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靜思齋·于岳原創、自行拍攝,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尋訪時間:2020年7月18日 唐代,傳奇小說開始盛行。大概在德宗年間,浙江德清人(一說江蘇吳縣)沈既濟創作的一篇《枕中記》,便是唐傳奇中膾炙人口的一篇,自此,盧生邯鄲遇呂翁的故事傳誦千余年不衰,又衍生出諸多版本。再后來,“黃粱一夢”成為一個成語,更神的是它還成為了一個地名,這放眼全國怕也是極為罕見的一例。我平生往來邯鄲多矣,卻從未在黃粱夢下過道,直到這次從廣府古城返回,才來到這個聞名遐邇之地打了卡。 關于黃粱夢這一地名的由來,我是極感興趣的。在直觀的印象里,我一直覺得它是在近代才出現,為此我特意找了《邯鄲縣地名志》查證,發現還真不是這樣。黃粱夢鎮誠然是在1984年才建置,命名時也很可能考慮了成語故事的因素,但黃粱夢(或黃梁)作為村名,或許早在宋代就已出現!這不但顛覆了我之前的看法,也足以說明這個故事在古時的影響力便已很大。 ![]() 圖1:黃粱夢呂仙祠景區大門 黃粱夢鎮有一座呂仙祠,在全國奉祀呂洞賓的宮觀中頗知名。呂洞賓本是唐代道士,歷史上確有其人,王重陽創全真教時被尊為北五祖之一。因為諸多文學作品的神話演繹,呂洞賓后來逐漸成為婦孺皆知的道教神仙(這個過程應還在王重陽之前)。南宋潘自牧的《記纂淵海》中有記載曰:“呂仙祠在邯鄲東二十里即盧生遇呂仙處”(實際是約北二十里,或為作者筆誤),雖始建具體年份仍難考,但也足見此處的呂仙祠至少在宋代即有之,當然,此時的呂洞賓也已然演變“成仙”了。 ![]() 但我又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沈既濟《枕中記》中的呂翁,其實并不是呂洞賓。因為這個故事是發生在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而呂洞賓公認的出生年份,則是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很顯然,這是后來人們給套在了呂洞賓身上,反正都是唐代的呂姓仙人,古人也很難考證什么準確年份,那就這么著吧,再往后成了氣候,更是無人計較于此了。邯鄲的黃粱夢和呂仙祠自然也是古人的附會,這與我們根據《紅樓夢》修了一座大觀園相比,本質上沒啥不同。啥東西能傳承千年下來,那也就成了文化。 如今的呂仙祠是一個3A景區,門票30元,疫情期間入園手續繁復,購票和進門,身份證核查了兩遍。大門口有幾個兼收停車費的販香老娘們上前推銷,幸我心態堅挺,拒絕購買,進了里面才發現,根本是不讓燒香的,真要買了純被忽悠。呂仙祠是一個坐北朝南的古建筑群,但景區的門卻是朝西開的,與其相對的是八仙閣,兩者之間的則是中軸線上的丹門。與丹門相對的是一石照壁,上書“蓬萊仙境”四個草書大字,飄逸絕倫。這一整體格局,大概不是近代才產生的。 ![]() 圖3:“蓬萊仙境”照壁 ![]() 圖4:八卦亭 ![]() 圖5:蓮池 左轉進丹門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八卦亭和蓮池。蓮池似為一池死水,水質堪憂,在橋上俯身一看,全無龜魚之類的生命跡象,除此之外,院內倒也干凈整潔。經八卦亭過午朝門,中軸線上自南向北大殿共三座,前兩座分別為鐘離殿和呂祖殿(主殿),無甚可記。最后一殿則讓我挺意外,竟是盧生殿,在國內應是孤例。殿中為盧生青石雕臥像,介紹為明代原物,但看起來不似那般古老。傳說撫摸其軀即可祛病,古時香火甚旺,搞不好還勝過兩位仙人了。 ![]() 圖6:主殿——呂祖殿 ![]() 圖7:據說是明代的石雕盧生臥像 呂仙祠環境清幽,“人杰地靈”,自古以來就深受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甚至帝王家的青睞,留下了諸多名人墨寶和傳說故事。此前我一直挺納悶,如此聲名遠播、底蘊深厚的一處古跡,緣何直到2013年才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了之后,方有所悟,因近日開始研讀梁思成先生的《圖像中國建筑史》,對于古建,似乎也稍能看出一些門道了。呂仙祠的大部分建筑,尤其是內部結構,看起來并不甚古早。回來查閱資料發現,原來是在文X時期,這里曾遭到了很嚴重的破壞,古建當是損毀于此時,只留下一些底子,故而本身的文物屬性大幅降低。 ![]() 圖8:【清】直隸守道邵嗣堯題詩 ![]() 圖9: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牌照 改革開放后,當地著力發展旅游,經大規模修繕后的呂仙祠重煥生機。在90年代的《邯鄲縣志》中,還能看到說要以呂仙祠為中心,擴建一座面積十倍于此的訪古建筑群落,名曰“夢城”。看起來這個計劃最終是流產了,不過“夢文化”仍成為了景區的一個招牌。在東邊的院落(不知是否為當年光緒慈禧回鑾時的行宮),有一殿辟為“中國名夢館”,訪古壁畫頗細膩,陳展別具特色。 ![]() 圖10:中國名夢館 ![]() 圖11:盧生黃粱一夢壁畫 從某種意義上說,黃粱夢這個故事所蘊含的人生哲理,終是有些消極避世的味道,故也曾多為歷代儒者所針砭。而我近來在事業和興趣愛好上深度“斷舍離”,心境卻正與此暗合。本次旅行最終在這里收場,不但讓閨女了解了一個成語故事,于我來說,倒也算是一個畫龍點睛之筆了。 靜思齋 于岳 2020年7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