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六卿家族完整世系 【趙氏、邯鄲氏、梁氏】 趙與秦、梁為一宗,同出于趙城。造父擅御,幸于周穆王,封于趙城,立趙氏。造父侄孫趙非子封于犬丘,其后建立秦國,裔孫趙叔帶去周侍晉,其后建立趙國。梁國亡,后裔入晉為大夫。 第一代:趙衰(趙夙之弟)、梁益耳(梁康伯之后) 第二代:趙盾(趙衰嫡子)、趙同(趙衰子,別為原氏)、趙括(趙衰子,別為屏氏)、趙嬰齊(趙衰子,別為樓氏)、趙穿(別為邯鄲氏)、梁弘(梁益耳之侄) 第三代:趙朔(趙盾子)、趙旃(趙穿子) 第四代:趙武(趙朔子)、趙勝(趙旃子) 第五代:趙成(趙武子)、趙獲、邯鄲午(趙勝子) 第六代:趙鞅(趙成子)、趙稷(趙午子)、梁嬰父 第七代:趙無恤(趙鞅庶子)、趙伯魯(趙鞅嫡子)、趙羅 第八代:趙周(趙伯魯子)、趙嘉(趙無恤子) 第九代:趙浣(趙周子) 第十代:趙籍(趙浣子) (【注】:顯示粗體字之人為前633年后擔任卿之人) 【狐氏、賈氏、續(xù)氏】 狐氏出于戎族。晉初治國: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晉獻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生文公重耳,小戎生晉惠公夷吾,故為晉舅氏,及“文襄之世”狐氏極盛。 第一代:狐突 第二代:狐毛(狐突長子)、狐偃(狐突次子,別為賈氏) 第三代:狐溱(狐毛子)、賈季(狐偃子) 第四代:狐鞫居 【畢氏、魏氏、呂氏、令狐氏】 魏氏之先為周公族,畢公高立畢國。后畢國滅,公族子弟稱畢氏,散落各地。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公詭諸,因功封于魏城,為魏氏,其后建立魏國。 第一代:魏犨、魏壽余 第二代:魏顆(魏犨子、別為令狐氏)、魏悼子(魏犨嫡子)、呂锜(魏壽余子,別為呂氏)、畢陽 第三代:魏絳(魏悼子子)、令狐頡(魏顆子)、呂相(呂锜子) 第四代:魏舒(魏絳嫡子)、魏戊(魏絳子) 第五代:魏取(魏舒子)、畢游 第六代:魏曼多(魏取子) 第七代:魏駒(魏曼多子)、豫讓(畢游孫) 第八代:魏斯(魏駒子) 【荀氏、中行氏、智氏、輔氏、程氏】 荀氏之先為晉公族。晉武公滅荀國,以此地賜大夫原氏黯,別為荀氏。后逝敖生荀林父,其后為中行氏,荀林父弟曰荀首,其后為智氏,故中行氏、智氏實出于一宗 第一代:荀息 第二代:逝敖(荀息子) 第三代:荀林父(逝敖子,別為中行氏)、荀首(逝敖幼子,別為智氏)、荀騅、程驩(別為程氏) 第四代:荀庚(荀林父子)、智罃(荀首子)、程滑、程季(程驩子) 第五代:中行偃(荀庚子)、智朔(智罃子)、程鄭(程季子)、荀家、荀會、中行喜、智起 第六代:中行吳(中行偃子)、智盈(智朔子) 第七代:中行寅(中行吳子)、荀躒(荀盈子) 第八代:智申(荀躒子)、智果(別為輔氏)、智徐吾 第九代:智瑤(荀申子)、智宵 【韓氏、藺氏、箕氏】 韓氏之先為晉公族。曲沃桓叔生子萬,封于韓原,為韓氏。文公即位,韓氏不旺,為趙氏家臣。至悼公即位,任韓厥為正卿,韓氏復興,其后建立韓國。 第一代:韓簡 第二代:韓子輿(韓簡子) 第三代:韓厥(韓子輿子)、韓穿 第四代:韓起(韓厥幼子)、韓無忌(韓厥長子) 第五代:韓須(韓起子)、箕襄(韓無忌子,別為箕氏) 第六代:韓不信(韓須子)、韓固、韓康(別為藺氏) 第七代:韓庚(韓不信子) 第八代:韓虎(韓庚子) 第九代:韓啟章(韓虎子) 第十代:韓虔(韓啟章子) 【杜氏、士氏、范氏、隨氏、劉氏、鞏氏、彘氏】 范氏之先為祁姓,杜隰叔侍晉,為士師(法官),以之為氏。后士會封于隨邑,部分為隨氏;又封于范邑,部分為范氏。士雃仕秦,立劉氏,漢高祖乃其后也。 第一代:士蒍 (杜隰叔子,別為士氏)、杜原款(杜隰叔子) 第二代:士缺(士蒍長子)、士榖(士蒍幼子) 第三代、隨會(士缺子,別為隨氏、范氏)、士穆子(士缺嫡子)、鞏朔(別為鞏氏) 第四代:范燮(士會子)、士魴(士會幼子,別為彘氏)、士渥濁(士穆子子)、士雃(士會子,別為劉氏)、士富 第五代:范匄(士燮子)、彘裘(士魴子)、士弱(士渥濁子)、劉明(士雃子) 第六代:范鞅(士匄子)、士瑕(士弱子)、劉遠(劉明子) 第七代:范吉射(士鞅子)、士彌牟(士瑕子)、劉陽(劉遠子) 【欒氏、架氏】 欒氏之先為晉公族,晉靖侯之孫欒賓封于欒邑(“欒”通“架”,今河北欒城一帶)。其后以欒為氏,世代為晉國卿士。 第一代:欒成(欒賓子) 第二代:欒枝(欒成子) 第三代:欒盾(欒枝子) 第四代:欒書(欒盾子)、欒京廬 第五代:欒黡(欒書嫡子)、欒鉞(欒書子)、欒糾(欒書子,別為卞氏) 第六代:欒盈(欒黡子)、欒魴、欒豹、欒樂 【先氏、原氏】 先氏之先為晉公族,其先已難以考證。自獻公,先氏多為武官,以勇武侍晉。 第一代:先丹木,先友 第二代:先軫(先丹木子,別為原氏)、先蔑 第三代:先且居(原軫子)、先都、先仆 第四代:先克(先且居子) 第五代:先榖(先克子) 【郤氏、步氏、苦成氏、溫氏、冀氏】 郤氏之先為晉公族,叔虎因功封于郤邑。隨后其家甚旺,出現(xiàn)四世八卿。至晉厲公時,郤氏三卿五大夫,可謂“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 第一代:郤豹(別為郤氏) 第二代:郤芮(郤豹嫡子)、郤榖、郤溱、郤義(郤豹幼子)、郤稱 第三代:郤缺(冀芮嫡子,別為冀氏)、郤揚(郤義子,別為步氏) 第四代:郤克(郤缺嫡子)、郤犨(步揚子、別為苦成氏)、步招(步揚嫡子)、蒲城鵲居(郤揚子) 第五代:郤锜(郤克嫡子)、郤至(蒲城鵲居子,別為溫氏)、郤毅(蒲城鵲居子)、郤乞 附六卿世系 范(前593-前490) 武子 士會 前593---前58? 文子 士燮 前58?---前575 宣子 士匄 前574---前547 獻子 士鞅 前546---前50? 昭子 士吉射 前50?---前490 中行(前632---前490) 桓子 荀林父 前632---前593 宣子 荀庚 前592---前576 獻子 荀偃 前575---前554 穆子 荀吳 前553---前51? 文子 荀寅 前51?---前490 智(?---前453) 莊子 荀首 武子 荀嵤 前5??---前560 悼子 荀盈 前559---前532 文子 荀櫟 前531---前4?? 宣子 荀申 前4??---前4?? 襄子 荀瑤 前4??---前453 欒(前636-前550) 貞子 欒枝 前636----前622 武子 欒書 前621----前5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