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會久 在康平縣沙金臺蒙古族滿族鄉西扎哈氣村北一百米的一條山路兩旁,有一個被當地人稱為“十三太保”的十三個石堆,其實,這是蒙古民族最為尊崇的“十三敖包”?!鞍桨笔敲烧Z,封堆的意思,指用人工堆積起來的圓形土堆、石堆。 祭“敖包”在人們信仰佛教之先。由于信仰天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源泉,所以,蒙古人特別敬重天、地、神,并加以崇拜,從而演變為祭天祭地的祭祀形式。但由于天、地、神沒有偶像,人們就堆起“敖包”以象征天、地、神,“敖包”就成了人們心中的崇拜物,通過祭祀“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間風調雨順,牧草茂盛,牲畜興旺,國泰民安。 各地“敖包”的造型也各有不同。其中,以兩側十二個小堆分列左右呈雁翼式,中間一個大堆構成的“十三敖包”,又稱“十三阿拉塔騰格里”(十三長生天)為尊,“敖包”數最多不能超過十三個。其中,“三敖包”祭天、地、人;“七敖包”祭七曜。古人以日、月及木、火、水、金、土等五個行星稱為七曜。單獨一個“敖包”是祭山神的敖包多起“路標”或“界標”作用。“敖包”多筑于丘陵之上,呈圓形,主敖包高大,高數丈,頂部中間植有柳條或荊條,中央豎立旗桿、經文旗等。每年祭祀時都要添石整修,插換新枝,系掛彩旗,稱“蘇勒得”(守護神)。 祭“敖包”的時間,多為每年五月中旬(旗祭)或七月中旬(蘇木祭)。祭祀形式也多種多樣?,F在這里已經沒有了這種祭祀活動但人們每逢外出,路過“敖包”,都要下馬,并往“敖包”上添幾塊石頭或幾捧土,并參拜祈禱,然后才跨馬繼行。也有男女青年以“敖包”作為相會地點,故有男女青年渴望愛情的民歌“敖包相會”。近代以來形成了多以有“敖包”的地方舉行“那達慕”大會的習俗。這也是這座十三敖包越來越大的原因。 由于大批的蒙古人西遷,后來的人們看到這里的十三座石堆,就想到了說書中說的“十三太?!?,就把它稱為“十三太?!绷?。 孫會久:康平縣遼金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