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性研究是一種采用自填式問卷或結構式訪談的方法,系統地、直接地從一個取自某種群體的樣本里收集資料,并通過對資料的統計分析來認識現象及其規律的研究方法。調查研究類文章的結構,一般分為前言、對象和方法、結果、討論 4 個部分。 01 前言 前言中要說明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義。要注意:①闡述研究背景一定要用權威的、近年的文獻,應注重研究的創新性。如果研究背景不能反映目前的研究現狀,讀者就會質疑此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是否成立。②理清研究和既往研究的邏輯關系。要說明以往研究中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為提出此研究的目的做鋪墊。問卷調查研究,大部分都是用已有的問卷,研究的創新性很關鍵,所以前言一定要闡述清楚此研究和以往研究的不同之處。 02 對象與方法 注意 調查對象方面的問題:抽樣有問題、樣本代表性差。 方法:作為調查研究類的護理論文,研究工具是文章的核心內容。常用的問卷一般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注意 調查工具方面的問題:一方面來自自制調查表,表現為調查內容不當,項目間有交叉;評分標準不合理;調查內容的客觀性不夠;調查表的信度、效度不高。另一方面來自引用量表,表現為量表選擇、使用不當;隨意刪減或修改條目;不遵循量表評分準則;論文中未具體描述問卷的主要內容、評分標準。 03 結果 調查研究類的文章,根據研究中變量的數量和關系可以大致分為現狀描述、相關分析和影響因素分析。 如果是現狀分析,一般是用一個表格來寫明變量的各維度得分和總分,一個表格來比較不同情況(性別、年級、婚姻等)研究對象得分的差異。如果是相關分析,一般是 3 個表,兩個變量各用一個表來說明各維度得分和總分,再用一個表說明兩個變量的相關系數。影響因素一般要包括各變量的得分情況、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在結果的呈現上主要有以下問題: (1)做表:有的表格看起來是三線表,但表格的行和列是用換行和空格來做的,線是用畫圖來做的,字體、字號變動時,內容就會串行。表格應該是有行和列的,在文檔中直接插入表格就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幾行幾列,然后再用去除框線的方法改成三線表。即使不知道怎么改成三線表,編輯也比較容易進行后面的操作。 (2)沒有區分數據是否正態。正態分布或接近正態分布的數據才能用均數和標準差來描述,如果明顯是偏態分布的數據,要用中位數和四分位間距來呈現,統計學方法也要進行區分。 (3)隨意轉換數據的性質。如年齡、成績本來是計量資料,可有的作者在進行數據分析時將其轉換為計數資料,如年齡劃分成 <30、30 ~ 50、>50 歲幾個階段,但是沒有劃分的依據,而且這樣分析年齡和其他變量關系時就容易出現偏差。建議用數據的原始性質,如果要轉換,一定要有依據,而且要和研究目的對應。 (4)要理解統計數據的含義。有的作者不太會用統計軟件,讓其他人幫忙進行數據分析,但是作者一定要明白得出的結果是什么意思。此外,還要注意單因素分析的結果和多因素分析的結果應該一致,如專業認同感和職業倦怠在進行單因素分析時呈負相關,如果進行影響因素分析,回歸系數也應該是負數。出現前后矛盾的結果一般是因為作者對統計結果不理解。 注意 數據的統計分析與表達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 抽樣方法、分組方法、失訪對象報告不明確;組間無基線均衡比較;統計學方法部分報告過于簡單;偏態資料以正態資料的方法描述;未明確指出統計推斷方法;無檢驗統計量、P 值不精確;統計方法與資料類型不符合;忽視統計學方法使用的必要條件;配對 t 檢驗缺少差值的均數 ± 標準差;重復測量數據反復進行 t 檢驗;等級資料誤用χ2 檢驗;多組率 / 均數多次兩兩比較;回歸分析未給出決定系數R2及變量賦值等。 建議作者在進行資料統計分析時,不要盲目套用統計學方法,學會依靠統計學專家,但也不能把統計學方面的工作完全交給他人處理;學會依靠教科書,邊做邊學。統計學檢驗結果的完整表達應包括:所選用的統計學分析方法;統計量的具體取值;具體P值;有關總體參數的 95% 置信區間。 04 討論 調查性研究的特點:觀察對象、處理因素和效應結果都是客觀存在的,目的是了解現況,解釋不同變量間關系;樣本特征是隨機抽取、有相當規模;需要特定的工具,即調查問卷;一般需在計算機的輔助下完成資料的統計分析,得出研究結論。 [1]李曉寧.調查研究類護理論文如何寫?[J].中國衛生人才,2016(02):66-68. [2]曹作華.調查性研究的特點與論文寫作中常見問題[J].中國衛生人才,2015(04):68-69. [3]宋先紅.學術論文中三線表使用的常見問題分析——基于對體育類16種核心期刊的抽樣調查[J].肇慶學院學報,2019,40(01):94-100. |
|
來自: 勇敢向前探索 > 《中華護理雜志科研寫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