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十五講》 選讀 人類自從有了意識,就開始了向美而生的歷程。審美是人們生活中極其重要的意義感來源。 生活之美在從古至今的歷朝歷代都閃爍著迷人的光芒。 歷史地看,人類是向美而生的。原始社會的人們留下的許多物件在今日已成文物,其中不乏美輪美奐的藝術精品。新石器時代出土的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的杰出代表,精美的雕工與張力十足的圖案告訴后人,原始人在對美的追求這一方面并不原始。 今日世界還有一些原始部落的存在,每到隆重的慶典時刻,部落的所有人穿上用鳥羽和獸牙裝飾的服飾載歌載舞,在他們心中,美處于(或“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之后的歷史,向美而生仍然是人類社會普遍的追求。詩人、戲劇家、哲人們對美的頌揚是燦爛的古希臘文化中最璀璨的部分,帕特農神廟、維納斯雕像直到今日仍然是人類營造的美的經典之作。更重要的是,在古希臘,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處在尋找美、體驗美的氛圍中。 彼時的雅典人,到劇場觀看悲劇是生活中理所應當的一部分,對美的追求已經滲透到雅典人的骨子里,至今讓人心生向往。再往后的歷史,人們仍在向美而生。 毋庸置疑,人類的藝術成就如中國的國畫、書法。歐洲的建筑、戲劇,都美輪美奐、美不勝收。然而,除去藝術,生活之美也越來越凸顯出來。宋代瓷器、明式家具在被創造之時,其實用目的要遠遠大于審美目的,畢竟,生活中所用的物件和《富春山居圖》并不被當時的人們同等看待,但隨著時代的推移,當今宋瓷與明式家具已作為經典的藝術品被無數人熱烈追捧。 15世紀以后,隨著經濟、社會特別是世俗生活的發展,生活美學越來越成為人們日常踐行的理念。歐洲的巴洛克、洛可可時代,引領風潮的是太陽王路易十四、蓬皮杜夫人們,當時的時代風潮是繁復而又細致的,當時的建筑、服飾、家具都留下了時代深刻的烙印。當代社會更是進入一個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時代,無一物不慕求美成為這個時代一個鮮明的標志。 《生活美學十五講》 張軼 著 當今的世界已不再是傳統的世界了。幾乎所有人都感知到了這個事實,可究竟哪里變了呢? 當今世界,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就大多數發展有序的地區來說,普通大眾已經基本擺脫生存危機,對于現代人來說,能否活著已經不再是巨大的壓力,能否精彩的活著、幸福的活著,擁有一份美好的生活才是追求的目標。 人們使用著facebook、微博。看的是電影、電視直播,關心著時尚潮流、游戲升級。生活在美好中,感受著幸福。 全書分為日常生活之美和觀念生活之美兩大塊,通過探討衣、食、住、行、觀念、情感、幸福、藝術、游戲等方面的審美文化,又細分為十五講,力求將文化與現象結合,以便更好地認知、體悟當今變化萬千的生活世界。 看完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