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7-23 文 / 察析2020年5月,媒體曝出阿嬌和賴弘國已在3月離婚,而賴弘國稱離婚的原因是“她不愛我”。這段維持不到2年的婚姻解體了,網友們卻表示早就看出了端倪。 在某綜藝節目上,新婚不久的阿嬌卻在肢體語言上表現出疏離丈夫的狀態。比如站在賴弘國身邊時,雙手抱住自己,當丈夫靠近時,她刻意保持距離,避開賴弘國的親近舉動。 結婚之前,阿嬌就表露出“為了結婚而結婚的念頭”。也許這個時候,賴弘國剛好出現了。 阿嬌說:我現在不想談戀愛,是直接結婚的。 然而,婚后,阿嬌卻在節目上透露,自己花自己的錢買包,也要看老公的臉色。這種委屈求全的樣子實在讓網友覺得憋屈和抱不平。 婚后阿嬌不敢隨便用自己的錢買包了。 跟不喜歡的人結婚,本身就是委屈求全的選擇,那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是否要繼續退讓呢? 不過,該不該和不喜歡的人結婚,一直都困擾著適齡或者大齡青年們:
這些問題幾乎就把“結婚”當作是人生的句點,好像只要把婚結了,剩下的問題都沒有了。我們的長輩們幾乎都是抱著這樣的態度來催婚的。
然而,結婚只是起點,不是終點。 在缺愛的婚姻里,每天過著隱忍的生活美國心理學家羅蘭·米勒認為,婚戀關系能夠維持的關鍵在于,我們從這段關系中獲得多少“獎賞”,付出了多少“代價”。“獎賞”就是我們在關系中獲得的令人高興的經驗、物品。 比如在工作中受到挫折時,回家后伴侶對我們的支持和鼓勵;結婚紀念日,伴侶為我們精心準備的禮物或晚餐。而“代價”,除了經濟上的,關鍵是心理負擔。比如為伴侶的缺點而感到沮喪或煩躁,對關系未來怎么發展而擔憂等等。 如果婚戀關系中缺乏愛,會發生什么? 1、沒有愛,我們每天經歷著挑剔和指責 人們說,“愛情是盲目的”。社會心理學家也這么認為。愛情會讓人們自動忽略伴侶的負面狀況,或者用積極的角度來解釋這些“負面”信息。愛得越深,對愛人的理想化和贊美就越高。 如果不夠愛,那我們更容易看到對方的不足之處,或者從消極角度解讀對方的友善行為,如此便帶來糟糕的互動和體驗。 在某個綜藝節目中,一個身材比較豐腴的女性稱男朋友覺得自己胖,不愿意娶她,她心情很低落、精神狀態不佳,甚至開始自我否定,想盡辦法減肥。然而涂磊說:“如果不喜歡一個人,我可以找出無盡的原因來嫌棄你。” 沒有“愛”作為濾鏡,我們總是會看到對方的缺點;對方為我們付出的,我們可能視而不見,甚至可能會感到厭煩。在這樣的情緒狀態下,兩個人的溝通可能會充滿指責、嘲諷或者打擊,生活怎么幸福呢? 很多人在被對方反復挑剔之后變得越來越不自信,而很多人作為挑剔的一方也變得越來越尖酸刻薄。誰都沒有因為婚戀關系而成長起來,婚姻真的變成了彼此的墳墓。 2、沒有愛,婚戀的忠誠就是生活的憋屈 忠誠的本質就是維持婚戀關系的意愿。社會學家邁克爾·約翰遜將忠誠分為三種類型:
顯然,相愛的婚姻,必然有個人忠誠的成分。因為“愛”的濾鏡會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伴侶身上,排斥其他人:縱使周邊有各種帥哥美女,茫茫人海中我眼里只有你。換句話說,我們不輕易被他人誘惑而破壞這段關系。 如果不夠愛,這段關系如何維持?大概只有不想承擔嚴重后果的“不得已”和擔心受到譴責的“道德綁架”了吧。在這樣的“忠誠”中度過余下的幾十年,于彼此的“脅迫”中苦苦煎熬著,到年老之時回頭再看這一生,我們想起的幸福回憶有哪些呢? 電影《美國麗人》就刻畫了這樣一對夫妻,為了房貸、為了女兒、為了自己美好的社會形象,行尸走肉般維持只剩空殼的婚姻殘骸。好不容易想要親熱一次,妻子卻擔心弄臟了價值4000元美金的意大利沙發,惹得雙方再次爭吵。 妻子真的是把物質看得比感情更重要嗎?也許只是因為沒有多少感情吧。后來,夫妻雙方都被周邊的人所吸引,失去了婚姻的忠誠。 3、沒有愛,在關系中的“我”也得不到成長 當我們墜入愛河,跟伴侶相處過程會給我們帶來新的體驗。在伴侶的幫助下,我們了解、發現或發展出以前不認識的自己,擴展新的興趣、技能和經驗,這就是心理學家Aron說的“自我延伸模型”——愛情是促進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 電影《怦然心動》講述的是“心動”與“成長”的故事。男孩布萊斯深受家庭影響,只做“應該做”的事情,為人處世都有些冷漠和勉強。女孩朱莉可算是布萊斯的“救贖者”。 在朱莉的影響下,布萊斯逐漸明確自己內心的想法,發現自己相信的和想要堅持的事情,開始敢于指出他人的錯誤,甚至能看到爸爸的不足。 張小嫻說:“每一段愛情都是一個自我延伸的故事,你是什么人,便會遇上同類,或救贖者。”那如果這段關系是“不愛”呢,我們又會怎么樣?可能會開始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否定。 文化中的自我貶抑,讓人失去對美好婚姻的期盼傳統觀念認為結婚是人類生活的必經階段。不過,女性在結婚問題上面臨的壓力,比男性要復雜得多。 1、文化壓力:你怎么還不結婚 部分媒體、影視劇和社會輿論等似乎暗示著,那些獨立且未婚的女性不會擁有完整的生活。還有媒體熱衷于討論不同年齡、文化程度的女性,結婚的幾率有多高,對男性討論得卻不多。 因為社會文化自動認為男性擁有婚姻決策的權力,可以挑選何種類型的女性,決定要不要結婚。
2020年拍攝的《誰說我結不了婚》,雖然主角們看似喊著“未婚女性依然活得精彩”的口號,結果她們最終還是回歸男性的懷抱。所以,這部劇最后傳遞的信號,仍然是把結婚當做衡量女性能力和價值,結婚的女性才是完整的。 在這樣的文化情境中,我們好像只知道要完成結婚這個任務清單,卻沒有機會去想象和相愛的人結婚之后,還可以營造怎么樣的美好生活。 2、自我貶抑:我沒有那么好,可能很難遇到合適的人 曾經有某個漫畫討論“和不愛的人結婚到底有多慘”時,就把女性比喻為10元3塊的雞架,而選擇購買“她”的是經濟不好的“男性”。 這種比喻細思極恐,不正是前文說的“文化壓力”之下的婚姻決策嗎?“女性”是有價值的、被挑選的對象;而男性的經濟實力決定了他能夠“買”到怎樣的貨。于是“她”就開始自我懷疑、自我貶低,覺得自己比不上隔壁的“里脊”,也不會有人喜歡。這種文化因子躲藏在某些人的潛意識中。 外界充斥著太多聲音,因為女性的性別角色而苛刻地要求她們。于是,很多女性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更加焦慮,同時更加貶低自我價值,覺得自己“不配”找到更好的伴侶,或者“如果是我還單身,一定是我不夠好”。這也出現了文章開頭,朋友小琴的父母言論。 但實際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吳要武教授研究發現,高學歷女性延遲結婚,一方面是受教育時間影響,另一方面是想要找到合適自己的潛在配偶,即使“不婚”,也是自我選擇的結果;真正弱勢的群體反而是農村低學歷的男性。 覺得自己“不配”,也失去了對美滿婚姻的期盼。 學會為自己定義,重拾婚戀場的自信和自由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Sheryl Sandberg認為,外界有很多障礙影響女性取得更好的發展,但女性的內在障礙也不容忽視。這個“內在障礙”,就是自我貶抑。 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婚戀場。固然,社會文化的壓力會讓女性貶低自我,在扭曲的婚姻期待中選擇了與不喜歡的人結婚。 只有打破了“內在障礙”,提升自我的價值感,才能真正遇上心儀的伴侶。 1、警惕文化施加的不合理壓力 首先看看自己為什么會有“和不喜歡的人結婚”這樣的選項,把催促你做出這種選擇的理由找出來。例如,“我年齡差不多了,也是時候該結婚了”,“我再不結婚可能就找不到人嫁出去了”等等。然后將上述理由設置為辯題,寫下反方意見,并舉出例子。 在自己跟自己辯論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受到了周邊的社會評價影響,這種評價就是文化壓力。 2、發展自己的能力和優勢 自我貶抑常常源于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因此可以嘗試列出自己所擁有的優勢、能力,并且舉出這個優點的具體例子。 而且這個優勢、能力最好是內在的美,畢竟外在美總是容易流逝,我們也不希望未來伴侶只是看中外表,也不希望以后會經歷衰老的焦慮。必要時找朋友幫忙。 3、寫下對婚姻的期待 結婚之后才是生活的開始。以前有些文學書、媒體影視劇總是悲觀地說,結婚之后的世界都是柴米油鹽。可能我們的父母一輩,受他們那個時代的文化影響,也給我們呈現出了那樣的婚姻狀態。 但生活于新時代的我們,難道對婚姻沒有更好的期盼嗎?我們可以看看那些婚后幸福的伴侶如何生活,找找相關例子,來拓展我們合理的想象。 4、找到支持的同伴 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跟我們做出的選擇不一樣,也許是她們所處的文化能支持她們選擇,也可能因為她們有能力識別文化壓力。 因此,單打獨斗太艱難,我們需要學會構建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找到一些鼓勵、支持自己的朋友,經常與他們交談。在積極向上、給予我們肯定的朋友身邊,我們會更快發現自己的價值,改變自我貶抑的心態,從“我不配”到“我值得”。 就如,王麗坤在參加某檔綜藝節目時,第一次分組的團隊氛圍充斥著指責,而第二次分組后的團隊組員經常給彼此夸贊、肯定,網友們都發現她自信了很多。 以上措施主要是期望大家能通過提升自己的價值感、打破內在障礙,來更好地做出婚姻決策。只有我們先愛自己,生活才會愛我們。祝福每一個進入婚姻的人,都能獲得更好的成長。 -END-察析:用社會科學寫出生活,在覺察中尋找獨立和自由。歡迎關注,共同探討。責任編輯:一只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