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文化歷經幾千年的風雨后,在現代社會中依然經久不衰。雖然相比較于高雅文化而言,所以文化看起來就像下里巴人,但是卻蘊含了很多人生智慧。有人說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筆者認為深埋于民間的俗語文化,其實就是老百姓生活與智慧的寫照。 雖然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在追逐所謂的時尚和新潮。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依然沒有忘記,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俗語吻合。相信很多人都聽到過,“孤房兒子傻,鬧市出人精”這句俗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筆者與大家一同深入了解一下。 “孤房兒子傻”,話糙理不睬一、俗語釋義 “孤”就是孤獨、孤立的意思,“傻”顧名思義就是過于愚鈍。當“孤房”遇到“傻”之時,所闡述的就是經常呆在房子中,或者說周圍環境比較單一,以及平時很少與外人接觸,就很容易出現一種傻里傻氣的感覺。 這種“傻”并不是智商缺陷,而是因為孤陋寡聞而見識少的意思。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太過老實就自帶三分傻氣。這里所說的老實人除了指行為謙卑,或心地比較善良的人之外,其實也專指那些見識短的人。 二、孤房效應 相信大家都聽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這是一首流行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歌曲。大多數人都有出去走一走的想法,但由于受到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或者因為工作或學習過于繁忙,最終不得不打消這個外出的念頭。 平時經常待在同一個環境中,再加上當地的經濟條件比較落后,人們無法通過科技與外界聯系。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形成“孤房效應”,簡而言之就是經常蝸居于家中,或在某個貧困地區從未外出。這種前提下就很容易與外界失去聯系,進而變成了一個“傻子”。 由于這類人很少與外界接觸,久而久之就很容易變得特別呆板。尤其是對于一些小孩子來說,如果平時總是一個人玩,那么就很容易形成特別內向的性格。即使在將來長大之后也很容易,變成一個不知變通或一問三不知的人。 這其實就是古代人所說“孤房兒子傻”。相信所有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傻,但由于受到環境以及經濟條件的制約,無法給孩子創造接觸世界的途徑。所以導致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大山。如果從這一點來看“孤房兒子傻”,其實也是一種無奈和凄涼。 “鬧市出人精”的涵義“鬧市出人精”意思非常淺顯,如果小時候在鬧市長大,或者平時經常處于鬧市之中,那么就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即使是一個天性愚鈍的人,在歷經磨練之后也會變得像人精一樣。“人精”指的是心眼兒較多之人,一旦成為人精生活將沒有坎坷。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人精”是在經歷多種磨難之后,才形成的一種精明的性格。一個特別精明的人根本不可能吃虧,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遇事會多思考。只有在前思后想、萬無一失的時候,他們才會說出自己的目的,或者做出一鳴驚人的事情。 實際上如果大家深入分析自己,可以發現人精幾乎成了大多數人,特別想追求的人生境界。因為一旦成為人精就會萬事不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游刃有余。但人精的修煉卻并非一朝一夕,他們需要經歷很多人和事,然后才會磨練成一個人精。 “人精”的形成既需要天生靈氣,同時也需要有合適的環境。如果平時經常接觸做事精明的人,那么久而久之也會有樣學樣,最終變成一個八面玲瓏的人。當然,大家也應該明白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人精的形成需要有人提點。 如果身邊皆是愚鈍之人,那么即使天生聰穎也無濟于事。但身邊如果皆是聰明人,那么就算是天資并不是特別優秀,那么也可以通過模仿成為人精。這其實就是“鬧市出人精”的真正含義,如果大家想要人生更上一層樓,那么就經常和人精一起交往吧。 結 語普天之下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但如果沒有給孩子創造良好生活環境,或者說父母本身并不精明。那么孩子就會受到所接觸的環境,以及父母的影響而變得傻里傻氣,反之就會成為“鬧市出人精”的典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