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社會制度等級森嚴,便按照各自的工種將其分為四六九等,久而久之就流傳下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一說,那么你知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分別指的什么嗎? 三教 三教所指的并不是哪些職業,而是指的我國的傳統三大宗教——儒、道、釋三教。
儒教又稱孔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首先要明確一下雖然儒教也是奉儒家思想為最高信仰的,但這并不代表儒學與儒教是一樣的,儒教是作為信仰存在的。儒教起源于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禮,儒教也是尊孔子為先師,以詩書禮易春秋中的神道作為教義。儒教正式作為正統教派是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開始的。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將“道”作為教派的最高信仰,同時道教也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與儒教一樣,道教的大部分思想源自于黃老的思想,并將道家學派的老子奉為道教的教祖,但道教和道家并不是一樣的。道教主要吸取老莊思想中神秘主義和以“道”為基點的神學理論體系內容作為教義,道教最早起源于民間,興盛于隋唐時期。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他并非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佛教很早就從印度傳入了我國,但是真正受到推崇的時候卻在漢代,佛教在漢代時期在我國受到皇親貴族的支持,自此開始與我國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現在的佛教。佛教的講求修心、靜修,且有三世輪回、善惡相報之說,有一套與自己教義相結合的獨特世界觀。 九流 九流是將社會形容成水,取自不管山河變換,還是水流分脈,水依舊按照自己的規律運動之意。九流其實分為上中下三等,九流取自三三得九之意,是民間按照身份低位將各行各業的工作分門別類的一個統稱。九流的說法最早出現在《七略》一書中,叫做九流十家,而這十家分別是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以及小說家,之后才逐漸演變成了上中下的九流之說。 其中下九流一直為人詬病,古時甚至有句俗語是說“乞丐好過下九流”,而下九流這個詞在如今仍舊是個貶義詞,這究竟是為什么呢?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上中下三等的九流分別是指哪些職業吧。
上九流的說法是: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閣老六宰相,七進八舉九解元。
中九流的說法:一流秀才二流醫,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彈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
其中下九流的說法有一些出入分別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個說法是:一師(師爺)二衙(衙差)三升秤、四媒五卒六時妖(拐騙及巫婆)、七盜八竊九娼妓。而另一個說法是:一流高臺(唱戲)二流吹,三流馬戲四流推(剃頭),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給家畜配種)九娼妓。 這么看下來就不難看出下九流為何一直為人所詬病了,古代人將地位等級看得極為重要,上面可以看出下九流大部分是一些需要靠著取悅別人討生計的職業,也正是因為如此下九流才被重視身份地位的古人如此嫌棄吧。 與三教九流常一起出現的還有一個詞叫“五行八作”,這個詞起源于南宋,與“三教九流”相同,也是對各行各業分工的一個統稱。 五行 五行具體指的是:車行、船行、腳行、商鋪行、衙役行。 八作 八作是指金匠、銀匠、銅匠、鐵匠、錫匠、木匠、瓦匠和石匠。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原本并非是貶義詞,只是對社會上形形色色工作進行一個統稱,直到唐代的《春秋谷梁序》中,將“九流”與“異端”混為一談之后,“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自此變了味,也從此有了貶義的含義。 但現今社會十分包容,隨著科技的發展五花八門的工作也越來越多。在人人平等的當今,大家可以自由選擇想要從事的工作,不會像古時候那般被人指指點點。思想觀念的改變也更利于社會的發展,能生活在現代社會,做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