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數下來了,很多家長和同學開始操心如何填志愿。作為一名曾經在大學擔任過老師和學科帶頭人的過來人,我給同學們4點建議僅供參考,主要側重于思路,具體的操作因人而異。 01 首選專業 我們常說一所大學好,好在哪里呢?房子高大漂亮?運動場高檔寬敞?都不是,梅貽琦曾經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當然,現在大學的大師很罕見,一般也不給本科生授課。退而求其次,很知名的老師大學還是有的,而通常這些老師都分屬不同學科和專業的帶頭人。 大家常常聽說大學建設,那么大學建設是建設什么?當然有些大學很熱衷于建設房子,拆了建,建了拆,很多校長書記把自己建設到監獄里了。 大學建設核心是建設學科和專業。所有的師資建設、設施設備建設等等都是圍繞學科和專業進行。一所好大學,就是因為有一批國內或者全世界知名的學科和專業。 這是第一個層面,說明學科和專業是大學的重點。 如果你有非常明確的專業偏好,那么首先就是選擇專業,然后到教育部相關網站,查詢教育部學位中心學科評估結果(排名),然后再選擇相應的學校。比如,你只想學口腔醫學,那么毫無疑問,選擇四川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并入川大),因為國內的醫科大學,川大排不上第一,但是口腔醫學排第一。 如果在排名不相上下的情況下,那么首選985,211大學。 如果你喜歡的專業,屬于人文、社科、經濟、貿易類等專業,那么首選綜合性大學,也就是說,選名氣大的學校會更好。 作為高中畢業生,我想很多同學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歡做什么,甚至不清楚自己將來想做什么,怎么辦? 首先想想自己最擅長做什么?或者自己有什么愛好?再來確定選什么專業。 我當年填志愿的時候,其實也很迷茫,選的是熱門專業,等上了大學才發現自己并不喜歡這個專業,而那個年代,進入大學后調換專業幾乎不可能。到后來工作的時候,其實和大學的專業完全不相關。 但是現在的00后,大部分同學其實已經不存在生存問題,我覺得一生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其實是人生的幸福。所以,不管專業熱還是冷,關鍵看自己喜不喜歡。而且,現在高校的很多專業,在一二年級其實都是上的基礎理論課程,如果不喜歡自己的專業,還可以在上專業課的時候重新選擇專業。并且,很多高校都鼓勵選修第二專業,拿雙學位。 注意一下,有不少冒牌專業人士說,很多公司招人時首先要求的是學校,其次才是專業。針對那些專業技術性不強的專業,確實如此。但是專業性很強的專業,是要看專業排名的。 舉個例子,學財經專業的,上海交大和上海財大畢業的學生,用人單位肯定首選財大的。同樣,學電子專業的,四川大學和電子科大的學生,用人單位肯定首選電子科大的。 如果,同學們實在要結合就業形勢選專業,那么,最好上網多找找相關的就業形勢報告。比如:中國就業研究所公布的報告就顯示,能源類、印刷造紙行業、檢測行業市場普遍供大于求。如果你選了這些行業,你有67%的概率找不到對口的工作。 CIER指數=市場招聘需求人數/市場求職申請人數。這個數字越大,說明越好找工作。 但是,要注意,行業景氣是變化的,對人才的需求也是變化的。尤其是現在進入大學,四年之后的行業形勢和人才需求狀況已經發生變化了。我們很難數據化分析未來4-7年的人才需求變化,但是我們一定要了解未來行業發展的趨勢。 比如服務業,AI(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高端機械制造、軟件、高端電子(芯片)、新能源、環境治理等等,這里面每個行業都涉及很多相關專業,這里就不再詳細分析。 不過,有個最基本的原則,有必要給大家說說:一般來講,越難學的專業、越辛苦的專業,讀的人就越少。 作為沒背景、普通人家的孩子,選擇一個難度高的專業,并且最好一直讀到博士,是最佳選擇。比如,學醫。 而且,有些搞基礎理論研究的專業,大家也不要認為好像沒什么現實的利好,比如:數學、物理學。這些基礎科學研究,一般都是研究型單位需要,或者超大型企業需要。就算國內就業不好,也比較容易申請到國外大學深造。 不過就算上了不想上的專業也沒關系。社科院的調研顯示,中國高校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5%左右。也就是說你會有35%的概率從事與本專業不相關的工作,而且學歷越低、學校層次越低,這種概率可能達到80%以上。 人生有意思的地方也在于其不確定性,往往讀完大學,到頭來你學的最好的可能是化妝、網游、美食甚至戀愛,最后以此為生,也說不定。 確實搞不清楚自己喜什么,也沒什么特別擅長的,請看下一節。 02 次選學校 接著前文的思路,那么你可能在很多時候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專業很多學校都在開設,排名也相差無幾,怎么選?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選學校了。專業排名相當,首選大學排名靠前的大學、綜合性大學。985,211的大學優先,然后再是其他。道理很簡單,越是知名高校,國家的投入就越多,學校的整體學術氛圍就越濃。就算是將來轉專業,選擇的余地也夠大。 在這里,補充一下,大家在網上查看大學各專業招生簡章的時候,一定一定要注意看這幾個詞: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首先會提出人才培養目標是什么?在本科學歷層次,一般培養兩種類型的人才,一種是應用型為主,一種是研究型為主。前者,以面對市場就業為目標;后者,以培養未來的研究生為目標。當然,也有兩者兼顧的。專科層次的大學,主要就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 了解目標以后,如果將來你還想繼續深造,讀碩士、博士,就選擇培養研究型的專業和學校。如果確定了這個目標,那么綜合性大學、985、211的高校就是首選。 現在還有一類大學,是屬于中外合作辦學或者外國大學的中國分校。比如西交利物浦、寧波諾丁漢、溫州肯恩、上海紐約大學,這些學校學費每年在5-10萬,一半以上的老師都會是外教,大學課程采用全英文教學,將更有機會開拓國際視野,生活環境也會優于其他國內高校。如果家里經濟條件允許,可以考慮選擇這些學校。 要注意的是,類似的國際合作辦學也有野雞大學,有些是自主招生,有些需要高考成績做參考,有些搞2+2/3的對接學習,關于學歷問題一定要了解、咨詢清楚,國家教育部是否備案、是否認可學歷。 03 再選城市 讀大學,不但是要去大學深造,還要到一個城市去生活。尤其是對來自三四五線城市、或者西部地區的同學,走出一直生活的小地方,甚至是貧窮落后的地方,到大城市去開擴眼界,感受現代都市的生活,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且重要的事情。 大學生活,其實早就不是象牙塔了,無論在什么學校讀書,三四年的時間,總是有無數的機會要去接觸實實在在的社會。而你看到的、感受到的,都將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有些同學,甚至會在假期做一些社會兼職,那么對社會、對生活的直接認知將更加深刻。 所以,選擇一個什么樣的城市,就顯得極為重要。 選擇什么樣的城市呢?我想不需要太多的解釋,越是經濟發達的城市,離現代文明就越近,越是經濟落后的城市,就越蒙昧與無知。而這種文明的體現,從你一下飛機或者火車開始,就會深深的體會到。 我當初第一次去深圳的時候,從下飛機打的,到住賓館,餐館吃飯,就深深體會到深圳整體的服務意識,已經遠遠超越內陸城市不止一個層級。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東西,無數的細節都在展示一個城市在現代文明中的進化層次。 哪里的優秀大學最多?我們以“211工程”來看,北京市最多,有25所,上海有9所,南京有8所,武漢有7所,西安有6所,成都有5所,廣州有4所,長沙、天津有3所。 如果你僅考了一個二本的分數,或者勉強上了個普通一本,如何才能享受免費的優質教育資源呢?辦法就是去蹭優秀大學的課。 到大學密集的城市讀書,除了可以去不同大學蹭課,各種校際之間的活動更容易參加。很多城市高校之間都搞聯合社團、跨校比賽。比如:武漢學生成立了“武漢蹭課聯盟”,分享當地各高校的講座信息,武漢80多所高校的學生都可以去名校蹭課、聽講座、談戀愛。 到大學,也不僅僅只是讀書,開拓眼界也很重要。現在很多一線城市的知名大學,會有國際級的大師講座、交響樂欣賞、NBA球員秀、學術講座、舞蹈演出、藝術展示等等,不但級別高,而且是免費的。這都是內陸和小城市不可能享受到的東西。 哈佛經濟學家愛德華·格萊澤在他的名著《城市的勝利》中就談到,如果想要獲得快速的成長,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城市里。 如果你一直生活在內陸的大城市,也最好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選擇到東部的、沿海的大城市去。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有些同學打算畢業后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工作,就算你在外地讀了一個和本市差不多的高校,但在找工作的時候,會更有利一些。因為,有個詞叫做“遠香近臭”,本地的大學,大家都知根知底,比如原來是個中專升級為大專、專科學校現在升級為學院、原來的某某學院現在合并為某某大學。外地的學校,聽起來就洋盤,更不明底細。 從將來就業的角度講,大城市的就業機會遠遠高于內陸城市,起薪點也遠高于內陸。更重要的是,大城市的眼界更開闊,更國際化。 從城市等級來看,一季度CIER指數仍呈現一線、新一線、二線以及三線城市依次遞增的趨勢。就業形勢較好的城市主要仍是長三角、珠三角和東部沿海地區的二三線城市,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就業仍較差。受求職申請人數環比減少的影響,武漢CIER指數排名進入前十。 以前我在一篇文章談過,中國的大城市在加速分化,呈現馬太效應,強的城市會越來越強,弱的城市會越來越弱;很多內陸城市的人才、資金都會向中心大城市轉移,這是整個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給你的親友,也許對他填報志愿有所幫助!最后,祝愿同學們,選到自己喜歡的專業和學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