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郭子儀、郭靖這兩位,大家都有所耳聞,畢竟都是耳熟能詳的人物。但談及另一位姓郭的人物——郭寶玉,想必對大多數人而言都是第一次聽聞。實際上這位郭寶玉是郭子儀的后裔,郭靖的原型也是這位。至今,郭寶玉的雕像還矗立于蒙古名將哲別的身側。 原來,金庸先生筆下的傳奇大俠郭靖并非虛構而來,而是確有其人,據《宋史·忠義傳四·郭靖》記載,郭靖是四川嘉陵江地區一個地方土豪的護衛隊首領,因不愿降金,于1207年含恨投江而死。 史書記載的郭寶玉是唐朝大將郭子儀的后人,文韜武略,智勇雙全。“從柘柏、速不臺二先鋒收契丹、渤海等諸國,有功,累遷斷事官,卒于賀蘭山。” 郭寶玉對成吉思汗的南征北戰影響甚大。可以說,他就是成吉思汗的“智囊”。在攻打撒馬耳干時,這座城城高池深、易守難攻,一時之間,成吉思汗的軍隊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不敢輕舉妄動。 就這樣,兩軍相持多日。突然,撒馬耳干的城門敞開,呼嘯而出20頭大象。蒙古士兵哪里見過這等相貌猙獰的龐然大物,一時間人人自危,軍隊大亂。 蒙古兵試圖用弓箭阻止象群前進,但是這些大象身上都披有一層厚厚的鐵甲,弩箭根本無法穿透。象群在蒙古軍中橫沖直撞,蒙古士兵被頂得人仰馬翻,有些士兵甚至被象群踏成了肉餅。一時間,蒙古軍隊慘狀迭生。 在這危急關頭,郭寶玉臨危不亂,鎮定自若,他想起象陣最怕火攻,便報告給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當即下令蒙古軍隊以火攻之。郭寶玉又命人將鞭炮投入火中,頓時戰場上火焰四處騰空而起,并夾雜著劈里啪啦的鞭炮爆炸聲。 火焰的灼燒和不絕于耳的鞭炮聲使象群驚恐不已,它們立馬掉頭往撒馬耳干城奔去。這一次,厄運戲劇般的輪到了撒馬耳干城的守軍,大象的瘋狂踐踏,加之蒙古軍隊的乘機砍殺,使得撒馬耳干守軍傷亡慘重,城墻內外都留下了一堆堆血肉模糊的尸體。就這樣,原本危機四伏的戰役在郭寶玉的機智下化解。 成吉思汗還曾和郭寶玉商討統天下的良策。郭寶玉答曰:“中原勢大不可忽也,西南諸藩,勇悍可用,宜先取之,借以圖金,必得指焉。”郭寶玉的這番高論,對今后成吉思汗的大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直到后來,成吉思汗及其繼位者,都貫徹落實了利用南宋與金之間的世仇的策略,借道宋境實施戰略大迂回,從而一舉滅金滅宋。 參考資料:《元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