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的人生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說的是做事業也好、做學問也好,要有理想有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最終取得成功。 大家小時候都學過《庖丁解牛》這篇文章,其實它也講了幾重境界,只是不知你所理解的《庖丁解牛》在第幾重呢? 《庖丁解牛》講了一個廚工殺牛的故事。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說一個姓丁的廚師為梁惠王殺牛,當時梁惠王還站旁邊看他殺呢。 只見那丁廚一把攥住牛繩,只一拉,牛鼻子受痛不過,他一個健步上去,肩膀一靠,使出摔跤的功夫,牛還沒回過神來,就被靠到地上去了。右腳一抬,踩到牛身上,左膝蓋順勢頂到牛的穴道(麻筋)。一道刀光在牛脖子上閃過,牛就倒下來了。這幾句話就是描寫他殺牛的技術,好比那武林高手,起個范兒,手一拉,肩一靠,膝一頂,快刀一出,牛一聲不哼就回老家去了。看他殺牛不像是殺牛,而像是跳舞,還帶節奏的。 梁惠王站在那里看,看完了,忍不住贊嘆:“哇塞,你這個殺牛怎么就可以殺得這么好呢?” 丁廚師把刀一擺,收個勢,說“其實,我真正喜歡的是修道。我是‘道’修得好,所以才能牛也殺得好。” 莊子借這個庖丁解牛的故事來講解做人做事的道理。 【第一重境界】 看啥是啥,把握形式就好 庖丁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就是說,開始學殺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頭完整的牛。 我自己初學太極的時候,練習云手,看到老師那樣畫圈,也是依樣畫葫蘆,先學習形式,至于這一招一式有啥妙處那是全然領會不到的。 家里的小伙計馬上要上小學了,最近在學習開筆。才上了一節課,在家里練習的時候,奶奶總是抱怨他寫得不好。我說:“姿勢正確就行,慢慢練習,大概差不多就行了,這不才學了一節課嗎?” 這時候,我們都是在看什么是什么的階段呢,先掌握大概形式就好。 【第二重境界】 看啥不是啥,刻苦努力,打好基礎 “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丁廚說他宰牛宰了三年之后,眼里就再沒有完整的牛了,估計這都想的是哪塊肉適合做牛扒,哪塊肉適合爆炒,應該怎么割。 也像小朋友們學習基礎知識的階段,這個過程總是很累很辛苦的。你得按照程序,一個步驟一個步驟過關。 然而,在生活中,有人總想走捷徑,認為事事都有捷徑。其實,哪有那么多捷徑?工作也好,學習也好,最后能夠做得好的,不過是經過歲月磨礪之后的爐火純青罷了。 就像小朋友學習捏泥巴。螃蟹是我家小伙計的作品,旁邊的鰻魚大概是老師幫助他一起捏的了。你看,同樣是泥巴,在初學者手里,泥巴就是泥巴,在老師手里它就有了一種靈動感,它可能是鰻魚,也可能甲殼蟲,老師看它是什么,它就能成為什么。 為什么呢? “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像庖丁殺牛一樣,練到爐火純青,“進乎技矣”。 【第三重境界】 看啥還是啥,隨心所欲也 “方今之時”,也就是練習了很長時間之后,有了深厚的經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不用看,靠手感,就能把殺牛這件事做得登峰造極。 庖丁殺牛,已然達到了道的境界。 其實,我們學習任何一門技術也好,讀書也好,要能達到“官知止而神欲行”,已經不是憑眼睛去看,而是用精神去感受。 【境界之外】 抓住關鍵點,方能事半功倍 那如何能達到這樣的“神欲”境界呢? 庖丁又說了,“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xíng)。”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主要是割壞的。一般的廚師一個月就得換把刀,那是硬砍壞的。我這把刀用了十九年,已經殺過數千頭牛了,你看這刀刃還像新的一樣。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除了要經過年長日久的練習,還要學會找到關鍵點,不硬砍,不硬剁。“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殺牛的時候,順著牛的身體結構、經絡的方向來剖,抓住關鍵點“肯綮”,一刀就能把它剖開。 小伙計昨天在家又不肯讀樂譜,奶奶罵他,他還是不認真讀。 我說:“你罵他做什么呢?” 奶奶生氣了,嚷嚷:“那你自己來教。” 我拿過樂譜,問他:“這個媽媽沒有學過,你教教媽媽。”指著樂譜上一個個符號,問了他一遍。就這樣,一遍讀完。然后,我又反復問他幾個我表示看不懂的地方,小伙計很熱心地想要把媽媽教會,于是一下又讀了幾遍。 其實對于小伙計來說,不過是覺得讀樂譜枯燥罷了,找到這個關鍵點,換個方式就行了。 對待工作和學習 要有敬畏之心 “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chù)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huò)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chóu)躇(chú)滿志,善刀而藏之。” 盡管丁廚殺牛的技術已臻化境,但是當他看到技術一般的廚師殺牛小心翼翼的樣子,他自己也還是會“怵然為戒”,也就是看到殺牛技術差的并不會就看不起對方,“視為止,行為遲”,倒是自己更加警惕的做事,更加謹慎地做人。 這也是告訴我們,工作和學習做得好不必驕傲自滿,要有敬畏之心,方能一直進步。 親,讀了《庖丁解牛》 你在第幾重境界啦? 你又有什么感悟呢? 同時加入群聊,不定期有小禮物掉落喔~ 文案 | 慧 編輯 | 彤 圖片 | 部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