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初中時都學過魯迅那篇《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乃是魯迅于1926年在廈門大學所作的回憶性散文,回憶的對象便是他早年在日本仙臺學醫時的恩師藤野先生。在文中,魯迅是這樣評價藤野先生的——“辛勤治學、誨人不倦,對中國友誼頗深”,能讓言語一向犀利的魯迅給出如此高的評價,還是少有。 可見,藤野先生想必是個品行十分高尚之人。要不然也不會讓魯迅將他的講義訂成三厚本永遠珍藏,也不會讓魯迅將他的照片掛在北京寓所的墻上,以此在深夜勉勵自己,寫下那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不過,魯迅顯然是帶著感情濾鏡去回憶藤野先生的,而真正的藤野先生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藤野先生,全名叫藤野嚴九郎,出生于日本福井縣一個醫學世家。而日本學醫的人基本上對中國感情頗深,畢竟日本傳統醫學受中醫影響頗為深遠,出生醫學世家的藤野嚴九郎,自是很小便接觸到了中國文化。 后來便是明治維新了,西醫傳入日本后,日本各種西醫大學也是拔地而起。藤野嚴九郎也是在這一時期就讀了愛知醫學校,這個名字聽起來似乎有些古怪,而它今天叫做名古屋大學,乃是日本排前三的大學。 從愛知醫學校畢業后,藤野嚴九郎又轉道去了東京帝國大學進修解剖學,這是日本當時最好的大學,藤野嚴九郎的教育履歷可見一斑。而1901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后,藤野嚴九郎直接被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聘請為解剖學講師,而他和魯迅的緣分也就是從這里拉開的序幕。 1904年,從弘文學院結業的魯迅轉道日本開始了他的學醫之路。這也是藤野先生執教的第三年,這一年魯迅23歲,藤野先生30歲,兩人年齡并不懸殊。相仿的年紀,也為兩人友情的展開鋪陳了基礎。 由于藤野從小受中國文化影響頗深,對身為國人的魯迅自然相當照顧。他對魯迅學醫上的指導可謂傾囊相授,細致入微。甚至連中國人信奉鬼神文化,不敢解剖尸體這點都考慮到了。 而魯迅剛到日本時,見到兩國巨大的思想制度差異,心中生起了一股莫大悲戚感。他看那些留學日本的清朝學生如同小丑一般,想到當時的日本人也是如此看自己的,便感到十分沮喪。也是多虧了藤野先生的積極開導,魯迅才沒有走向自暴自棄的深淵。因此,藤野先生之于魯迅,不止是一位老師,更是一位人生的引路者。 雖說后來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了仙臺醫科學校,但藤野先生并不沮喪,反倒還為魯迅高興。尤其在多年后聽聞魯迅成為我國著名作家后,藤野先生更是激動說道“周君終于出息了”。 如此一位為人師表的日本學者,晚年卻過得相當凄苦。后來抗日戰爭爆發,藤野先生因為熱愛中國,自始至終一直反對日本政府的侵華戰爭。然而,在當時日本國民整體陷入法西斯狂熱的大環境下,藤野先生這種聲音顯得尤為刺耳,最后的結局自然是被孤立。 之后仙臺醫學院被并入日本東北大學,由于合并需要裁減人員,藤野先生便成了第一個被裁的對象。 那時的藤野也是42歲,在這個尷尬的年齡失業,對人生無疑是巨大打擊。雖然這之后,藤野先生曾向不少醫學院提交過崗位申請,但最終都以政治問題為由,將藤野的申請打了回來。 如此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竟落得無書可教的地步,可謂唏噓。即便如此,藤野先生依然為反對侵華戰爭在日本奔走呼號,著實讓國人潸然淚下。 1936年,魯迅因為肺疾發作,永遠離開了我們。得知魯迅逝世的消息,遠在日本的藤野先生悲傷不已,彼時他已經62歲了,拖著佝僂的身軀,他憤而在魯迅照片上寫下6字——“謹憶周樹人君?!?/p> 如此傳奇的一段師生情,著實讓人感動。而如此風骨的藤野先生,也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敬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