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一直講安全感。那么,到底什么是我們天天說的安全感呢?從潛意識的角度來看,已知的,經歷過的那些事物,就是安全的,它們帶來的感受、反應都是已知的,持續的,不會變,這就是安全感。 例如你常常點的外賣,其實并不見得是最好吃的。但是總能在30分鐘之內送來,味道其實也還可以。 時間和味道對你來說,都是已知的,持續且穩定。所以當你要點外賣的時候,手指總是不由自主的把這家又翻出來了。 而那些未知的,沒有經歷過的人和事,對于潛意識來說,就是不安全的,會帶來不安全感。 所以每當我們來到一個新環境,總是會打起全部的精力來適應,那是潛意識在調動所有的注意力。 對于孩子來說,什么是安全感呢? 孩子的安全感是從小培養的。 父母提供庇護,呵護孩子避免意外和風險,滿足孩子的生存所需,這就是安全感。 往往是從孩子出生開始,家庭環境的安全,父母對待孩子態度的安全,逐步由外內化到內心。 聽起來容易,本該做起來也容易,但有些父母真的做錯了。 1.不良的激勵,破壞安全感有媽媽在疫情期間,是這么激勵孩子學習的:
這樣的激勵,會起作用嗎? 會! 因為這樣的激勵,會直接激發孩子的不安全感,進而引起孩子的焦慮。孩子在焦慮的狀態下,會向著媽媽提出的學習方向,花費更多精力。 但是,在焦慮的情況下,孩子的學習效率,是無法保證的。 更糟糕的是,這種焦慮的產生,是以破壞安全感為代價的。這不是良性的激勵,也不是良性的安全感。當孩子在不良的狀態下持續時間太長,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2.歸屬感,帶來安全感良好的安全感,是一個持續、穩定、可靠的存在。 就像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心愛的小熊,抱著睡覺的那種。已經舊舊的了,可是這只小熊就是那個持續、穩定、可靠的存在。哪怕媽媽出差,哪怕是到外地旅行,孩子只要抱著它,就能感受到安全,安心好好睡覺。 睡覺是潛意識活躍的狀態,所以只有在安全的情況下,我們才更容易入睡。當你感覺到害怕焦慮的時候,是睡不著的。 除了從小家庭所帶來的安全感,歸屬感也帶給我們安全感。 歸屬感也是一個心理學掛在嘴邊的名詞。 簡單來說,歸屬感就是知道我是誰,知道我在哪,知道我是有價值的。歸屬感,來自于被關注,來自于被看見。 這就是鼓勵能夠起作用的底層邏輯。 當我們鼓勵孩子的時候,孩子被關注到,孩子的努力被看見,孩子從我們的鼓勵和肯定中,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他就獲得了歸屬感,從而增加了他的安全感。 3.錯誤的關注,讓孩子的心理患上慢性病有媽媽談了這么一個情境:
這是個很典型的情境,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
一個8歲的孩子能夠自己去完成線上作業,不管他完成的質量怎么樣,這個學習的動力和狀態是值得鼓勵的。但是在描述中,這個鼓勵不存在。
青春期的孩子跟我們說:我當然喜歡玩手機,我爸媽也喜歡玩手機,他們比我還喜歡玩手機。 手機很多時候成了家里的老二,成了夫妻之間的第三人,孩子的潛意識對手機又愛又恨。
敲桌子,是孩子一個下意識的動作。 說明這是從孩子的潛意識直接發出的信號。孩子在表達對現狀的不滿,孩子也在表達對媽媽關注的需求。 孩子的潛意識在求關注,孩子想通過求關注,獲得歸屬感,他想要媽媽離開手機,看看自己。
媽媽給關注了嗎?給了。 一句話“好好寫作業,別出聲”。8個字的關注,只有制止,沒有鼓勵和肯定。 這是一個消極的、錯誤的關注,錯誤的關注,注定帶來不良的后果。
孩子停了一會繼續敲,更使勁。 孩子的潛意識升級了求關注的強度,媽媽的邊緣系統直接被喚醒,激發了煩躁的情緒,給了孩子一句反問句的關注。 孩子的潛意識接收到的是責備。鼓勵和肯定還是沒有。這仍然是一個消極的、錯誤的關注,注定帶來不良的后果。
孩子停了一會,又繼續敲,更大聲! 媽媽的大腦被持續加載壓力和刺激,邊緣系統進一步過熱,情緒反應直接通過快回路進入爬蟲腦,引發戰斗反應。 于是,媽媽打了孩子的肩膀,同時加上語言攻擊:4個感嘆句,都是反問。 這自然是更加消極和錯誤的關注,注定帶來不良的后果。 媽媽沒有再敘述后面的事情,可能是媽媽生氣,孩子哭鬧,作業也沒做好。 但孩子才8歲,父母的情緒,還能壓制住孩子。如果孩子是10歲呢,如果孩子是16歲呢,如果孩子是20歲呢? 用情緒來教育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能會很管用。因為孩子們害怕。 隨著孩子的長大,習慣用情緒來教育孩子的父母,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管不了孩子。于是他們只能不斷的升級情緒,但是越升級,越感到無力。 這種做法,可能會帶來不斷惡化的親子關系,父母的情緒在一次一次的,把孩子推的越來越遠。也可能帶來的是孩子不斷向內消化的壓力和委屈,時間長了,可能出現抑郁的癥狀。 4.關注即強化每位來到心理咨詢室的父母都非常委屈。從小到大,所有的操心、著急、生氣,都是源于愛。可怎么就導致了今天錯誤的結果呢? 消極的關注,會帶來錯誤的強化;長期持續的消極關注和錯誤強化,會讓孩子在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強化,這是心理學總會提到第三個詞。所謂強化,就是父母的關注在哪里,哪里就會被強化。 就像上面的情境中,媽媽的關注,總是在孩子敲筆這個錯誤行為上。關注錯誤,就強化錯誤。而那些積極的,需要被關注的地方,就被忽視了。 對孩子的良好行為,給與積極的關注和強化,孩子就會越來越好。養育一個身體和心靈都不生病的孩子,是父母最最樸素的核心愿望,也是孩子幸福的根本。 5.父母的彈性和穩定,是孩子成長最好的土壤我們從上面情境中,也可以看到媽媽的心理彈性欠佳。在孩子敲筆的刺激中,媽媽的理智腦,很快就敗下陣來,直接由情緒接管了,情緒腦也容易過熱,很快由爬蟲腦接管,激發戰斗反應動手了。 父母的心理彈性和心理穩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安全感來源。父母穩穩的,孩子才能在勝時不驕,敗時不餒。孩子也才能坦然的去體驗、去經歷,從而鍛煉出自己的心理技能,獲得強大的心理能量。 任何問題,都不是單方面的問題。在長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訓練中,我們發現,父母和孩子的改變,同時發生,才是最好的選擇。 父母的穩定,不是靠忍。 而是需要通過學習和訓練,來不斷強化我們的三重大腦,從理智、情緒和底層反應上分別提升自己的穩定程度。這個部分,我們下次再談。 希望我們的孩子都擁有幸福的能力。 |
|
來自: wenxuefeng36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