政治、經濟上打擊了敵偽殘余和封建勢力,漢奸惡霸成為眾矢之的,廣大貧苦群眾揚眉吐氣。 耕者有其田 土地,是農民用自己勞動的雙手辛勤開辟的,農民理應成為土地的主人。無土、少地的貧苦農民要求獲得土地已不是一朝一夕的夢想,隨著反奸清算,減租減息的深入展開,這種愿望更加強烈、迫切了,有些解放區的農民已自發地實行了分地。 為正確解決土地問題,于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劉少奇起草的《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同年6月,召開遼吉省委工作會議,發出了《關于分地進一步發動群眾的指示》,要求各地切實貫徹《五四指示》,全力以赴進行分地斗爭。 1946年6月初,康平縣委在區、村干部大會上傳達了《五四指示》和上級部署,《五四指示》提出用反奸清算、減租減息及查黑地、獻地等方法實現“耕者有其田”,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不動富農,要求《各地黨委必須明確認識,解決解放區的土地問題是目前我黨最基本的歷史任務,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環節。必須以最大的決心和努カ,放手發動和領導群眾來完成這一歷史任務”。會上通過了康平縣土改計劃,并表示支持廣大農民的正義斗爭,堅決保障農民從斗爭中獲得土地、財物的合法權力,并對可能出現的不法地主的破壞行為發出了嚴厲的警告。 從1946年6月初起,全縣以雇貧農為主體的上萬農民群眾,在地、縣民主政權和農會的領導下,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土地改革斗爭。農民把有關中央、省、地、縣的文件及有關布告貼到墻上,請人講解,領略其中的內容,有些識字的還專門當著地主的面大聲朗讀。縣委派工作組和農會一起領導斗爭,白天開批斗會,晚上召集積極分子會議,討論具體情況解決具體問題、研究具體步驟,繼續指導斗爭。 縣委根據東北局《七七指示》“脫下皮鞋,換上農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資格,一切可能下去的干部要統統到農村去,并確定以能否深入農民群眾為考察共產黨員品格的尺度”的號召,把一切可能派下去的干部都組成工作組,派到農村,來充實領導力量,進一步實行土地改革。 通過大規模的“倒苦水”、“算細帳”等運動,地主不得不低頭認帳,部分地交出了糧食、財產及地契。同時沒收公地、廟地,清算額外高租、高利貸,接受富農獻地,查抄被隱匿的土地、財物,分給貧雇農。 農民得到了糧食、得到了財物,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土地。被壓迫已久的農民沸騰了!他們心里燃著一團團火,臉上也被仇恨和激動燒得通紅。他們站在自己的土地上仰望蒼天淚流滿面。千百年來被腦滿腸肥的人欺壓的農民,目光中有激動和興奮,同時也夾雜著疑慮和驚恐:是真的么? 直到工作組和農會把寫有“張老三”、“李老四”的界樁釘在長著青苗的土地上,一些人還不相信這是事實:房無一間、地無一壟連力氣都不是自己的,就這么幾天,就這么幾場斗爭會,就這么幾根木樁,這地就歸了我?有人一夜去地里轉幾遍,看那界樁還在不,會不會改了字號,有人摟著界樁竟泣不成聲。 據6個區截止7月底統計共沒收地主土地,接受富農獻地、查抄黑地共24258天(1天合15畝)。 通過土改運動,把成千上萬的農民大眾發動起來了,他們竭盡全力自覺為我黨我軍提供人、財、物力資源,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參軍參戰熱潮,“翻身不忘恩,好漢去當兵”“保田保家保鄉去”的口號寫滿了康平的許多村莊許多街道的許多堵墻壁。 斗爭中必然有破壞和抵制,不少地主將土地分散,財產折變、埋藏、轉移或運走,有的表面偽裝“商人、中農、窮人”,暗地里造謠恐嚇,以金錢拉攏干部,有的甚至憑借封建余威,摧殘、殺害農民。 黨和政府領導廣大農民堅決斗爭了地主的破壞和抵抗。但由于內戰的全面爆發,遼吉一分區已孤懸敵后,群眾惶恐變天,因而貧雇農未完全從根基上發動起來,封建勢力依然存在。有些地主的土地財產仍原封未動,即便動的,也有明分暗不分的狀況存在,更嚴重的錯斗了一批中農,財物分配也有不公,個別干部多分甚至竊取成果。因而一些貧雇農說他們“只翻了半個身”。 由于土改的不徹底,在1946年8月23日國民黨軍隊進入康平、我黨政機關和武裝部隊北撤之后,部分地主瘋狂地進行反把倒算。分了的地又歸了原主,財產、牲畜被清洗一空。到處是掠奪、盤剝、拷打和殺戮,到處是白色恐怖,到處是刀光血影。晴朗的天又暗了,農民的土地夢又破了。 反 倒 分 地 1947年2月,為貫徹中央《迎接中國革命新高潮》的指示,北撤到內蒙奈曼的遼吉一分區地委及康平縣委根據上級部署組織東進支隊,二路南下,3月以后,在康法地區國共兩黨展開了拉鋸戰,從4月~11月我軍曾“三出三入”康平縣城,最終解放平,鋸口向南移動。 7月1日我軍第二次收復平,遼吉一分區的部隊、機關駐滿了康平境內,遼吉一地委和康平縣委一邊組織戰斗,一邊組織工作隊調查反把倒算情況。 7月10日,遼吉一地委在康平縣召開擴大會議,省委書記陶鑄及康平縣主要領導都參加了會議。會上傳達了東北局《關于新收復區工作的指示》,《指示》要求“必須放手發動群眾,堅定不移地在政治上經濟上清算蔣、偽漢奸、惡霸、地主、匪首、叛徒的罪惡,讓群眾吐苦水,吐冤仇,長自己的志氣,滅反動派的威風,要在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中,迅速解決土地問題……,使千百萬農民從漢奸、惡霸、地主手里奪回土地…徹底摧毀封建勢力,新收復區才能堅持斗爭,方能成為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根據地”。同時學習了陳云同志在遼東分區干部大會上的講話,講話提出“地方上的首要任務是完成土地改革,徹底摧毀農村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讓廣大受壓迫的農民真正翻身”。地委總結了“五四土改”的經驗教訓,要求放手發動群眾,徹底實行土地改革,消滅地主階級。7月中旬,縣委在東關屯的五棵樹召開會議,傳達了地委會議精神,決定“把軍事占領變為群眾占領”,“消滅地主階級,滿足貧雇農要求,堅固的團結中農”,口號是“反倒清算復仇分地”、“挖掉窮根,安下富根”。 會后,地委、縣委集中幾十名干部,組織四個工作隊,由遼吉一地委書記劉瑞森、遼吉一專署專員宋廣常,康平縣委書記華子揚及縣委組織部長權屹夫帶領,分別進入四區大莫力克、林家窩堡,五區唐僧廟,七區腰段,直接包村領導這場“反倒分地”斗爭。他們同貧雇農聯系緊密,同吃同住同勞動,給農民上教育課,用訴苦的辦法啟發農民覺悟,做法直接而細致。 千百萬年來,農民把血汗灑在土里,生命埋在土里,最終也把那點幾對幸福的追求和幻想,埋葬在泥土里,他們有太多的苦要訴,共產黨人便因勢利導,發起了訴苦運動,啟發農民那麻木、落后的腦神經,促使他們覺悟過來。別的東西也許說不清,訴苦,再笨的人都能講,哪個農民沒有一部血淚的歷史?訴苦會上,常常是一人邊訴邊哭,便把幾百幾千的人的苦水都引發出來了,一個個都哭成淚人,然后又一個個登臺,講到共鳴處,全場又是哭聲一片。 工作隊還在各村作“地主階級與貧雇農對比”的報告會,展開“到底富人養活窮人還是窮人養活富人”的大討論,討論會上,有的說富人什么也不干,還吃香的喝辣的是窮人養活了富人,有人說富人不把地租給你,你喝西北風?有人還來點辯證的,說窮人富人互相養活,誰也離不了誰,有人則說窮富自有天命,人該知足認命。誰也不服誰,爭得熱火朝天。工作組在講道理算細帳的同時,還到處傳唱一支歌《誰養活誰》: 誰養活誰呀,大家來看一看 沒有咱勞動,糧食不會往外鉆, 耕種鋤割全是咱們下力干, 五更起,半夜眠,一粒糧食一滴汗, 地主不勞動,糧食堆成山。 誰養活誰呀,大家來瞧一瞧, 沒有咱勞動,棉花不會結成桃, 紡線織布沒有咱們呀干不了, 新衣服、大棉襖,全是咱們血汗造, 地主不勞動,新衣穿成套。 誰養活誰呀,大家來說一說, 沒有咱勞動,那里會有瓦和磚, 打墻蓋房全是咱們出力干, 自己房,三二間,還有一半露著天, 地主不勞動,房子高又寬。 …… 農民從這歌里聽出了滋味兒:這歌唱到咱心里去了! 斗爭中,敏銳的干部們感到,農民這次比“五四土改”時更猶豫、更拘謹、更小心,是由于他們有了上一段被反把倒算的經歷,余悸尚存。干部們一邊講東北戰場形勢逆轉,我軍轉入戰略反攻的大好形勢,一邊在全縣內大張旗鼓地逮捕了一批反把倒算的漢奸、惡霸、地主等,到7月下旬,已逮捕了100名,并槍決了一批民憤極大、罪孽深重的反清算頭子,一方面為貧雇農報了血淚仇,另一方面為貧雇農壯了膽。 經過認真的、不折不扣的教育、啟迪,農民終于開始醒覺了,他們直觀地明白了許多道理,眼界大開,尤其是認識到了土地改革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的關系,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自覺地投入到土地改革的洪流中去,真正為改變自己被壓迫的地位而努力斗爭。這一切成果里,到處都有干部們的智慧和辛苦在里面閃光。 在“深入一點、掌握一片”的方針指導下,8月中旬總結了四個重點村的斗爭經驗,運動便在四、五、七區全面鋪開,隨即一、二、三、六和城關區的斗爭也相繼展開。地、縣委又組織200多名干部,幫助各村通過選舉建立農會,斗地主、挖浮財。工作隊員走村串戶,訪貧問苦,宣傳解放戰爭的勝利形勢,宣傳我黨的主張和土地政策,引導雇,貧農認識貧苦的根源在于萬惡的封建剝削制度,號召農民起來打倒地主惡霸,實現耕者有其田,同時,引導苦大仇深的雇貧農帶頭訴苦鬧翻身,各村都開批斗會,有的幾個村聯合召開斗爭大會,沿街貼滿“斗地主,分田地”、“有仇報仇、有冤伸冤”的標語,會場上口號聲此起彼伏。白天挖浮財晚上斗地主,聲勢浩大。 截止10月中旬,據四、五、七區35個村8228戶統計,分得果實的5878戶,占總戶數的71.4%,共分地103249畝,房子2611間,牲畜2700頭,糧304353斤,浮產作價合款247046070元(舊幣)。 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土地夢的農民,覺悟也提高了,在這期間一批批走向前線,他們唱著“眼淚里長著苗,鮮血里開著花,打敗那敵人保住我們的家!……”在戰場上英勇善戰,出生入死,毫不退卻。 這次土改斗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種種跡象表明仍不夠徹底:(1)貧雇農未真正成為領導階級,而且存在工作隊包辦現象(2)地主余威尚存,浮產隱匿嚴重:(8)沒有滿足貧雇農生產,生活資料的需要。 平 分 土 地 為了徹底消滅土地剝削制度,打垮地主階級,使農民徹底翻身作主人,推動他們支援解放戰爭,中共中央于1947年10月10日公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這是一個光輝的徹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綱領,不但肯定了《五四指示》的總方針,而且對其中的不徹底的方面也進行了修正,它必將引導土地改革進入一個新階段。縣委于10月中旬在東關屯召開會議,首先傳達了《中國土地法大綱》精神:(1)進一步明確“耕者有其田”制度;(2)沒收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和公地,按人口平均分配,采取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原則(3)規定農民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為土改的合法執行機關等。其次公布了縣委“建立貧雇農優勢,打垮地主階級與平分土地”的決定,規定:(1)村屯以上干部由貧雇農擔任;(2)集中力量打垮地主,讓地主搬出大院,挖出財寶;(3)徹底平分土地;(4)照顧團結中農。 會后,全縣分五處辦了農會干部訓練班,“查三代、查階級、查出身”之后,培訓了1500名貧雇農,區工作隊也在訓練班里接受審查,然后用梅花點式的作法把培訓出來的貧雇農派到全縣各村屯以上擔任各級領導干部,并陸續召開貧雇農大會,建立貧雇農團,成為農會的領導核心,提高了農會干部的素質,增強了農會的威信、威望和成力。 貧雇農大會和貧雇農團按土地法大綱的某些規定,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劃階級定成份”運動,然后給地主帶白色布條,富農帶黃色布條,貧雇農和中農帶紅色布條,色彩鮮明,階級分明,極大地調動了雇貧農和中農的積極性。 廣大農民狠斗了一批地主、富農,打垮了地主階級的威風,群眾的斗爭積極性空前高漲,即使是在1947年11月中旬,國民黨軍隊連擾縣城,數次駐境的情況下,已經覺悟了的農民表現了堅定的革命性,二、三、四、五,六、七區仍然堅持斗爭,被占的一區甚至將地主帶到別的區繼續斗爭。同年1月17日,康平徹底解放,農民的土改熱情更如山洪爆發般勢不可擋,他們按照原定計劃,繼續開展砍挖運動,沖擊一切賴以維持封建剝削的勢力,其規模,聲勢之大,態度之狂熱、目的之明確,更是空前,每個貧雇農的眼里都閃著灼人的光芒,閃著一種強烈的愿望。這種盛況固然是土改的一大勝利,同時必然產生一定的破壞性,造成“有斗必打,有打必光”的普遍社會風氣,全縣的地主(逃跑除外)全部被扣押,僅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就打死了20多人,甚至包括富裕中農,更有甚者,這個時候連自耕農的利益也有被侵占的。 群眾運動有時缺少原則,盲目沖動,缺乏辨別力。中共中央于1947年12月中旬下發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指示,毛澤東同志在這個講話中用一大段還多的筆墨專門講述了中農問題。縣委召開會議確定了“發動全體雇貧農,團結中農,消滅封建,平分土地”的政策,并強調(1)小富農不挖浮財,不分壞地(2)富裕中農不能當富農對待,(3)全體中農一律掛紅條,錯則劃正。同一時期,配合土地徹底改革,進行了三查(查階級、查思想、查作風)整黨,純潔了黨內不純現象,毛澤東同志說這“是解決土地問題和支援長期戰爭的一個決定性的環節”。 這一時期,農民的狂熱開始降溫,急風暴雨似的斗爭開始轉入和風細雨狀態,中農的利益得到補償。毛澤東同志曾教導說土地改革必須“注意兩條基本原則:第一,必須滿足貧農和雇農的要求,這是土地改革的最根本的任務;第二,必須堅決地團結中農,不要損害中農的利益,只要掌握了這兩條基本原則,我們的土地改革任務就一定能夠勝利完成”。康平這一時期的土改斗爭正沿著這兩條基本原則所指引的方向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隨著我軍戰略進攻的節節深入,國民黨統治已全面走向崩潰,這極大地鼓舞了群眾運動的進一步高漲,為響應中央提出的把戰爭勝利和分地斗爭相結合同時推向高潮的號召,縣委于1948年2月7日召開了區書聯席會議,陶鑄同志參加了會議。會議根據省委指示和外地的經驗,確定了開展“掃堂子”運動,規定:(1)本村要和旁村貧雇農聯合斗爭;(2)不侵犯中農。會議爭論熱烈,一致認為“掃堂子”是貧雇農路線的新創舉,是雇貧農組織起來為自己的權力而斗爭的行動,必將揭開土改運動的新篇章。 這次會議之后,各村雇貧農聯合起來組織掃蕩隊,有的幾個村聯系在一起,組成聯合掃蕩隊,高舉大旗,敲打鑼鼓,大喊口號,龐大的人流組成不規則的長隊形,猛烈沖擊古老的剝削制度,沖擊陳規舊俗,也沖擊正常的社會秩序、人們正常的心態,在縣委“聲勢越大越好,搞不起來由區負責,搞亂了由縣負責”的左傾思想指導下,農民們狂熱地沖擊地富大院,開激烈的斗爭會,迫使地富交出一切,凈身出戶。在康平這塊屏幕上,畫面以不同尋常的速度交替:農民莊嚴、正義的指控……地富負罪、絕望的神情……農民大軍浩浩蕩蕩……地富躲在角落里發抖……農民臉上放著光彩……地富黯然神傷……農民接分成堆的財物……地主捧出最后一罐銅錢……每個畫面都籠罩在一種火爆、狂烈的氣氛中,呈現出一種無組織、無原則的狀態。這都是由于放棄了領導,忽視了群眾運動有節節生級、帶有盲目性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運動侵犯了某些中農自耕農的利益,甚至為了爭奪財物,貧雇農之間也矛盾重重,爭吵、爭奪以至大動干戈。 3月13日,縣委下發“迅速轉入分地,積極準備春耕生產”的號召,同時指出追浮分浮只是分地的準備,分地才是土政的中心環節,各村不可再留戀掃蕩浮財。在分地委員會的帶領下,迅速開始了平分土地運動,并對“掃堂子”出現的過左現象予以糾正。雇貧農分好地,中農土地超過十分之一者,按自愿原則抽出一部分,在分地中按上級指示訂正成份,規定剝削不超過1/4的都為中農,錯者劃正帶紅布條子,財產、土地給予補償,當時稱之為“補償中農”;小地富征收多余的部分,被斗光的也給予土地;大、中地主、惡霸、富農,仍要斗光,然后也分給他們土地(當時規定不給地權),使他們按毛澤東同志的設想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至3月底,土地斗爭取得重大勝利,據統計平均每人分地5~7畝。分地結束后,全縣迅速轉入春耕生產。在生產中,規定保證中農不吃虧,地富、二溜子被參雜在生產小組中監視生產。 1948年5月中旬,縣委傳達了東北局關于土地糾偏的指示和地委土地會議精神。會后全縣普遍進行了大檢查,鑒于當時一些干部、群眾的文化水平所限,為保證大檢查任務的順利完成,黨組織派遼北六中的學生200余人到康平縣配合檢查工作,對各戶擁有土地情況進行全面核實,全縣以區為點,召開農民代表會,宣布:(1)對地主、富農不再進行斗爭,地主、富農手中有的余物,可以拿出添置農具,不再沒收,其土地不足以維持生活的給予添補,(2)對中農劃錯的一律糾正,被牽走的牲口和被拿走的浮產以及被損害的土地,應堅決退還或給予補償(3)對少部分被作為“狗腿子”斗爭的貧雇農,也平分給土地和果實,(4)嚴格掌握政策,縮小打擊面,劃錯的成份,一律按《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予以改正;(5)號召無主的地,誰種誰收,只交公糧。 在糾偏的過程中,為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撤換了一些品行不正,與地主富農有千絲萬縷聯系的干部,開辦干部培訓班,培養出一批苦大仇深的貧雇農到各級領導崗位,此次培訓班共提拔工作隊員50名。在6月中旬的縣勞模大會上,進一步對中農進行補償,使他們的生產情緒提高了。 糾偏工作取得了切實的成果,一批地主、富農、中農成份被重新劃定,有些村召開團結中農大會,貧雇農、中農代表都在會上講要真誠團結,區村領導在會上檢查執行政策上的錯誤,從而達到團結的目的,使人心安定,政局穩定,保證了運動的健康發展。 為徹底摧毀剝削制度,1948年底進行徹底土改,從11月中旬開始展開丈評工作。此時遼沈戰役已結束,東北全境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乘勝入關,追擊窮寇,解放全中國。在這樣的大好形勢影響下,丈評工作進行得順利、徹底。 首先培訓骨干,搞好試點。1948年11月中旬,康平縣委集中縣、區干部和積極分子250人,舉辦土改、丈評工作訓練班,同時請來遼北六中的學生200余人來幫助丈評工作,各縣區及六中學生一起進入重點村搞試點,至12月12日試點工作進行總結,取得經驗,向全縣推廣。 試點工作結束后,各區都分兩次或三次展開丈評土地工作,在全面丈量的基礎上,在地數與產量相結合的情況下,經過屯民大會、村評委會、村民大會的三次評議,評出土地等級。采取小組醞釀、民主協商、自報公議、大會通過、區委批準的辦法,按人口平均分配。 丈評分地后,出現了以下三種狀況:(1)無地少地的貧雇農得到最大好處,(2)中農在占有土地、畜力、車輛方面仍有經濟優勢,(3)富農與地主也分給了土地,人均畝數與貧雇農和中農一樣或略少,并有一定的畜力和車輛,體現了“給富農以生產條件,給地主以生活出路”的精神,以便他們在勞動中得以改造自己,成為新人。當時政策是:“貧雇農占便宜,中農不吃虧,富農有飯吃,地主餓不死。” 這次土地丈評工作于1949年1月15日左右結束,平均每人分地5.2畝,并給農民領發了新地照。 至此,康平的土地運動宣告結束,農民焚燒了舊地照,分得了新地照。這一紙法定的文書,一張薄薄的紙,農民為之夢想了千百萬年。他們為之付出了血,付出了汗,他們哭,他們笑,他們敲鑼打鼓扭秧歌,他們唱共產黨的深恩大德,他們慶祝中國共產黨為他們圓了一個悠遠的土地夢。他們終于有了在屬于自己的土地上耕種收獲的權利。 從總體上看,黨的土地政策,在康平取得了重大勝利。消滅了封建的剝削制度,滿足了雇貧農的土地要求,建立起了雇貧農優勢農村的階級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獲得了解放,增強了黨的威信,擴大了黨組織,鞏固了民主政權;農民踴躍參軍支前,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為解放區建設和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在肯定這一切成果的同時,有一個問題特別值得我們思考,那就是康平土改中屢糾屢犯的過火行為: 一是侵犯了中農的利益,甚至三令五申,仍屢禁不止; 二是打殺了些不該打殺的人。 三是“掃堂子”運動中出現了狂熱的無政府狀態,使運動偏離了初衷。 面對這種行為造成的后果,我們禁不住要問一聲:為什么? 1.某些政策的不明確性,尤其是在開始階段,尚處在摸索之中,難免有疏漏和不成熟之處。 2.具體工作人員的政策水平低,也是一個方面的原因。這場革命剛剛開始的時候,有相當一部分人雖有滿腔革命激情卻缺乏革命工作經驗,加之文化水平所限,對政策的理解難免有偏差。且在“一切權力歸農會”的火爆的氛圍中,他們在執行政策時不自覺地夾雜著很強的個人意志。任何無限制的膨脹的權力和偏離政策限制的運動都將給革命帶來不良的影響。 3.左傾思想的迷惑性極大,中國人歷來就有寧左勿右,越左越革命的思想。歷史幾經滄桑,而今防左仍是主要口號,我們不得不深思,從中汲取教訓。 4,最根本的,還是那種千百年來血腥的統治所致,飽經苦難的被壓迫者一旦有了訴苦申冤的機會,被壓抑的感情的爆發力是驚人的,再與缺乏理性思維相結合,以暴力清算暴力就成為必然。憤怒的農民是不會在乎鮮血的。 雖然這種行為最終得到了糾正,土改沿正確的道路走向勝利,但是,歷史的錯誤,常常是不厭其煩、翻來覆去重演,我們能不警惕么? 后 語 1945年是新災難開始的那一年。 本來在那場災難中,國民黨蔣介石憑借正統的合法地位、強大的軍隊、現代化的武器、美國的支持及其他優良的國內外環境,足可以輕松地贏得勝利,連世界共產黨的權威斯大林都斷言中共長久不了,可僅僅過了三年,歷史卻鄭重地寫下了相反的一筆,為什么? 古訓:得人心者得天下! 古人用社謖代表國家,歷代君王都祭社謖(“社”指土神,“謖”指谷神),這足以說明土地在人們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擁有土地便擁有了天下。土地關系的變化,便引起社會關系的一系列變化,并促使社會波浪式前進。廣大被壓迫的農民把土地奉若神明,他們盼望得到屬于自己的土地是一代代的夢想,誰真正給了農民土地,誰便贏得了人心。 從前面的土地政策在康平實施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共產黨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農民那被貧困折磨得麻木、冷漠的表情下掩蓋的火種,便成了共產黨摧毀國民黨的燎原大火的星星火種。 那蔣介石呢,他也曾頒布過相當先進的土地法令,可他所依靠的那些占有權力、占有土地的人能有足夠的動力去為他執行么? 當執政的國民黨當局無力保證農民的土地、安全和實物之時,當它在農村的人、財、物方面的動員力衰竭之時,當士兵們開始懷疑自己為之戰斗的政府是否值得去用生命冒險之時,當一個不均衡的有利于共產黨的政治真空形成之時,就是國民黨當局失去它的合法性之際。而正值此時贏得了農民感情的毛澤東則驕傲地宣稱:“人民是我們的銅墻鐵壁”。 美國的史學家R?特里爾在他著的《毛澤東》中記述“在東北,蔣介石上了慘痛的一課,只占有城市而不占有人心是沒有用的。他的火車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但看到的只是親毛的農民將鐵軌掀掉,扔進山里。蔣只占有火車站!這就是內戰的局勢。毛已穩操勝券。” 當解放區的人民正如所述康平的農民一樣一批批走向反蔣前線后,當國統區的人民開始抵制、反抗蔣的統治后,中國的歷史上注定只能留下蔣的罪惡和恥辱的一章,讓今天的我們及后代的子孫永遠牢記他的失敗的教訓。 圖片:來源網絡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