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位美國電影業的大腕聲稱,續集影片可以說是“某種創意破產”。他這番話是有特定所指的,那就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動畫電影公司皮克斯(Pixar),以及它廣而告之的對續貂之作的唾棄。 他認為,如果皮克斯一門心思圍著續集做文章的話,那么它就會“死翹翹”。現如今,市面上確實有大量打著“專家”旗號的人對各種問題評頭論足。但是,當初說出這番話的人是皮克斯總裁艾德·卡特姆(Ed Catmull),那肯定不是無的放矢。 可是呢,皮克斯的《賽車總動員3》還是馬上要上映了。2006年上映的第一部《賽車總動員》,當時就被認為是皮克斯最糟糕的作品,而在5年后問世的《賽車總動員2》收獲了更差的風評。如果說《賽車總動員3》還不夠令人沮喪的話,皮克斯接下來準備上映的三部動畫片中有兩部竟然也是續作:《超人總動員2》和《玩具總動員4》。 盡管令人痛心,但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皮克斯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 從1995年的《玩具總動員》開始,至2008年《機器人總動員》、2009年《飛屋環游記》和2010年《玩具總動員3》(沒錯,這是一部續集,但卻是一部精彩的續集)高潮迭起的連續三部影片,皮克斯無與倫比的商業成功和卓越創意持續了15年之久。 在那之后,其他動畫制片廠拿出了更優秀的作品來。來自萊卡工作室(Laika)的定格動畫“魔術師”制作出了《鬼媽媽》和《魔弦傳說》這樣的佳作。2006年收購當時風頭無兩的皮克斯時,迪士尼動畫正搖搖欲墜,然而卻憑借《魔發奇緣》、《無敵破壞王》、《冰雪奇緣》和《超能陸戰隊》等成功復興。 我們只需要看看今年的奧斯卡頒獎禮就一目了然:迪士尼的兩部作品《瘋狂動物城》和《海洋奇緣》雙雙獲得最佳動畫長片的提名,并由《瘋狂動物城》最終折桂,而皮克斯的《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連入圍資格都沒拿到。 沒有皮克斯就沒有 動畫電影后三十年的繁榮 如果沒有皮克斯,高品質動畫電影的繁榮是不可能出現的。毫不夸張地說,皮克斯通過世界首部完全使用計算機生成的3D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徹底改造了動畫這一電影類型。在《玩具總動員》之后,皮克斯的作品不斷在技術上取得突破,比如2001年的《怪物公司》為角色制作了數百萬根精細的毛發, 2003年的《海底總動員》完美還原了水下的光影效果。 即便其他動畫工作室在視覺藝術表現上逐步趕上了皮克斯,但后者在敘事深度與復雜性方面仍舊獨步武林。皮克斯的標志性成就在于完善了一種對兒童和成年人具有同等吸引力的跨界動畫電影藝術,其中的訣竅是同時講述兩個故事,即在一個簡單的兒童故事之下構建更復雜的道德和敘事結構。 舉例來說,《飛屋環游記》表面是一個相對傳統的男孩冒險故事,但內里卻還藏著一個關于失去、悲傷和新生的感人成年人故事。 在頭15年里,皮克斯取得最大成功的主題是親子關系,有實打實的(《海底總動員》和《超人總動員》),也有含蓄的(《怪物公司》和《飛屋環游記》)。皮克斯對親子關系的獨到見解從一開始的《玩具總動員》就顯得卓爾不群,而且在兩部各有創新但又風格一致的續集影片中也沒有任何失色。 “誰會想去看一部關于玩玩具的小男孩的電影?”當被告知皮克斯的首部動畫長片計劃時,投資方之一的迪士尼當時的首席執行官邁克爾·艾斯納(Michael Eisner)遲鈍地發問道。然而,《玩具總動員》的創意設定恰恰相反,它是一部講述玩具想跟小男孩玩耍的電影,這正是關鍵所在。 這種反轉讓影片的情感力量更加豐富和強烈。以牛仔胡迪和宇航員巴斯光年為代表的玩具渴望得到6歲男孩安迪的關注,映射了孩子希望獲得父母關注的渴望。當然,安迪不是玩具的父母,他是一個孩子,被賦予成年人角色的是那些玩具(這是一種巧妙的心理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跟大多數孩子一樣,安迪是在用玩具模擬成年人世界)。 因此,在一個層面上,胡迪和巴斯光年猶如安迪的孩子,但在另一個層面上,他們卻充當安迪的父母:安迪的快樂是他們的責任,他們將盡己所能讓他快樂。 通過這種對親子關系巧妙和動人的刻畫,《玩具總動員》讓成年人和孩子都能感到興奮。影片主創似乎也格外珍視自己發掘出的豐富情感和戲劇風格,在《玩具總動員》獲得成功之后,當時作為皮克斯發行商的迪士尼希望快速制作直接以錄像形式發行的續集。 長久以來,這樣的衍生作品一直是迪士尼利潤豐厚的副產品線,一般由旗下子公司迪士尼卡通工作室(DisneyToon Studios)負責制作,《獅子王3》和《小美人魚3:回到當初》就是其中的成功典范。但皮克斯拒絕了,理由是他們只追求卓越。相反,該工作室精雕細琢地制作了在大銀幕上映的續集影片,并且達到了第一部的高水準。 在2014年的《創新公司》一書中,卡特姆說1999年出品的《玩具總動員2》是“鍛造皮克斯真正身份特點的熔爐”。 這部續集并不僅僅是保持了原作的水準,它還豐富了這個系列的內涵,胡迪在劇中遇到了一個新的類似親子關系的困境,但也跟前作存在關聯:他是應該在古董玩具收藏家的架子上完好無損地度過余生、保持最初的形象?還是應該回去跟一個最終會長大并拋棄他的粗心男孩(在影片開頭,安迪在無意間撕開了胡迪手臂的縫線)快樂玩耍?最后,胡迪選擇了留在安迪身邊,我們不難看出這是對親子關系的一種隱喻。 在玩具最終會被拋棄的伏筆之下,《玩具總動員2》為更進一步的故事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個故事在將近10年后才跟我們見面,作為終章,安迪在《玩具總動員3》中終于邁向大學和新的生活,把自己的玩具和父母留在了身后。 在這個時期,除了皮克斯作品在大銀幕上的魔力,同樣被人稱道的還有公司內部的合作文化。在創始人兼創意總監約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的領導下,皮克斯非常倚重一小群相互促進的天才動畫師和剪輯師,分別是:皮特·多克特(Pete Docter)、安德魯·斯坦頓(Andrew Stanton)、喬·蘭福特(Joe Ranft)、李·安克里奇(Lee Unkrich)以及布拉德·伯德(Brad Bird,他于2000年加盟皮克斯)。 這個團隊被戲稱為“智囊團”(Braintrust),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壯大,但以上五人與拉塞特,因為都有著自我批評精神以及對完美的執著而顯得特別突出。這支團隊的協同效應是如此強大,以至于皮克斯每次引入外部導演執導影片時(比如《玩具總動員2》和《料理鼠王》),他們最后都被智囊團的早期成員之一取代。 2004年,迪士尼成立了名為七號馬戲團動畫工作室(Circle 7 Animation)的子公司,致力于為皮克斯影片制作續集。該工作室被戲稱為“皮不克斯”(Pixaren’t),它很快就關門大吉,所有的劇本計劃全都作廢。 皮克斯的墮落 接著,在《玩具總動員3》之后,皮克斯的魔力開始消退。這是皮克斯黃金時代的最后一部影片,也是2006年迪士尼斥資74億美元收購該工作室之后的首部作品。當時,拉塞特和卡特姆被分別任命為兩家動畫工作室的創意總監和總裁。 此后的續集影片——2011年戲仿間諜電影的作品《賽車總動員2》和2013年的校園鬧劇《怪物大學》——均缺乏與前作的主題或情感聯系。皮克斯在2012年推出的《勇敢傳說》首次涉足公主題材,雖然這部作品要好于前面提到的兩部續集,但同樣不盡人意。 雖然2015年的《頭腦特工隊》讓皮克斯挽回了一些面子,但同年推出的《恐龍當家》只能算低劣之作,去年的《海底總動員2》也只是平平,從而確認了這家工作室的整體下滑趨勢——跟同期迪士尼動畫的強勢崛起兩相比較,這種趨勢就顯得尤為明顯。 卡特姆曾說,皮克斯原本打算每出品兩部原創故事就制作一部續集。然而,自2010年以來的情況差不多相反。尤其令人嘆惋的是,皮克斯在2014年宣布制作《玩具總動員4》。在安迪奔赴大學之后,三部曲的敘事和情感表達其實已經完整,第三部的結尾甚至十分周到地呼應了第一部的開場:年幼安迪臥室海報上的藍天白云變成了真正的藍天和白云。 然而,皮克斯沒有用這個感人的場景為《玩具總動員》系列畫上句號,而是選擇進行所謂的“系列重啟”——毫無疑問,這是當代電影業最令人沮喪的詞語。 皮克斯和迪士尼的不同發展軌跡并非無人注意到。卡特姆在幾年前表示,在兩家公司合并時,迪士尼“士氣低落”,“作為一家公司正在走下坡路”,之后又補充道,“迪士尼現在很成功”。至于皮克斯,他就沒那么樂觀了,“在現在的皮克斯,我們正在應對一些嚴重問題。” 畢竟,正如卡特姆在書中提到的,他跟拉塞特在皮克斯和迪士尼的職責彼此矛盾,而他們所能貢獻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說迪士尼的“親兒子”享有優先權,那并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考慮到皮克斯有多么倚重智囊團的才智,如果其成員的注意力發生偏移并對作品質量造成損害,那也不足為奇——的確有一些智囊團成員開始在皮克斯之外追逐自己的興趣:斯坦頓試水真人電影,拍出了《異星戰場:約翰·卡特傳奇》;伯德則先后執導了《碟中諜4:幽靈協議》和《明日世界》。 盡管如此,皮克斯不妥協的創意獨立性遭到侵蝕,這件事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監督不足,并入迪士尼似乎給它帶來了新的要求。皮克斯一直非常擅于賺錢,但從歷史上來看,它主要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賺錢。 就像前面提到的,皮克斯拒絕制作質量低劣、直接以錄像形式發行的《玩具總動員 2》,而是精雕細琢造就了又一部杰作。然而,在肩負各種職責之外,拉塞特現在也是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的主管。在任職期間,他作為執行制片人出品了2013年的《飛機總動員》以及2014年的續集《飛機總動員:火線救援》。 跟迪士尼卡通工作室的幾乎所有作品一樣,這兩部影片是厚顏無恥的撈錢之作。《飛機總動員》系列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們同時也是《賽車總動員》系列的衍生作品。在并入迪士尼之前,這種事情在皮克斯幾乎是無法想象的。正如拉塞特自己解釋的那樣,“通過擴展《賽車總動員》的世界,《飛機總動員》向我們展現了充滿樂趣的新場景。” 更不用說借機推出一整套新玩具了。自然而然,對皮克斯(和所有兒童電影制片商)來說,衍生商品銷售充滿了誘惑。 自1991年以來,迪士尼就一直在皮克斯影片的市場營銷和衍生商品銷售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但是,當你成為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娛樂集團旗下的子公司時,你擁有的商業機會將會暴增。全世界范圍內建有十多座迪士尼主題公園,這些公園需要“主題”來建設游樂設施。 因此,在收購皮克斯的第二年,迪士尼宣布將于次年在奧蘭多迪士尼世界和迪士尼加州冒險樂園建設“玩具總動員瘋狂游戲屋”。在2007年年末,迪士尼宣布斥資11億美元對陷入困境的加州冒險樂園進行重新設計,新增一個占地12英畝的“賽車總動員天地”。 此外,上海迪士尼樂園和東京迪士尼樂園也在分別建設以《玩具總動員》和《海底總動員》為主題的游樂設施。 事實上,給迪士尼樂園游樂設施提供靈感的皮克斯影片幾乎全都是那些推出了續集的。主題公園游樂設施的前提是游客熟知這個主題,而年輕的游客不大可能知道十多年前的影片。如果你希望他們吵著鬧著要去體驗“玩具總動員瘋狂游戲屋”,就得先讓他們看到《玩具總動員4》。 “賽車總動員天地”需要一部《賽車總動員3》,而《海底總動員2》也是相關主題游樂設施的題中之義。要論這一切的統籌人選,還有誰能比拉塞特更佳?別忘了,他的諸多頭銜中有一個是華特迪士尼幻想工程(Walt Disney Imagineering,即負責設計迪士尼樂園游樂設施的子公司)的“創意總顧問”。 皮克斯承諾,在即將到來的這一大波續集影片之后,他們將專注于開發原創故事。然而,當年迷戀皮克斯的動畫的我們,現在都已經成年,盡管這家無可比擬的工作室曾教會我們相信新生,但他們也教過我們適應悲傷和失去。 我不知道自己還敢不敢奢望皮克斯重現昨日的輝煌:另類的故事,深刻的情感共鳴,以及不那么容易被轉化為游樂設施的精妙主題。 我想到了《飛屋環游記》開頭那配著華爾茲圓舞曲的催淚“婚姻生活”片段,短短4分鐘里蘊含的情感超過了大多數奧斯卡提名影片的全片;或者是機器人瓦力那充滿著渴望的孤獨,它被留在地球上清理人類制造的垃圾;抑或是柯博先生在《料理鼠王》影片結尾處那段深刻而精彩的美食點評。 這些影片都沒有制作續集的計劃,它們也不怎么適合轉化為一處主題公園游樂設施。這不禁讓人心生疑問:皮克斯還會不會再去費心制作這樣的動畫作品了? 翻譯:何無魚 來源:The Atlanti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