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政治的腐敗已經到了不可逆轉的程度。許多卓有見識的大臣都急在心里,渴望通過一己之力,改變現狀,挽救行將滅亡的大明王朝。在這些賢臣中,就有我們渭南人孫瑋。 孫瑋,字純玉,陜西省渭南縣官底鎮孫家村人,生于1552年。他的父親孫一誠早年棄學從軍,曾任潼關衛署指揮僉事。孫一誠才華橫溢,軍政事務管理得有條有理,屢受嘉獎,聲望頗高。孫瑋的伯父孫一正,更是滿腹才學,嘉靖三十二年孫一正考中進士,官至順天府尹(順天府在現在北京地區)。二位長輩都為人忠于職守、剛正不阿,不阿諛逢迎、營私舞弊,他們的品格對孫瑋的一生影響很大。 縱觀孫瑋的一生,他二十多歲步入仕途,就心懷赤子之心報效國家。一方面,不顧個人安危建言獻策、彈劾奸佞,體恤民力、賑災救困,推薦賢能、廣施惠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然心憂天下。可惜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但正是如孫瑋等一批賢臣的存在,才是的大明王朝在最后的時光,仍然能艱難度過各種危機,實屬罕事。 01 建言獻策、彈劾奸佞 明萬歷五年(1577),剛剛25歲的孫瑋以優異的成績高中進士,被任命為行人。能夠獲得這個職位,孫瑋是相當幸運的。在明代,中央設行人司,除司正及左、右司副外,還設有行人屬官若干名。行人全由進士充任,職權是掌管捧節奉使之事,凡頒詔、冊封、撫諭、征聘諸事皆歸其掌握,具體來講就是替皇帝跑跑腿。雖然行人在京官中地位較低,權力不大,但要把事情干好還真不容易。所以,一些有真才學、聲望高的,升轉就極快。初中進士之人,能任此職可謂是非常光榮的事了。 果然,不久后孫瑋就提升為兵科給事中。這是皇帝的近侍官,主要職責是輔助皇帝處理兵機奏章,稽查兵部、太仆寺之違誤,并有建言進諫之責。這種官其實不好當,稽查兵部、太常寺的違誤,相當于彈劾官員。在明末官場,關系錯綜復雜,彈劾官員這種事干得好了皆大歡喜,稍有不慎就可能惹禍上身、甚至于丟掉性命。所以,大部分給事中都采取息事寧人、明哲保身的態度,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而孫瑋卻是個直杠杠脾氣,偏就眼里容不得沙子。上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彈劾宦官魏朝、東廠辦事官鄭如金的罪行。說實話,這次彈劾事件應該算得上危險重重。這二人雖說地位不算高,但他們背后有保護傘,都是宦官馮保的心腹。而馮保可謂是權傾朝野,深得皇帝信任。就拿魏朝來說,他身為太監,卻心地齷齪。魏朝與宮女客印月私下里勾勾搭搭,結為掛名夫妻。后來因為魏朝既要侍奉王安,又要侍奉皇太孫朱由校,就無暇顧及客氏,客氏便移情別戀,與魏忠賢勾搭上了。這樣,魏朝與魏忠賢因為客氏而爭風吃醋,在宮里鬧得風言風語。孫瑋對他們的彈劾,如果觸怒馮保,以孫瑋在朝中的關系,很可能引火燒身,無暇自顧。但孫瑋卻意外的成功了。魏朝被發配到了鳳陽,鄭如金也被判刑下獄。 接著,孫瑋又干了一件大事。原來在隆慶三年(1564年),洪朝選奉命赴襄陽勘辦遼王案。臨行前,張居正特別召見孫瑋,私下授意洪朝選判定遼王謀反罪。到達襄陽后,張居正一黨拿了份捏造的案卷,想讓洪朝選簽字結案。他們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企圖他責任推到洪朝選頭上。而洪朝選在處理案件時,可能放策略欠佳,他不僅沒有按照張居正的意思辦,反而嚴詞拒絕,弄得張居正一黨非常狼狽。洪朝選據實勘查,使張居正一干人的陰謀大白于天下。弄清案件原委后,洪朝選以"淫虐有實,謀反無據"、"法可正,國不可除"向張居正復命,這一下惹怒了張居正,張居正因此而懷恨在心。張居正借考核的機會把洪朝選罷官。洪朝選丟官之后,“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仍心系朝廷,他目睹各級官吏的腐敗,以致憂心忡忡。他多次揭發權相張居正、福建巡撫勞堪的罪行。卻不料,自己的揭發竟傳入奸臣的耳目,以致張居正、勞堪等人聯手,將洪朝選殘酷報復而致慘死。忠良被害,使得孫瑋義憤填膺,他便向皇帝揭發了這件事,并揭露了勞堪各種貪婪暴虐的罪行。好在這時張居正已經去世,勞堪沒有了后臺,最終被免官流放戍邊。 接著,孫瑋又向皇帝進諫,糾正了許多問題。首先是馮保被處理后,東廠、錦衣衛繼承馮保的余威,隨便接受老百姓的訴訟官司。其次是巡撫、巡按、官員在尋訪察問奸情時,往往連累無辜的人。第三是有關部門斷案,往往在本罪之外加重刑罰。第四,皇帝喜歡用立枷處罰犯人,立枷重達三百多斤,受刑的人根本招架不住,馬上就死。針對這些問題,孫瑋都極力陳述它們的危害。結果皇帝下詔,除立枷照原樣外,其余的都按孫瑋說的改了。 這三次進諫,孫瑋都做得非常成功。他初涉官場,敢于說真話、辦實事的工作作風,深受皇帝和同僚的敬重。正當他順風順水,準備在官場大干一番之際,卻犯了個不大不小的錯誤。原來,老家來人傳話,他的老母親得了重病。得知這一消息,孫瑋等不及皇帝命令,就擅離職守私自跑回老家侍奉老母。自古以來,忠孝不能兩全。做臣子的,要為皇帝盡忠,必然難以做到為父母盡孝。但這時,孫瑋卻不顧后果,匆匆回家侍奉老母,這是大孝之舉,但在皇帝看來卻是不夠忠誠。所以,孫瑋被定罪貶職為桃源縣主簿,可謂是一降到底,成了最基層的小官員。而孫瑋對這種處罰,似乎并不為意,依然兢兢業業,盡職盡責。 02 體恤民力、賑災救困 正是孫瑋經得起大起大落的考驗,在基層崗位上一如既往的效力辦事,政聲迭起。萬歷皇帝似乎有點過意不去,又似乎發現了他這位忠臣,便提升他做了太常寺卿。萬歷三十年(1602),年屆五十的孫瑋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做了保定巡撫。 首先,在巡撫任上,孫瑋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他按照前任的做法,繼續興修水田。由于開墾田地面積不斷增加,收入也增多了,收獲所得除充為軍餉之外還有剩余。于是他下令免除了轄地百姓身上另外加派的賦稅負擔。那時,保定連年遭災,水災、旱災、蝗災接連不斷。莊稼歉收時,孫瑋就想方設法賑救災民。他的惠政連萬歷皇帝也很支持,萬歷皇帝時常從國庫撥款出來幫助他。他擬定上報的救荒措施,皇帝非常滿意。他的做法,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 其次,孫瑋力主為經濟發展松綁。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許多地區的經濟都非常繁榮。以采礦業為例,如鐵礦、煤礦的開采規模都超過了前代。為了搜刮錢財,萬歷皇帝派遣大批礦監稅使到各地明火執仗地掠奪財富,而京城附近的礦使數量是其他省份的一倍以上。這些礦使除完成朝廷的稅收任務外,還趁機搜刮民脂民膏,魚肉百姓。有些地方礦產都開采完了,但礦使卻繼續進行搜刮,甚至到了每年責備百姓賠償貢納的地步。由于皇帝對宦官的偏聽偏信,全國的礦廠幾乎都由宦官控制。宦官們及其隨從出任礦使后往往與地方地痞無賴相勾結,在地方上欺壓官民、掠奪富戶、為非作歹。并把掠奪的巨額稅額私自截留,中飽私囊。有人統計,萬歷二十年到三十三年,礦使向國庫上繳銀兩三百萬兩,私自截留所得八九倍于上繳之數。宦官在經濟領域內橫行肆虐,給社會各階層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導致民間怨聲載道。 面對這種情況,孫瑋多次上疏萬歷皇帝,反映礦監稅使制度問題,彈劾礦使們的腐敗行徑。孫瑋多詳細列舉了天津稅使馬堂的六大罪狀。但可惜萬歷皇帝都不省悟,沒有采取進一步措施防范問題的擴大。皇帝的不作為,多少令孫瑋失望。孫瑋的一腔報國情懷,無法得到施展。結果導致明末資本主義萌芽一直得不到長足發展。 03 擔當重任,任勞任怨 也許是孫瑋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在理政出事上日益成熟,萬歷皇帝對他非常信任。后來,萬歷皇帝提拔孫瑋升任兵部侍郎、右都御史(相當于最高檢察院副總檢察長或最高法院副院長),監督倉場。接著又提拔為戶部尚書,依舊監督倉場。也許是萬歷皇帝覺得孫瑋用起來順手,不久又任命孫瑋代理軍政,兼理兵部。這樣孫瑋身掛右都御使、戶部尚書、兵部尚書三顆大印。表面上看起來,同時擔任三個部門的關鍵之物,非常光榮顯赫,但各部門公務龐雜,令孫瑋身心疲憊。但他克服困難,總能把公事辦得盡量完美。 那時,朝廷許多部門官員空缺,孫瑋身兼數個部門的關鍵職位,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這極易使他人心懷嫉妒,也使得一些忠臣失去報效國家的機會,不利于人盡其才。孫瑋豈能不知利害?他機智地向皇帝訴苦說:“陛下把國家的三個大印都交給卑職,難道國家真的沒有人才嗎?”他還向皇帝推薦了道德品行雙美的一批老臣,如呂坤、劉元震、汪應蛟、鄒元標、孟一脈、趙南星、姜士昌、劉九經、王德完、馮從吾等一批人,希望他們也擔當重任。但萬歷皇帝對他的建議并沒在意,最終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萬歷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惰于朝政的皇帝。都御史這個非常重要的崗位,自從前任溫純卸任后,竟然一直沒有任命新官,空缺達八年之久。直到萬歷四十年(1612)十二月,在外官員的考期臨近,才命令已經60歲的孫瑋以兵部尚書的身份掌管左都御史的事情。孫瑋上任后,正趕上南畿巡按御史荊養喬同提學御史熊廷弼相互攻訐,弄得沸沸揚揚。孫瑋奏議將熊廷弼解職,等候調查。而熊廷弼的同伙官應震、吳亮嗣等一幫人不理解孫瑋的用心,于是接連上疏攻擊孫瑋。看到熊廷弼一黨連連發難,孫瑋孤掌難鳴,便決定退出官場,以化解這場糾紛。他多次上疏乞求辭職,萬歷皇帝都安慰他,讓他留下來繼續工作。 沒過多久,朝廷出了一件令孫瑋意外的事情。原來吏部按每年慣例,派了兩位御史外出任官,但事先沒有告知都察院,左督御史孫瑋對此一無所知。孫瑋意識到這可能就是一個信號,以為是自己有什么失職讓皇帝心懷不滿,考慮到自己年老體衰,便請求辭職。他接連上了十多道奏疏。直到第二年七月,他在文華門磕頭向皇帝求情,到城門外等候命令。萬歷皇帝看他去意已決,到了十月份,才批準他告老還鄉。 04 再獻余熱、雖死猶榮 1620年,萬歷皇帝去世,天啟皇帝即位。1621年,過了幾年消停日子的孫瑋,被天啟皇帝看中,重新起用。按理,孫瑋完全可以推脫,但他還是毅然赴任,發揮余熱。孫瑋初被任命為南京吏部尚書,還沒上任,又改任兵部尚書,參贊朝中機要事務。三年后,孫瑋又被征召授職刑部尚書。 那時,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給明朝政治、經濟、軍事、司法造成了惡劣的后果。內使王文進犯殺人罪,天啟皇帝把王文進交給司禮監審判,他的同謀則交給法律部門審判。一件案子分在兩個部門審判,顯然有違常情,也可能使當事人在定罪量刑上出現偏差。時任刑部尚書的孫瑋又一次知難而進,再向天啟皇帝進諫。孫瑋請求將王文進一案人犯都交給法律部門審判下獄,但天啟皇帝不聽,孫瑋只好做罷。 1621年冬,年且古稀之年的孫瑋已年老多病。而這時天啟皇帝又命孫瑋以吏部尚書的身份再次執掌左都御史。孫瑋多次推辭,但天啟皇帝不準,只得勉為其難。第二年秋天,孫瑋病情加重,自感不久于人世,便再次上疏天啟皇帝,希望皇帝勤奮學習以增進美德,態度寬厚以增廣言路,決斷英明從而掌握國家大權。為安定民心,須起用賢臣。他再次推薦劉一燝、鄒元標、周嘉謨、王紀、孫慎行、盛以弘、鐘羽正等人,希望皇帝予以重用。但可惜的是,他的臨終囑咐,對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已經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1624年,孫瑋逝世,終年72歲。孫瑋逝世,天啟皇帝非常重視,贈他太子太保的封號。但孫瑋的政治對手宦官魏忠賢當權,陜西巡撫喬應趁機甲巴結魏忠賢,彈劾孫瑋平素與李三才、趙南星等人結黨,不應當冒領皇上的恩恤。天啟皇帝下詔,將誥命收回,剝奪他的蔭庇。崇禎皇帝即位后,撥亂反正,又恢復了孫瑋的待遇,謚號為“莊毅”。 現在,距孫瑋去世已經近400年了。他在家鄉人民的心目中仍然光輝偉大。家鄉人敬稱他為孫尚書,而他的家鄉官底鎮孫家村則被譽為尚書故里。他的墳塋、墓碑現在已被恢復,成了子孫后代的永遠紀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