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二維碼已經是隨處可見,應用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如此一來,二維碼市場就得到了多方的青睞,甚至是被“覬覦”。近日《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日本有觀點認為,由于二維碼最初是日本人發明的,所以日本方面擬重申二維碼的專利收益權,還想向中國人收取每人一分錢的“使用費”。 二維碼來自日本是不爭的事實。1994年,日本人騰弘原創造了二維碼。不過那時的二維碼并不是今天的形態,而是相當于1949年就已誕生的條形碼的“升級版”。就像人們要依靠文字、數字進行信息識別,條形碼就相當于機器的信息識別介質。 雖然條形碼誕生很早,但直到1974年,才在美國俄亥俄州特洛伊城的一家超市中得以應用。該超市賣出了全球首個印有條形碼的商品,是一個“箭牌”口香糖。此后,條形碼得以廣泛應用。 條形碼可稱得上是偉大的發明,如今條形碼在全球每天使用次數超過80億次。在中國,條形碼在零售、物流中起著重要作用,每年能夠節省的成本在3000億人民幣左右。 二維碼就是在此基礎上發明的。雖然看起來很復雜,但說白了就是將條形碼疊加,使其在水平與垂直兩個方向皆可儲存信息,所以在同等面積的條件下,二維碼的信息容量大于條形碼。 雖然二維碼與條形碼相比更加先進,但二維碼在日本誕生之后,卻并未如條形碼一般得到重視。甚至連騰弘原本人也在申請專利之后因未發現商機而主動放棄。二維碼就此被擱置,但同時也意味著它可以免費使用了。 后來,在日本軟件公司工作的中國人王越接觸到了二維碼,并認為這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技術。于是從日本回國創業,與來自清華、北大等高校的工程師聯合研發了全球首款手機二維碼引擎,此后又研發了相關產品并申請了專利,而且成為了ISO國際標準。 此后二維碼的發展就是有目共睹了。如今二維碼早已充分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5.5萬億美元,并且在此后持續擴大。現在掃碼支付與高鐵、網購、共享單車并稱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 二維碼不僅能夠應用于支付,還能在資訊閱讀、管理生產、食品安全、交通管理、證件防偽等一切需要承載信息的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廣泛的應用也使其產生了巨大的利潤空間,日本看到這種情況,恐怕會十分后悔當初對二維碼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