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茶百科人試喝最頻繁的茶品,是一款新制好的古樹普洱熟茶(餅)。 差不多十天前,幾十箱包裝嚴實的茶餅,從遙遠的云南勐?!鞍仙妗睅浊Ю飦淼轿覀冞@里,還沒等稍稍“歇腳”,就被從筍殼包裹里取了出來,緊接著就是撬茶,沖泡,試喝... 然后就是隔三差二的再泡、再喝,一周左右的工夫,倒喝了三、四次。 每次品飲,都能發現一點它的“隱藏技能”: 第一次,香氣高,第二次,甜順度明顯了,下一次,甜、順度又提高了,下下次,香氣、滋味的協調性和第一次相較,進步空前。 分析其緣由,“茶餅拆開后,在茶室里經過一點時間的自然醒茶,茶質釋放逐漸充分”,這個理由,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 醒茶,老茶客們都不陌生,這是個被擬人化的詞,好像茶是個睡美人,等待著愛她的人去喚醒,很感性思維,也很美好親切。 《中國茶葉大辭典》中說,醒茶“是古人遺習”,可見其深得茶人心。 實際也是如此,喚醒茶質,誘發茶香,醒茶對茶滋味呈現的影響相當深入和明顯,尤其是對于普洱茶、老茶來說。 醒茶的目的 ▲ 通過改變茶的存儲方式,讓茶葉與空氣、水分進一步接觸,恢復展現其活性。 ▲ 打破茶原本的狀態,揮發掉茶葉里凝結吸附的倉味、雜氣,還原茶葉本身的香氣滋味。 ▲ 使條索舒展、松散,內含物質能夠穩定析出,從而有助于達到最佳的品飲狀態。 醒茶的方式有兩種,“干醒”和“濕醒”。 ▲ 干醒(沖泡前的喚醒) 先將茶葉拆散,改變茶品的存儲形態,一段時間后再品飲。通過這道與時間磨合的工序,達到“醒茶”的目的。 干醒的方式,主要針對緊壓型的茶,如餅茶、磚茶、柱茶、沱茶等,尤其是經過倉儲的黑茶類,如普洱茶、大籮裝六堡茶等,特別是有年份的老茶。 “干醒”的常見步驟: ① 去包裝,解散緊壓的茶。 拆去紙箱、筍筒、棉紙等外包裝,將餅/磚茶按需求量解散。 若是茶餅,解茶時可以從餅側面沿邊緣水平入刀;茶磚,從長側面入刀比較容易將茶剖成兩片,而后再用手掰成約一泡分量的小塊;解老茶又被稱之為“撥茶”,茶體較松透的年份老茶,用手指輕輕地撥動或觸碰,葉片就會自然散開。 壓制比較緊的茶,解茶時需控制好角度與力度,盡量保持葉片的完整性,不要將茶葉拆得太碎。 過碎的茶不但容易堵塞壺口,還會因茶汁釋放過快而影響沖泡時茶水滋味和濃度的穩定性。 ② 自然攤置,通風透氣去雜味。 解散的茶,仍可用原來的白棉紙松松包一下,自然攤放或裝入無異味的牛皮紙盒中,常溫放置于清潔、蔽蔭、干燥無異味的地方即可。 醒茶時的環境很重要,盡量避免異味和水氣,也不可受到日曬或長時間燈光照射,以免破壞茶葉品質。 ③ 日常用醒茶罐存放。 經過通風透氣后,可將茶葉收納于透氣性好、無雜味且干燥的醒茶容器中存放。 醒茶罐的材質,瓷器、陶器、鐵器、竹器都可以,一般以陶罐和紫砂罐為佳。 紫砂具有良好的隔熱、避光性能和一定的透氣性能,可以調節、維持罐內溫度、濕度的相對穩定。茶儲存在這種環境中,可以令茶質和香氣快速凝聚。 醒茶的時長: 因茶品不同而不一而論。 新茶、較干凈的熟茶,兩、三天,一周都可;而入倉時間長的茶,可以延長時間,以便充分散發倉味等雜味。 當然,醒茶也不能太過度,易導致茶味散失,茶氣過淡。尤其在濕潤的南方,醒茶時間過久甚至有可能導致茶葉霉變。 新手茶友可以先從一個短的時間(如5天到一周)開始嘗試,時時品飲,找到較好的平衡點。 ▲ 濕醒(沖泡時的喚醒) 濕醒,通常也被稱為“洗茶”、“潤茶”或“溫潤泡”。 在干醒的基礎上,通過葉片與熱水的接觸,提高容器和茶葉自身的溫度,幫助葉片舒展,使茶葉充分地蘇醒過來,內含物質更和諧的溶出,使茶湯更好喝。 濕醒,詳細可分兩步:搖香和潤茶。 ① 搖香 先用沸水充分溫熱茶具,然后投入普洱茶(或老茶),搖茶器兩至三次。搖香的過程既能激發茶的香氣,還能去除老茶的倉味。 ② 潤茶 搖香后,再次注水,沒過茶葉即可,稍停頓即倒出潤茶水。 潤茶的水溫,根據干茶來決定。為了避免產生“熟湯味”,熟茶與老茶宜用90-95℃,生茶、新茶與嫩茶可適當再降低水溫。 潤茶浸泡的時間不能過長,如果時間過長,茶葉中浸出物釋放過多,將會影響正式品飲的茶湯口感,所以要快速倒出潤茶水。 在潤茶時,可以觀察潤茶水的湯色,可以幫助判斷正式泡茶時所需的水溫與浸泡時間。 潤茶的茶湯出盡后,可以讓茶葉在沖泡器中略靜置一分鐘,再正式沖泡。 不同工藝、不同年份、不同形態的茶,醒茶方式也有不同,有的只需要濕醒,有些需要干醒和濕醒結合。 散茶形式的普洱茶、六堡茶等,只要存放合理,一般不需要干醒,直接進行沖泡時的濕醒即可; 新制茶,因為沒有經過存儲陳化,干醒的時間相對可以較短; 像小編一樣著急試茶的情況下,可以在每次沖泡前,把撬散的茶塊直接放入茶荷里,醒上一兩天后就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