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陽還五湯證 【淵源】 《醫(yī)林改錯》。 【病機】氣虛血滯,脈絡瘀阻。 【湯證脈癥】 主癥:半身不遂,口眼喉斜,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副癥:語言謇澀,口角流涎。 舌脈:苔白,脈緩。 【湯證診斷要點】 1.具備主癥。 2.主癥中任意兩癥合副癥中任意一癥,再加典型舌脈。 3.副癥加典型舌脈。 【禁忌】陰虛血熱者忌用。 【湯證辨疑】 1.大秦艽湯證:本湯證出自《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與補陽還五湯證均有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舌強不能言語等癥。但前者系真中風,為正氣先虛,風邪乘虛入中經絡,氣血痹阻,絡脈不通所致,除上癥外,尚見惡寒發(fā)熱;后者則無惡寒發(fā)熱,其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脈緩又為前者所不具,系氣虛血滯,脈絡瘀阻引起,為類中風。前者發(fā)病較急,多有明顯受風史,后者病程則較長,見于中風后遺癥。 2.牽正散證:本方證出自《楊氏家藏方》,與補陽還五湯證均有口眼斜。但前者為風痰阻于頭面經絡,影響經隧不利所致,系真中風,見癥單一;后者乃類中風,見于中風后遺癥,系氣虛血滯,脈絡瘀阻引起,除共見癥外,尚見半身不遂、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語言謇澀、脈緩等表現。 3.鎮(zhèn)肝熄風湯證:本湯證出自《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與補陽還五湯證均可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但前者為肝腎陰虧,肝陽上亢,氣血逆亂所致,上癥無論是在發(fā)病中漸出,還是在病后而遺,皆為該湯證副癥,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色如醉、脈弦長有力為其主要表現;后者無此癥,其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脈緩又為前者所不具,且以半身不遂、口眼喉斜為主癥,乃由氣虛血滯、脈絡瘀阻引起。 4.地黃飲子證:本方證出自《黃帝素問宣明論方》,與補陽還五湯證均可見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但前者系下元虛衰,真陽上浮,痰濁上逆,堵塞竅道所致,除上癥外,尚見口干不欲飲,脈沉細弱,且足廢多為雙側;后者無此癥,其口眼喝斜、半身不遂又為前者所不具,乃由氣虛血滯,脈絡瘀阻引起。 【臨床應用】本方以氣虛血滯、脈絡瘀阻為基本病機,以湯證診斷要點為依據,結合現代方藥實驗研究(該方能增加心肌的營養(yǎng)血流量,且有顯著的腦血管擴張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微循環(huán),亦能促進神經系統(tǒng)損傷修復),用治以下疾患,收效較著: 1.腦血管疾病。本方對缺血性中風效果顯著,對腦出血恢復期或后遺癥期亦有較好療效。其中缺血性者,可酌加水蛭;患側肢體不溫者,加桂枝、雞血藤;言語不利者,加菖蒲、遠志、郁金;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僵蠶、全蝎;下肢癱瘓者,加牛膝、杜仲;痰多者,加膽星、天竺黃。 2.神經精神性疾病。本方對坐骨神經痛、神經麻痹、血管收縮性頭痛等均有一定療效。若治坐骨神經痛,可加牛膝、獨活、肉桂、細辛、全蝎;血管收縮性頭痛,加白芍、炙甘草、鉤藤效佳。 3.冠心病。心慌氣短者,合用生脈飲;胸憋氣短者,加全瓜蔞、枳殼、桔梗;脈律不齊者,加用人參、丹參、苦參(若屬心陽不振、瘀阻心脈,尚需配用桂枝)。 【湯方組成】生黃芪四兩,歸尾二錢,赤芍一錢半,地龍一錢,川芎一錢,桃仁一錢,紅花一錢。 |
|
來自: 檸檬豬nyzbh9re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