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原刊《河南》雜志第三期(1908年3月5日)。 畫跋:“潼關界河南、陜西兩省,形勢雄偉。自古多題詠。有‘馬后桃花馬前雪,教人那得不回頭’句,然稍陷柔弱。嗣同仁者詩云:‘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余常誦之。今奉慈母,迻居村舍。殘冬短晷,朔風號林。泚筆作雄關圖,不值方家一粲耳。”跋以鉛字印于畫的背面。 “馬后桃花馬前雪,教人那得不回頭”,為明末江蘇常熟詩人徐蘭的詩句。 “教人那得”,原詩作“出關爭得”。 嗣同(1865 ~ 1898):姓譚,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批評清末社會“上權太重,民權盡失”,必須“革去故,鼎取新”。被征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政變”,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能詩,所作富于愛國精神,風格雄健。著作編入《譚嗣同全集》。 1907年12月10日,曼殊東渡日本,寓東京神田猿樂町清壽館。此前,他曾與魯迅、許壽裳、陳衡恪等籌辦《新生》雜志,不果。1907年12月20日,同盟會河南分會在日本東京創辦了《河南》雜志,鼓吹反清革命,曼殊遂在這個刊物的第二、三、四、五期上連續發表了4幅畫作,此即其一。 ![]() (原載李蔚《曼殊妙跡百幀》56-57頁,北京遠東聯合國際拍賣公司2018年10月出品,非賣品。) |
|
來自: 昵稱16627923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