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定律》,國人編撰的一本書,一眼看去極具雞湯性質,將其中的二八定律翻開看了一下,卻意外發現,竟然寫的還不錯!比一般的拼湊書強多了。于是,看完全書,并同步繪制出思維導圖。 本站之前介紹過《高效管理的80/20法則》,該書作者理查德·科克,這位老兄,僅僅是以80/20法則直接命名的書,竟然就寫出了至少四五本,重復內容反復說,每本書都是廢話極多。與此對比,《十定律》這本書算是相當靠譜了,將10個重要定律放到一本書中來說完,平均下來,分給每個定律的內容體量剛剛好,既能說出重點,又不至于太啰嗦。 《十定律》這本書中,當然也免不了一些廢話,但總體來說,案例還是比較典型和準確的,而且對每條定律介紹的很全面,從起源、到案例、到解決方案,既詳細又不啰嗦。全書,整體來說,屬于中等偏上,這對一本編撰類書籍來說,可謂相當不錯了。 1 本書介紹了10條在現實生活中非常流行的重要定律,分別為:二八定律、蝴蝶效應、墨菲定律、吸引力定律、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羊群效應、破窗理論、木桶定律、期待效應。這10條定律由9位大師提出,其中有兩條定律由勞倫斯·J.彼得提出:彼得原理和木桶定律。 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屬于組織定律,蝴蝶效應主要是在研究復雜系統的混沌現象,其他7個定律可以說和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二八定律之前已發文介紹,墨菲定律和木桶定律平時聽的多了,本文想介紹的是剩余的4條定律:吸引力定律、期待效應、羊群效應、破窗理論。 2 1907年,布魯斯·麥克萊蘭在著作《想象力帶來富有》中提出吸引力定律: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 同頻共振,同質相吸。吸引力定律認為,大腦就像一塊磁鐵,會將和你思維頻率相同的事物吸引過來。你想成為什么,你就能成為什么。 如果總是抱怨這抱怨那,往往會產生更壞的結果,請讓積極的態度成為主導意識,這樣才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3 期待效應的描述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R.羅森塔爾在1968年在小學中做的這個“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向我們清楚揭示了暗示的力量。 期待效應又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 期待效應在某種程度上和吸引力定律有所類似,后者強調自己內心所想,前者強調別人的暗示,這些想法,會切實的改變一個人。 不要總是盯著別人的錯誤不放,多用贊美和激勵,能讓一個人朝你期待的方向發展。 4 羊群效應指的是,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但自己并不會去思考事件本身。羊群效應的表達很早就已經開始,但是真正用科學實驗總結出這個效應的人,是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 法布爾做了著名的“松毛蟲實驗”。他將松毛蟲放在花盆邊緣,使其首尾成圈,并在不遠處撒了些蟲子愛吃的松葉,松毛蟲一個接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至餓死。 羊群效應的別稱是:從眾心理、隨大流、人云亦云。這在日常生活中實在太普遍了,例如看到有人聚集馬上就聚上去;看到排長隊也去排;囤鹽防輻射…… 要避免跟風,人們應該客觀地結合自身目標,理性設定計劃,而不是想也不想就跟著別人走。 5 破窗理論的描述是,若有人打破窗戶,而沒人去修,接下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打破窗戶。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文章《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中,反駁一個經濟學家的經濟學比喻時提出了這個觀點。 破窗理論認為,一旦某種錯誤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的修復,其他人可能就會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繼續犯同樣的錯誤,導致情況越來越糟。 應對方法是,盡量避免出現破窗,一旦出現,必須及時修補。 《十定律》中的這些定律在現實生活中很常用,要避免這些陷阱,首先應該認識到這些陷阱,然后才能有意識地去改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