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縉和他的書法《草書自書詩卷》賞析 解縉,字大紳,又字縉紳,號春雨,江西吉水人,集詩文和書法之大成,著有《文毅集》、《春雨雜述》,與楊慎、徐渭并稱“明代三大才子”。他自幼聰敏絕倫,有“神童”之稱。永樂初年,主持撰修《永樂大典》。 解縉小楷精絕,行草皆佳,用筆精妙。其草書開明代狂草先河,明何喬遠《名山藏》稱贊:“縉學書得法于危素、周伯琦。其書傲讓相綴,神氣自倍。” 《草書自書詩卷》紙本,縱34.3厘米,橫472厘米,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卷書法縱橫超逸,奔放灑脫,點劃出規入矩,絕無草率牽強處。章法經營尤見匠心,全篇一氣呵成,神氣自備,顯示出解縉駕馭長卷游刃有余的不凡功力。 【二】解縉《春雨雜述》 解縉的書法創作自成風格,同時他的書論對后世影響也很大。其論書內容主要見于《春雨雜述》,包括《學書法》、《草書評》、《評書》、《書學詳說》、《書學傳正》五篇。 解縉論書重視師承和工夫,認為歷代書法是靠“口傳心授”來承傳的,而工夫則是這種承傳的基本保證,書法的最終目的是書寫情性。 他在《書學詳說》中說:“愈近而愈未近,愈至而愈未至,切磋之,琢磨之。治之已精,益求其精,一旦忽然貫通焉,忘情筆墨之間,和調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間,體合造化而生成之也,而后為能學書之至爾?!?/p> 他認為越想接近古人而越不接近,越要達到而越達不到,仔細地研究它,反復地琢磨它。學習書法即使已經精到了,但還是要精益求精,一旦忽然融會貫通了其中的奧妙,在寫字的時候忘情于筆墨之間,調和了心和手的作用,感覺不到客觀外物與主觀自我之間的區別,達到了順應自然而產生成書法的境界,然后才能說是到了學習書法的最高峰。道出了工夫與情性的關系。 (圖為解縉《草書詩帖》局部,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三】解縉“題畫像詩” 解縉才調宏達,尤善詼諧。一次,一個道士對解縉十分敬慕,特意前來拜見,請他為自己的畫像題詩。解縉接過畫像,當即筆走龍蛇般連寫了三個“賊”字。道士一見,又驚又怒,正欲發作,只見解縉含笑從容續寫,連同前面所寫的三個“賊”字,成了一首頗有情趣的題畫像詩: 賊、賊、賊,有影無形拿不得。只緣偷卻仙丹藥,而今反作蓬萊客。 “蓬萊”是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相傳八仙過海就是從蓬萊閣起程的。道士作了“蓬萊客”,就意味著成了仙,此詩先說這位道士是賊,接下來遂將“賊”字妙解為對其修行的稱贊。難怪道士讀罷,由驚怒轉為驚喜,千謝萬謝而去。 ![]() ![]() ![]() ![]() ![]() |
|
來自: 樟榆詩詞 > 《政治(元代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