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還有生老病死(id:HYSLBS)。
一直以來,“有水就會有魚”,關于魚的來源問題困擾著很多人。而且,受到這個“不解之謎”困擾的不止普通民眾,還有科學家們。科學家們關注的不止有像池塘水溝這些地方,還包括更加偏遠的陸地上的孤立的水體,包括火山口湖,沙漠湖,以及農田內一些臨時濕地。魚是如何經過“長途跋涉”穿越陸地的阻隔,在這些孤立水體定植下來的?科學家們給出的最合理的解釋是,這些魚是天上掉下來——即由鳥類攜帶魚卵而來。由于認為魚卵不可能通過消化能力強大的鳥類消化道的摧殘而存活下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魚卵沾染在鳥類的爪子和羽毛上攜帶而來。然而,這一看似具有合理性的解釋一直沒有找到直接證據,即從鳥類爪子、羽毛上分離回收到魚卵并成功孵化出魚苗。現在,最新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為鳥類攜帶傳播說提供了直接證據:來自匈牙利多瑙河研究所生態研究中心的收集了一些普通鯉魚和普魯士鯉魚的魚卵,經過人工授精,受精率分別為30%和100%。然后,在實驗前24小時將這些卵在22°C下孵育25分鐘。然后將初步孵化的魚卵與雞蛋和牛奶混合,分次將3克這種混合物(約含有500個魚卵)強制喂養8只一種涉水野鴨和潛水野鴨。喂食后,分別于1、2、4、6、8、12和24小時收集鳥的糞便,然后立即將其浸泡在當地過濾的河水中,并通過一定程序分離和孵育這些魚卵或胚胎。 最終,科學家從糞便中共回收到了8個完整的鯉魚卵,約占所有喂食魚卵的0.2%;和10個普魯士鯉魚卵,約占0.25%。所有完整魚卵,除了1個在喂食后4到6小時收集到,其他全部在第1個小時內通過糞便排出。 經過檢測,回收到了全部普通鯉魚魚卵和四個普魯士鯉魚卵都可以透過半透明卵看到胚胎的生命運動,表明是活的卵。但是,皇天不負有心人,科學家們的工作并沒有白費,最終分別孵化出了1條普通鯉魚和2條普魯士鯉魚魚苗。實驗結果表明,雖然從絕對數量上僅有少數幸運兒,但是終究有一些魚卵可以經過鳥類腸道的摧殘保留了生命力,并成功傳宗接代,延續了香火。而且,這并非孤立現象,而是75%的鳥的便便中都能回收可以孵化的活的魚卵。然后,作者通過大量資料表明,世界各地無以數計的鳥類每年可以吞食無以數計的各種魚卵。這兩個無以數計足以保證有無以數計的魚卵被播散到無以數計的各類陸地孤立水體中,從而孕育出無以數計的各類魚苗。這大概就是一直困擾人們的各種陸地孤立水體沒有放養卻總會自己長出魚的奧秘。由此也可見,所謂“有水就會有魚”的表述并不準確;更合理的說法是,“有開放水體就會有魚”。如果將純凈水密封在一個容器內,即使經過千百萬年也不可能生出魚來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