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國慶長假,想到外地旅游可是錢包太薄,姑且用“高速堵車”的理由來自我安慰,以“經濟實惠”為標準,我們決定去參觀革命烈士--李翔梧的故居。 李翔梧是我黨早期赴蘇聯留學的革命者之一,他和劉志敏在蘇聯結為伉儷,成為我黨歷史上著名的夫妻英烈,為革命事業流盡最后一滴血,用青春和熱血譜寫出一位共產黨人不朽的人生篇章……在底張鄉中高村,我帶著孩子們參觀了李翔梧故居和底張革命老區紀念館,幾座土木結構的老房子保存完好而略顯滄桑,似乎在靜靜地訴說著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在講解員的引導和解說下,我們仔細觀看著一張張歷史圖片,瀏覽著一段段文字說明,端詳著一件件珍貴文物,瞻仰著一份份烈士遺稿,思想偶爾穿越時空,好像看到了那個浴血奮戰的艱難歲月,這些物證生動再現了烈士當年聯系群眾、舍生取義、寧死不屈的高風亮節……歷史是靜默的、精神是偉大的,烈士夫婦那種不屈不饒、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就像中原大地上一座永不熄滅的燈塔,永遠照亮在竹鄉兒女的心中……在雙節期間,在家鄉門口的革命圣地,我們真真切切的接受了一次“重溫革命歷史、傳承紅色信仰”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看著孩子們全身投入的神情,我能體會到她們的心滿意足和不虛此行。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就是這個民族最美的花朵,它是人們千百年來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得以延續,就是和愛國主義的民族傳統密不可分,正是這種崇高的感情讓多少仁人志士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奮斗終生,為了捍衛祖國的獨立和尊嚴而奉獻出自己最寶貴的生命,張一曼寧可被日本人打死,也不愿供出八路軍的下落,屈原抱石投江為的是祖國,文天祥慷慨悲歌為的是祖國,今天的東方巨龍是無數中華兒女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1949年,一位偉人揮動著巨臂,一聲宣告驅散了神州五千年的陰霾,那是一個血與火交織、孕育日出的日子,是一個靈與肉搏擊、分娩光明的日子,是一個生與死較量、喚醒和平的日子,更是一個讓所有中國人挺直腰桿、揚眉吐氣的日子,我們沒有理由不為那沉甸甸的豐收贊美歌唱,十月的祝福從那南湖游船、井岡翠竹、延安窯洞和皚皚雪山中走來,在每一寸被鐮刀斧頭覆蓋的土地上,處處充滿中華民族夢想成真的激情,我們偉大的祖國是擎天巨樹上的落葉飄向大地母親懷抱時的那一種殷殷深情,是一個國家雖然飽經滄桑憂患卻仍能煥發出生命光芒的力量支柱,是一種使自己的兒女無論走到哪里、身處何方,都將魂牽夢繞、日夜牽掛的精神召喚,更是一種流在每個人血管里,祖祖輩輩、生生不息、光照千秋、與日月爭輝的靈魂! 然而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股詆毀英雄人物的思潮,有人打著尋找“真相”的幌子,對英雄特別是革命戰爭年代的英雄進行所謂的“探秘”“還原”和“戲說”。他們從人體生理機能的角度,提出“邱少云忍受火燒是不可能的”,打著所謂某戰友私底下傳言的名號抹黑“董存瑞炸碉堡”,從莫須有的材料捏造“劉胡蘭有精神病”……一直到前不久仍然有人質疑“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是否真實。同時,他們高度贊揚李鴻章、慈禧、袁世凱和汪精衛等近現代史上的一些反面人物,認為他們功大于過,才是推動中國進步發展的“民族英雄”,混淆是非,顛倒黑白,在相當大的范圍內搞亂了人們的歷史認知,各種網絡惡搞和抹黑英雄的做法,實際上是在懷疑光榮、顛覆正見、消解崇高、解構歷史,是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在當代中國所處的社會轉型、文化碰撞、思想斷裂和價值沖突中,詆毀英雄的歷史虛無主義一方面是由經濟全球化和市場擴大化所包含的負面影響所致,另一方面則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出于某種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而進行的蓄意圖謀和策劃。詆毀英雄特別是革命英雄的思潮假借“求真”的幌子甚囂塵上,其所兜售的歷史虛無主義混淆視聽,蒙蔽和誤導了不少辨別力低下的普通大眾,特別是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階段的青少年,他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未來建設者,如果他們受到這種錯誤思想的長期毒害,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必然充滿隱憂。實際上,那些蓄意詆毀英雄的人,他們真正的目的是通過“毀人之史”來解構和抹黑黨和國家的形象、歪曲事實以“敗人之綱紀”“湮塞人之教”乃致于“滅人之國”,而由于信息的蕪雜難辨,不少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會被網絡灌輸一些錯誤的信息,從而形成扭曲的歷史觀和錯誤的價值觀。“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些年來,西方腐朽反動的意識形態在我國泛濫成災,“普世價值”“憲政民主”“新自由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甚囂塵上,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流毒甚廣,“欲滅其國,必先滅其史”,他們丑化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丑化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歷史、丑化人民英雄的歪理邪說暢行其道,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以恥為榮,這是抹殺民族主流文化印記的滅國之舉,意味著從根本上否定國家的過去,是削弱國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表現,給我國人民的思想造成極大的混亂,我們必須引起高度警惕,同時,還要對這種污蔑英雄的劣行進行深刻批判,徹底清除他們蠱惑人心的胡言亂語和歪理邪說造成的不良影響,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與社會主義制度,確保無數英雄和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紅色江山永不褪色。郁達夫在魯迅的追悼會上說過:“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隸之邦,一個有英雄而不知道尊重英雄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藥的生物之群。”吃水不忘掘井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正是用像狼牙山五壯士這樣的革命英雄的英勇斗爭和流血犧牲換來的,解放戰爭的勝利,就是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那樣的犧牲精神換來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同樣是用黃繼光、邱少云等志愿軍戰士的勇敢獻身的英雄壯舉換來的。那些波瀾壯闊而又崢嶸的歲月匆匆遠去,其實就是時光中一條湍急的河流啊,激蕩的水花,銜接神州靜止拔節的故事,跨越了漫漫而又艱難的征程,曾經的洶涌,最終歸于平靜,用鮮血書寫的史詩在不斷延伸,而蒼云般遠逝的傳奇,仍于未來歲月中錚錚有聲……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英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一個社會的價值標桿和魂魄,祖國的萬里江山離不開先烈的鮮血浸染,人民的幸福安寧離不開英雄的慷慨付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和平年代,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精神依舊彰顯其不可替代的思想價值,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更應該真誠地學習英雄,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和先鋒。捍衛英雄就是捍衛民族的歷史,守望英雄就是守望國家的未來,節日里更讓人們想起祖國曾經有過的苦難與蹉跎,想起我們的母親飽嘗的屈辱與折磨,想起我們前進中的愚昧與不足、弊病和貧弱,偉大的中華民族在挫折中慢慢地成熟了,從享樂主義到愛國主義的轉變,是人們從物質欲望到精神道德的推進,是時代青年心態的錘煉,更是中華民族靈魂的升華。 【顧原鋒】:一個徘徊在文學邊緣的探索者,喜歡用文字編織自己的理想人生,曾在《女友》、《中學生心語》、《覓航詩報》、《文匯報》、《秘書工作》、《黨建文匯》、《教育時報》、《青年導報》、《牡丹》、《洛陽工作》、《書城》和《洛陽晚報》等報刊雜志上發表詩歌、散文300余篇,現供職于洛寧縣委政研室,2010年擔任《洛寧縣年鑒》特約編輯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