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注釋:此章從虛自運,不待勉強。何為跂者不立? 跂者, 是斜身不正, 謂之跂, 故不立。為何譬跂? 意邪心著世欲, 猿馬不收, 何能得靜, 何故得靜, 正其心, 澄其意, 毫無染著, 故能得靜。何為跨者不行? 跨者,一腳而立,不能行也。譬此者何也? 因人不漸進, 知而不行, 如獨腳而立, 豈能久乎, 是如警后學也。不靜,安能得起。不虛,詎能得知。人若聞道,不從漸修,焉能成乎, 何為自見者不明? 自有邪見,妄自為是,不規自然,豈通透內學,若有通透,將何求之? 似愚似癡, 終日默默, 不待勉強, 自作聰明, 不求明而自明也。何為自是者不彰? 自立偏見,終日妄參,其大道不能彰現,將何求彰,常存不滿之心,不生速進之心,終日自足,豈能彰乎? 要不自足,虛虛靜靜,常若蠢然,澄見底,不求彰,功到自見,此彰非外彰彩之意,乃內中運行生化之機,方合太上本旨。何為自伐者無功? 外說如滿山蒼槐古柏,樵人日采,山之槐柏,日采不覺,月采年采,漸漸待盡,山之秀氣,漸漸消散,久之為一枯山。如人終日目視耳聽,口言鼻嗅,身勞神損,氣耗精枯,終日不覺,久之如枯山者同, 又如人妄相授受,不歸清靜大道門頭,終日或守或放,耗水抑火,每日燒煎,其己不覺,久之亦如枯山同。何為自矜者不長? 人少靜,微有覺意,便生自夸之心,矜心一存,道無漸進,今日如此,今年如此,終此而已,因自矜自夸故也, 焉有漸進之理,將何得漸進? 有恐聞之心,存不足之意,堅之固之,精之一之,再加一篤字,不求長而自長也,如此自然與道合也,何為道合? 要如余食贅行,人不知以后天余食之氣,精心切悟,以為己害,起后天的精心切悟,去靜中參悟后天中先天。 贅行:是不動貌,心貪身懶之意,既心貪身懶。 為何譬道,言如人外不動而外勤于功,就如身懶心貪贅行一般。何為物或惡之? 物乃靈物也, 因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不從自然,不歸清靜,靈物豈能起乎,若或有惡者然。何為故有道? 道乃自然之玄,有道的人,不見,不是,不伐,不矜,此為故有道。何為故有道者? 不跂立,不跨行,從清靜自然,不侍勉強中而來者,無速進之心,無矜夸之意,入于冥忘,常在虛無之境,而不處見,是,伐,夸,有為之地也,故不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