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 (一)基本筆法:按、轉、提、頓、回毛筆書寫中,運筆的整個過程可以分為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階段。 (二)中鋒和側鋒中鋒是毛筆書寫時的主要運行方式。 (三)方筆和圓筆方筆指筆畫起筆的地方呈方形或蔓形:圓筆指筆畫起筆的地方呈圓形。 (四)藏鋒和露鋒藏鋒是指起筆和收筆的筆鋒不顯露出來,書寫時將筆鋒隱藏在筆畫里面。 (五)疚筆和澀筆疾筆是指運行速度較快,澀筆是指運行速度較慢。 大部分愛好者還弄不清筆法,這是難以走向專業的原因,其實也不多難,只在多臨多看。 下面我們先說說轉筆和折筆: 轉筆:不是寫字時用手指轉動筆桿,而是在起筆和收筆或行筆的拐彎處,使筆鋒旋轉行進,寫出沒有方折棱角的圓滑筆畫,即所謂“轉筆成圓”。方法是,比不停駐,順勢轉筆,行筆速度比較均勻。 折筆:是寫出有方棱筆畫的用筆方法,即所謂“折筆成方”,這種用筆常用于起筆、收筆和拐彎處。方法是,和轉筆相反,在折筆處稍作停頓,駐筆,折鋒行筆,這樣寫出的筆畫是有棱角的方筆。 古人的釵1、折筆:同轉鋒的運動形式差不多,只是在起、行、收的轉折處,要頓筆折bai鋒,寫出方整剛勁,鋒芒棱角的點畫。 2、轉筆:不是轉動筆管,而是指筆鋒作旋轉運動。在起筆、行筆、收筆的轉折處,筆不停駐,用力均勻,順勢轉鋒,寫出沒有方折棱角的點畫。 轉筆、折筆是改變筆鋒運行方向的兩種旋轉運動形式。“轉以成圓”,“折以成方”;轉鋒成圓筆,折鋒成方筆。 是書法用筆的基本技法,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但是,今天我們在白話文中常把“轉折”連用,以至于很多人認為轉就是折、折就是轉,于是天天寫字,寫了一輩子字,到最后卻連二者的區別都沒搞清楚,在用筆上墮入惡道。 日常中,常見的病筆主要有兩種: 一是不懂轉與折的準確寫法,比如下面兩個“家”字。 現在把2個家放在一起對比一下,就會發現:第一個家字的折筆交代不清楚,應該是要寫折,但沒寫好;而第二個家字的轉筆,顯然也沒寫好,用筆生怯。 折筆 二是濫用轉折,該轉的用折,妄生圭角,卻以為是有險峻之勢;該折的用轉,導致整個字沒有力度、沒有神采。還有一種轉折筆,就是轉的時候稍微折鋒,六朝的人有一些使用的,已經沒有古意了。 在古典書法中,轉折是衡量書家水準的一個重要標準。古人也是書寫的另一個難點,在魏晉墨跡中,轉折都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齊整,如同刀切;二是厚實,絕不單薄;三是有力,體現出骨骼強健之美。 下面我們看看王羲之、蘇軾是如何寫好轉折的: 1、王羲之的折筆(圓折) 首先,王羲之入筆是尖峰入紙,硬朗,細膩,變化豐富。書圣書法的起筆與折筆息息相關,在單字內兩者存在緊密的呼應關系。 王羲之的折筆有三大特點: 一、內擫用筆,折筆向內(左側)收,右肩(轉折處)呈平直切線; 二、硬朗,骨力強健; 三、干凈利索,轉折處不露圭角,不見筆鋒。 就是對折筆的游刃有余的把握,讓書圣書法高妙無比。 2、蘇東坡書法折筆(方折) 東坡書法的高妙,盡在轉折,能出宋代書壇脫穎而出,折筆的能量巨大。請看圖: 蘇軾書法的轉折處方硬齊整,如“昆刀切玉”,又似“金刀之凈割,玉尺之量齊”。蘇軾書法折筆的主要特點:一是方,二是齊,三是硬。今人學東坡,但摹其形,發筆、轉折混沌而邋遢,結果謬之千里。 寫好折筆的關鍵在于在轉折時是否能夠保持中鋒。 轉折時出現側鋒是因為折筆時沒有先提筆,或者沒有調鋒。這兩種情況在初學時問題很大,還是筆法的問題沒有解決。我們先來看看各種轉折筆法的區別。 橫折分“轉”和“折” 中“當”字寶蓋,他的橫折就是屬于直轉,沒有任何多余動作,行筆中稍慢,行至橫末端,自然下轉。這種橫折,寶蓋外角是“圓”的,這種筆法和篆書的轉筆外角差不多,這種“直接轉”就是從篆書來的筆法,演變成“帛書”“竹簡”的筆法,統稱“轉”。 中“停”里的禿寶蓋,是“提筆轉”,俗稱“折”。明顯看到寶蓋外角是有一點凸起的地方,那是提筆再下按出來的。這種提筆下頓,就是“折”的筆法,是從隸書中發展過來筆法。提筆頓下去,就是為了中鋒運筆。頓下去和重新起筆一樣,可使中鋒,這是折的作用。 如說轉筆出現側鋒,一定是沒運腕,或者沒有捻管。這兩種皆可能出現轉筆之后筆力虛的情況。所以現在一波人提倡初學先寫“篆書”是有道理的。 篆隸功力深,就會有雄強的筆力,行筆收筆不虛,蒼勁有力。上圖中直轉處也是中鋒用筆,說明篆隸功底是有的。運腕和捻管,皆是調鋒的動作,所以寫轉,一定要會調鋒,使其中鋒行筆。 轉筆最快的筆法是“抹”,就是側鋒蹭一下紙面,學這種筆法需要一定功底,米芾董其昌能會其意。 還有一種“頂筆”,顏真卿楷書中筆法,不用提筆,不用調鋒,直接頂一下,然后下拉。頂筆外角有方有圓,這是運筆所致,用那種都可以,皆能保證中鋒。可做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