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冕心語: 遇事多反省,他人少苛責。反省的原因,是在你原本的行為習慣上,由里到外地思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完善自我的人格,而不是以責怪他人而逃避自我的不足。 曾子曰:
反省是什么,是在你的內心深處,生發出一種改變不足,明辨行為好壞,進而更好地發展自我的心理。 相信我們都會有這樣的行為,每一次遇到錯事,第一時間想的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而是把責任推卸給外部因素。
凡事不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一昧責怪外部環境,那么你將會永遠地逃避,不僅是外部世界,還有你自己,這是一種沒有內心修養的行為。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自省才能完善。一個人只有躬身自省,才能不被蒙蔽,看到真實的世界,真實的自己。 真正有修養的人,從不會苛責他人。他們不怨天,不尤人,躬身自省,不斷改正自己,才會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古人云:
沒有自省的態度,即使明鏡擺在面前,也是視而不見,即使歷史教訓再深刻,也是視若無睹,何談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呢? 自省才能自明。一個人只有自省,才能不被蒙蔽,透過事件看本質,透過現今看未來。自省讓我們更加清晰認識自己,更準確的改正自己。 如果不懂自省,就看不到自己的問題,更不能自救,只能一直沉淪,終至無可救藥。自省才能不斷進步。大道之行,不責于人。 自省,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追求,優秀的人會在自省中剔除自我的不足,提升自我的人格價值,臻至完美。 中國有句老話:
一個人,只有懂得了常思己“過”,才會擯棄憤世嫉俗之心,撫平生命的浮躁,讓心胸豁然開朗。 子貢和孔子曾有這么一番談話:
每一個打碎花瓶的人,都把責任歸咎于花瓶太滑;每一對吵架的友人,都把責任歸咎于對方;每一群犯錯的孩子,都把責任歸于父母。 自省,不僅指你自己對自己思考,還是一種對自我責任的擔當。我們面對不同的事情,推卸責任或者逃避,都是對自我責任的最大輕蔑。 一個人,只有懂得了常思己“過”,才會擁有寬廣恢宏的氣度,揚長避短,擇善而行,以致于臻于完善。 一個人只有常思己“過”,才會更加明了人與人在交往之時,需要有一顆謙讓體諒之心,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一個人只有懂得常思己“過”,才能在任何時候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沉著面對生活的一切。 薛宣曾說:“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常思己過,是對他人負責,更能重要是對自己負責,負責起你所要承擔的一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