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都言“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不過這“文無第一”的“定律”卻在一位女子這里被打破,她就是李清照,被世人稱為“千古第一才女”的傳奇人物。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年間生活十分優渥,父親是蘇軾的學生李格非,母親又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同樣有著極高的文學修養。有著這樣的家庭氛圍,在耳濡目染之下,李清照也是早早便顯露出了自己的文學才華。少年時在汴京城所作的《如夢令》問世后,李清照便已名滿京師,讓當時的很多文人士大夫都贊賞不已。 而到了18歲時,李清照與當時21歲的趙明誠結婚。兩人志趣相投,時常一起淘一些碑文字畫回家鑒賞收藏,雖然當時日子過得比較清貧,但是能夠有心意相通之人陪伴左右,兩人日子也是過得自得其樂,琴瑟和鳴。不過兩人結婚后不就,因為黨爭,李、趙兩家都先后被貶,之后李清照和趙明誠只能屏居青州,日子雖然過得沒有以前舒心,但是也還算平靜,兩人也收藏了很多字畫古器。 直到李清照44歲時,金人南侵,李清照也開始了后半生的顛沛流離。先是共同生活了20余年的趙明誠因為染病去世,后來又遭遇張汝舟欺騙感情。在此期間李清照的生活比起早年間可謂是天地之別,雖然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始終未曾消沉,但是這連番的遭遇也讓她心有戚戚然,在這段時期她的詞風比起年少時的天真爛漫已然是多了許多愁緒。而在50歲的時候,李清照回首往昔,不僅感嘆自己半生輾轉漂泊,無家可歸,于是便提筆寫下了一首凄美之作,全篇共四句就有兩個千古名句,其中一句更是成了網紅詞句被很多人拿來做簽名。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李清照這首歷經波瀾后的高水平之作。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起首交代了詞人當時所處的場景,正是雨后風停,花兒都已凋零成泥,而這樣的情況下,詞人無法外出排遣苦悶,也就無心梳妝。其實這一句看似寫景,其實也是寫詞人的遭遇,她不也正是經歷了一連串的風吹雨打,現在已然暮年,豈不正如那凋零的花朵。細細品讀這一句,真可謂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上闋第二句,看著眼前之景,詞人恍惚間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歷歷來時路,但是現在早已是物是人非,似乎萬事皆休,思至此不由悲從中來,想要說些什么眼淚卻先流了下來,這一句也是這首詩中的第一個千古名句。而“物是人非事事休”正是那流傳甚廣的網紅詞句,不過大多數人用這句話都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遠沒有李清照那復雜而難言的經歷。而且這里詞人雖然沒有直說愁緒,但是“欲語淚先流”其實早已經詞人滿腹的憂愁傾瀉而出,于無聲無息間蔓延到讀者的心底,令人動容。 下闋前一句描寫的則是詞人的一時興起。本來愁緒縱橫,但是正好聽聞雙溪的春色正好,也便想去泛舟湖上,權且當是散心。雖然這一句看似歡快,實則詞人游溪的憲法并不強烈,“也擬”二字便是佐證。那么這里為什么要這么描寫呢?其實正是為了欲揚先抑,為后文情感的爆發做好鋪墊和烘托。 最后一句,也便是這首詞的第二個千古名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恐”二字和前文的“聞說”“也擬”遙相呼應又產生一波三折的表達效果,可謂是讓整個下闋跌宕起伏,最后這句要變大的感情跟更為厚重深沉。想要乘舟游溪,卻擔心雙溪上的小船沒有辦法載動自己內心深處那沉重到化不開的憂愁。 李清照這首詞,每一句之間前后呼應,環環相扣,看似簡單的寫景,卻已然將詞人最深沉的情感都蘊藏其中,這般寓情于景,渾然天成,實在是讓人佩服。這首詞全詞凄美動人,若只因為一句網紅詞句“物是人非事事休”便忽略了全詞之美,實屬不該。 對于李清照的這首詞,大家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