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生命體都依靠著太陽的光輝生存,太陽是一顆恒星,這種星體內部有核聚變現象,可以讓它發光發熱,它們也是宇宙中的主要光源,天文學家們也常說是恒星點亮了宇宙,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我們所能看到的絕大部分星體都是恒星。 但是恒星卻并非是宇宙中最亮的星體,在大質量恒星的主序星階段結束的時候,通常會發生超新星爆發,當白矮星的質量超過太陽的1.44倍的時候,也會發生la型超新星爆發,而在超新星爆發的時刻,恒星會在一瞬間的時刻爆發出比太陽一生核聚變釋放的能量還多幾十倍的能量,這個時候的超新星會變得無比明亮,亮度會超過包含數千億顆恒星的銀河系,然而即便是超新星,也并非是宇宙中最亮的天體。 類星體才是所有單一天體中的亮度之王,這種天體其實是由黑洞和塔塔附近的吸積盤組成的,因為在天文學家們看到的類星體幾乎都是超大質量黑洞,由于具有極強的引力,它們將周圍大量的物質吸了過來,在黑洞附近形成了吸積盤,黑洞的強大引力將這些物質全部扯碎,在接近黑洞的史瓦西半徑的地方,物質都是基本粒子的狀態,這些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著,相互的碰撞摩擦毀于能量的形式釋放出來,產生出高達數萬億攝氏度的高溫。 相比之下,太陽內部的溫度只有1500萬攝氏度,表面只有5600℃,因此黑洞的吸積盤要比恒星的光度高的多,黑洞雖然不發光,是宇宙中最黑暗的天體,然而黑洞周圍的吸積盤卻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 近日,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史都華天文臺發現了一個擁有著15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已被正式命名為J1007+2115,它是已知距離我們最遠的也是最老的類星體之一。紅移數據顯示,J1007+2115發出的光線經過130.2億年的“長途跋涉”才最終到達地球,這意味著它在宇宙大爆炸后7億年前就已存在。 2019年初的時候美國天文學會宣布稱發現了宇宙中最亮的類星體,編號為J043947.08+163415.7,其亮度相當于600萬億個太陽,比擁有數千億顆恒星的銀河系還亮萬倍以上。 天文學家推論認為這顆類星體出現的時間更早,很可能在宇宙誕生之初,它就開始形成了,吸積盤內部的黑洞質量大約為太陽的5億倍,而其所在的星系正在大量產生新的恒星,每年大約可產生一萬個左右。 參考資料: 《瀟湘晨報》7月6日文章《迄今質量最大類星體現身 宇宙早期的它或將改寫黑洞形成理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