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卻很清楚,自己能夠體會到詩中兒童當時的心情。也許,他們很早就去了學堂,端坐在教室里,搖頭晃腦地跟著先生念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盼望著早點放學。現在,終于得償所愿,趁著春光正好、日頭尚早,跟好友一起迎風奔跑,讓手里的風箏越飛越高,不知有多么地開心愜意。
高鼎看到那些散學的兒童,可能也會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事。他家境貧寒,很早就開始學著做些小生意,幸運的是,他的外祖父孫麟是當時一個小有名氣的詩人,經常教他讀書寫字,于是乎,高鼎就這樣與詩結緣。
寫《村居》這首詩的時候,高鼎正在鄉下教書,不知道詩中的兒童,是否也是他的學生。
高鼎還有另外一首詩,我也很喜歡。結構跟《村居》類似,前半首寫景,后半首寫人,給人
春天,燕子回來筑巢,是生活中十分普通的一件事。女童們卻在談論這件事情,說明生活中沒有太大的波瀾了。假如戰火燒到村里,估計沒人會去說燕子了,只會瘋狂討論怎么逃命。
高鼎的這兩首詩,既不像杜甫那樣憂國憂民、心懷天下,也不像李白那樣自由奔放、豪邁不羈。
本文配圖來源于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系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