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唐朝末年杰出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幾度沉浮,雖然為了生存,他有急功近利、不耐貧賤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時候,他倔強耿直,仗義執言,他濟人貧困,救人危難,熱心幫助窮朋友、窮學生、窮親戚。更重要的是他在關鍵時刻,能夠堅守原則,站穩立場,不忘初心,為了國家和百姓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 一、家庭背景:沒落的貴族韓愈出生于唐代宗大歷三年,在京城長安的一個小官僚家里,父親老來得子,對他寵愛有加。 韓家自稱是后魏安定恒王之后,但是到唐朝,早已經衰落下來。韓愈字昌黎,但是他并不是昌黎人,只是當時昌黎的韓姓家族是名門望族,他家就依附假稱來自昌黎韓姓。 韓愈的父親雖然官職卑微,但是卻曾和李白、杜甫有過交往,李白還曾為他寫過一首詩。韓愈的三叔韓云卿曾任禮部郎中,文采過人。韓愈的大哥韓會和柳宗元的父親柳鎮是好朋友。 雖然家境沒落,但是家庭的品味和圈子還存在,這些可圈可點的歷史,也注定了韓愈必將走上文學創作和仕途功名之路。 二、悲苦的童年時期韓愈的童年到底有多悲催?眼看著自己最親的人一個個相繼去世。 母親:韓愈生下來未滿二個月,母親去世。 父親:韓愈三歲時,父親病重難醫,撒手人寰。 兄長:韓愈父母死后,他便跟隨比他大28歲的大哥韓會生活,誰知,在他12歲時,大哥也病死。 自幼喪失雙親的韓愈孤苦弱小的心里,唯一支撐他的,就是發奮讀書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他刻苦攻讀,日誦數百千言而不以為苦,他只想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不幸的命運。 大哥去世后,小韓愈跟隨嫂嫂鄭夫人,歷盡顛沛流離之苦,但不管環境多么艱苦,生活多么困窘,他都沒有絲毫氣餒,他帶著家族的使命感奮發向上,他豪情萬丈,在他的散文《夏志賦》中寫道:
三、幻滅的青年時期韓愈19歲時,帶著美好的幻想拜別嫂嫂鄭夫人,離開宣城只身來到京城,準備憑自己的本事求取功名。在他年輕氣盛、自信滿滿的心中,天下不過是手中的一盤棋,可是他想的太簡單了,到了京師后,生活無情地教訓了這個年青人。 在年輕的韓愈心中,原本以為讀書做官只是為造福天下,上為朝廷服務,下為黎民解憂。可是當他來到京城后,以前父兄的朋友、家族的親戚都嫌棄他窮,唯恐被他拖累,所以他屢次吃閉門羹,受盡白眼、衣食無靠、流落街頭。 此時韓愈才領悟到:
大概的意思就是“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他明白,世人追逐名利不僅僅是要為天下社稷、國泰民安,更多的是為了自己受人尊敬,撈更多的錢財。 從此,韓愈不再作清高孤傲之人,他放下讀書人的架子,放下自己傲世的才華,他挖空心思、削尖腦袋、汲汲于功名利祿而不以為恥,這正是世態炎涼給他上的第一課。 四、求取功名,此路不通韓愈20歲、21歲、23歲、連續三年考進士都失敗了,直到24歲第四次考試才金榜題名。其實也算是走了后門才考中的,原來,韓愈與李觀、李絳、崔群等人幾年來屢次登門求教副考官梁肅,但梁肅始終閉門不見。最終禁不住他們多次拜訪,終于接待了幾人,并看了他們的詩文作品,他很欣賞韓愈的古文創作。所以作為古文家的梁肅才向主考官推薦了他,韓愈才得以考取進士。 在唐代,考上進士后并不能馬上做官,還要經過吏部考試才能入仕,正式做官。韓愈從25歲到27歲,一連三次考試全部名落孫山,因為當官是有前提條件的,就算你學富五車,有治國之才,沒有后臺、沒有人推薦,根本沒人搭理你。 韓愈眼見考試無望,只好上書自薦,他連著三個月上書宰相,為了能夠當官,他低聲下氣、曲意奉承、搖尾乞憐、拍盡了馬屁,可即便如此,他的自薦信依然石沉大海,渺無回音。看來想當官簡直比登天還難。 韓愈又無奈、又氣憤、又絕望,只好回到家鄉另謀出路。他在回鄉路上遇見河陽使者進京獻鳥,他寫了《感二鳥賦》借題發揮,抒發牢騷。 韓愈五月離京在家中賦閑了四個月,雖然和朋友讀書品畫,生活悠閑。可是他卻非常苦悶,很不甘心,于是九月份離開家鄉到東都洛陽尋找機會。 五、坎坷仕途路在韓愈29歲之時,他終于找到了一份工作。當時汴州(今河南開封)的宣武軍內亂,為了平息叛亂,朝廷派董晉為節度使。當時汴州暴亂,非常危險,沒人愿意趟這個渾水,韓愈卻主動應聘到汴州做了觀察推官,相當于如今的國家公務員編制外的行政機關錄用人員。別管怎樣,韓愈也算是走進了官場。 在汴州期間,韓愈和詩人孟郊成為至死不渝的朋友。李翱、張籍拜他為師學習古文寫作,他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古文創作中。 三年后董晉死去,韓愈失業了,他便離開了汴州。同年二月,他被徐州武寧節度使張建封聘為節度推官,但是張建峰卻不喜歡他,韓愈郁郁寡歡,為了混口飯吃只好委屈自己。第二年五月,張建封也死了,韓愈又失業了,他離開徐州又回到洛陽。 六、初次進京為官,第一次被貶貞元十七年(801年)冬天,34歲的韓愈終于正式進入京師官場。他被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學博士,就相當于現在的大學教務主任,地位并不高,常被人輕視,但是卻有很多機會接觸文人學士。韓愈的文名和影響不斷擴大,經過他推薦的學生,中進士的可能性增大,所以當時許多趕考的舉子、生員等紛紛投奔韓愈,人稱“韓門弟子”。 韓愈36歲之時,他升任監察御吏,相當于現在的中紀委紀檢監察處長。他上書《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告了嗣道王李實一狀。李實是皇親國戚,又是皇帝極其信任的佞臣,李實為了獻媚皇帝,不顧百姓死活,橫征暴斂,致使民不聊生。滿朝文武都為保富貴對他的罪行視而不見,只有韓愈憤恨難忍控告李實,求皇帝減免租稅,給百姓一條活路。 其實在春天的時候,韓愈為了做官還曾經上書李實自薦,謳歌李實“赤膽忠心” “憂國如家”,他為了做官也是極盡獻媚之辭,可是剛當上官就反過來參李實一本。 這件事也反映了韓愈內心的矛盾,在理想和現實的碰撞中,他最終堅守了自己的理想和初心。韓愈就此得罪了權貴李實,被貶到千里之外的陽山做縣令。 韓愈在京為官短短兩年,他創作了很多散文珍品《圬者王承福傳》《答李詡書》《送李愿歸盤言序》《送孟東野序》《師說》《祭十二郎文》等等。 七、二次進京,幾度沉浮公元806年6月,39歲的韓愈終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京師,第二次擔任國子博士。一直到公元810年,韓愈升任河南令,在洛陽任職期間,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措施利于百姓,但是卻得罪了官宦和強藩。被他們告到了東都留守鄭余慶那里,因此韓愈在東都也站不住腳了,次年六月入調京師任職方員外郎。 從外貶入京到任職東都期間,韓愈寫了很多散文佳作,最出名的《毛穎傳》問世,文章一方面諷刺了社會嚴重的等級分化,腐朽無用的官僚政客,一方面又抒發了有志之士得不到重用的無限悲痛,文章直擊社會陰暗面,因此得罪了很多權貴。 不久后,韓愈又被降職,第三次擔任國子監博士,在此期間,韓愈寫下了不朽名篇《進學解》,幾個月后,他離開國子監升為比部郎中,很快又升為考功郎中,繼而又升職為考功郎中知制誥,50歲時,韓愈升任中書舍人,接近皇帝,地處機要。 在韓愈兼史館修撰期間,他編寫了五卷本《順宗實錄》,此書史學價值很高。 正當韓愈扶搖直上之時,淮西軍吳元濟侵犯中原,韓愈主戰態度明確,這得罪了主和派宰相,借故把他降為太子右庶子。但韓愈毫不妥協,主戰態度更為堅定。 818 年7月29日,50歲的韓愈被任命為行軍司馬跟隨元帥裴度一起出征平叛。十二月凱旋而歸,升任為刑部侍郎,由此躋身朝廷高級官員行列。 八、再次被貶韓愈注定一生坎坷不平,官椅還沒坐熱乎,就又得罪了皇上。 原來,自從平叛了淮西軍,皇帝憲宗以為天下太平,便把全部心思轉向佛老,祈求延年。當時鳳翔法門寺有釋迦牟尼佛指骨一節,皇帝派宦官迎進宮中供養三日。隨著宮中佛教盛行,民間也蔚然成風,老百姓焚頂燒紙,解衣散錢,舉國狂歡。 韓愈又無法保持沉默了,他堅持直言極諫,寫了《論佛骨表》上奏皇帝,反對佛教。唐憲宗看后大發雷霆,馬上要把韓愈處字極刑,幸虧宰相裴度、好友崔群等人救護,他才免于一死,被貶到潮州,即刻離京。 韓愈走到南關,風雪阻道,寫了著名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中表明了力求革除痹癥的決心。 韓愈在潮州只短短的八個月,他卻做了幾件有利于人民的事。一是興辦學校以開發文化,提高文明;二是修堤攔截鱷魚,使猖獗一時的鱷患得以平息。 九、第三次入京,至死堅持古文運動第二年,韓愈被調回京都,任命為國子祭酒,這是他第四次入國子監任職,這次擔任最高學府的校長,雖是閑職,卻在文化界享有盛譽。之后53歲的韓愈又轉為兵部侍郎。 就在這一年住河北鎮州的承德軍叛亂,因為形式極其危險,所以滿朝文武面面相覷,沒有人敢去鎮州平亂。此時53歲的韓愈毅然挺身而出,擔起了出使的重任,作為兵部侍郎的韓愈被任命為鎮州宣慰史,前往叛軍巢穴鎮州。 在韓愈出發后不久,皇帝又擔心他有危險,想招他回京,以保安全。韓愈回答道:止,君之仁,死,臣之義,安有受君命而滯留自顧?于是快馬加鞭,奮然前行,明知赴死地,偏要日馳三百里前去送死。韓愈首先考慮的是國家的命運。 很快韓愈平亂成功,凱旋而歸,被任命為兵部侍郎,旋改吏部侍郎,一直到死,所以世稱“韓吏部”。公元825年12月2日,57歲的韓愈逝世,一代文壇巨星終于隕落了。 臨終前,韓愈把家人朋友招到病榻前,告訴他們一定謹記古文運動的宗旨:排斥佛老,維護儒道。 |
|
來自: 新用戶07039177 > 《詩,詞逸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