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99,《秦漢史話》連載09,歡迎收看。 01、項羽已死,韓信成為劉邦最大隱患 持續四年時間的楚漢戰爭結束后,劉邦作為這場戰爭一方的代表,終于奪得了勝利。然而歷史表明:從固陵一役劉邦敗北,到垓下韓信戰勝項羽,那些擁有軍事實力的異姓王,顯然是最后滅楚的主要力量。他們在整個楚漢戰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項羽的敗亡,異姓王作為政治砝碼,在劉邦的政治天平上,分量陡然增加了。這些異姓王擁有兵權,論軍事力量,劉邦很難與他們相匹敵。歷史處在轉折的關頭,如何對待異姓諸侯王,將關系劉邦能否順利稱帝的問題,尤其是那位“勇略震主”的韓信,更成為劉邦心目中疑忌的人物。 劉邦滅楚后的第一個舉動,就是剝奪韓信的兵權。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垓下決戰剛剛結束,劉邦以魯國不降為名,當即“引天下兵”北伐,去對付一個小小的魯國。 而事實上,魯國不戰而降,無需用兵。劉邦立即回到定陶,出其不意地馳入韓信的兵營,將這位擁有最大軍事實力的異姓王的兵權,再一次加以襲奪。這才是劉邦率軍北上的真正目的。 這一防患未然的戲劇性的舉動,表明異姓王成了劉邦的心腹之患,也預示著最終削奪異姓王的權力,將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政治斗爭。 但是,這些異姓諸侯王如韓信、英布、彭越等,在楚漢戰爭中都立下汗馬功勞。他們有的早就封王,有的則得到過劉邦預許封王,這時立即削奪他們的封號,勢必引起異姓王共同起兵反抗,不利于劉邦踐祚稱帝,至少戰亂將繼續下去。 劉邦畢竟諳于權謀,為了結束長期的戰爭,建立新的王朝,他對擁有軍事實力的異姓王,采取了暫時妥協的政策,既承認他們的合法地位,又對他們處處加以防范。 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繼剝奪韓信兵權之后,又采取另一重大行動,即以韓信熟悉楚地風俗為名,把他移至淮北改封為楚王。從表面上看,韓信改封為楚王,封國比過去還大,然而他突然移封新地,離開由他經營一年多、又是戰略要地的齊國,即使想起兵反漢,困難也更大了。 劉邦對韓信的防范,確實到了無以復加地步。 對于其他異姓諸侯王,劉邦仍保留他們原有的封地封號,或者依照預許的諾言加封,甚至還封了兩個邊遠地區的異姓王,以換取這些異姓王在政治上的支持。這是一項通權達變的辦法。 02、劉邦分封的八個異姓王 漢初分封的異姓諸侯王,共計八人,他們分封的情況如下。 韓王信(韓襄王之孫),高祖二年(前205)十一月立。據有原韓國故地,都于陽翟(今河南禹縣)。 趙王張耳,高祖四年(前203)立。張耳死后,子張敖繼立, 據有趙國故地,都于襄國(今河北邢臺)。 淮南王英布,項羽封為九江王。高祖四年(前203)七月,改封為淮南王,據有淮南之地,都于六縣(今安徽六安)。 楚王韓信,高祖四年(前203)二月封為齊王。翌年正月,改封為楚王,據有淮北之地,都于下邳(今江蘇邳縣南)。 梁王彭越,高祖五年(前202)正月立。據有原魏國故地,都于定陶(今山東定陶)。 燕王臧荼,原受封于項羽。高祖五年(前202), 保留原封號未變,據有燕國故地及遼東,都于薊(今北京大興)。 長沙王吳芮,項羽封為衡山王。高祖五年(前202)二月,改封為長沙王,都于臨湘(今湖南長沙)。 閩粵王無諸,高祖五年(前202)二月立,據有閩中之地,都于冶(今福建閩侯)。 劉邦對異姓王暫時的妥協,使他順利登上了皇位。公元前202年二月,劉邦即帝位于汜水(今山東曹縣附近)之陽,定國號“漢”,史稱“西漢”或“前漢"。這位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就是歷史上的漢高祖。 劉邦即位之后,最初建都于洛陽,不久采用齊人婁敬之說,將都城遷往關中。 婁敬針對漢初遭受戰爭嚴重破壞、社會動蕩不安的情況,提出遷都關中以防 患未然。劉邦征求臣僚們的意見,多數大臣主張建都洛陽,只有謀臣張良持異議。 張良著眼于漢初異姓王擁兵自重的政治形勢,認為洛陽四面受敵,不是用武之地,而關中沃野千里,三面有天險可以固守,一面可以東制諸侯,進可攻而退可守。這就是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從而支持婁敬遷都的建議。 于是,劉邦即日西入關中,定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 漢王朝遷都長安,固然占據了秦中天險,然而漢初民心未集,社會依舊動蕩不安。劉邦遷都剛剛兩個月,叛亂事件就相繼發生。 高祖五年(前202)七月,燕王臧荼起兵叛亂,劉邦親自率軍征討。最后臧荼兵敗被俘,劉邦立盧綰為燕王。 接著,原項羽的部將、潁川侯利幾,也舉兵叛亂。劉邦再一次將兵親征,擊破利幾的反叛。 03、狡兔死,走狗烹!韓信張敖被革王爵 漢初所立異姓諸侯王,不過是一項權宜之計。這些異姓諸侯王擁有一定的兵力,據有連城數十的封地,對漢朝是一種威脅力量。當漢王朝的統治秩序初步恢復之后,便開始一場削奪異姓王權力的斗爭。 這場政治斗爭始于高祖六年(前201), 至高祖十二年(前195)止,前后共七年時間。劉邦剪除異姓諸侯王,輕者削奪封號,重者夷滅三族,而首當其沖的,就是那位“勇略震主”的韓信。 韓信自齊徙封楚地,于高祖五年(前202)春正月,在下邳就楚王位。韓信初到封國,“巡行縣邑,陳兵出入”。有人據此上書,告發韓信要謀反。大約僅憑上述這兩條,不足以作為謀反的罪證,而且除上告者外,沒有人知道這件事,韓信本人也不知道,因此劉邦就此事詢問臣僚的意見。 一些將領主張發兵攻楚,擊殺韓信,陳平的意見恰恰與此相左。他認為:漢朝兵將不如楚精,如果發兵攻楚,將迫使韓信決戰,這是相當危險的。陳平獻計偽游云夢(即云夢澤,今湖北應城南),并會諸侯于陳 (今河南淮陽),借以誘捕韓信,無需大動干戈。 劉邦言聽計從。高祖六年(前201)十二月,劉邦一行到達陳縣,韓信果然前往謁迎,當即遭到逮捕。韓信如夢初醒,嘆道:“果然像人們說的,‘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 謀臣亡。’現在天下已定,我韓信也該死了!” 劉邦回到洛陽,因韓信謀反證據不足,只是削奪他的楚王封號,貶為淮陰侯。 暫時解決韓信的威脅后,劉邦又將矛頭指向韓王信。 西漢王朝建立伊始,所面臨的最強悍對手變成北方的匈奴,劉邦自然不能等閑視之。高祖六年(前201)春,劉邦令韓王信徙封太原以北,都于晉陽,以防御匈奴南下侵擾。 韓王信本是戰國韓襄王的后裔。楚漢戰爭期間,他隨從劉邦擊破項羽所立的韓王昌,因而立為韓王。那時韓王信的封地,北近鞏、洛,南迫宛、葉,在今河南西部一帶。這里地處關中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劉邦不愿這位異姓諸侯王占據腹心之地,將他改封邊地去對付匈奴。 這對于韓王信來說,實際是一項守邊的苦差使,尤其要對付匈奴的軍事進攻,更有難言的苦衷。于是,韓王信上書劉邦,聲稱封國與匈奴為鄰,經常受到騷擾,而晉陽離邊塞太遠,請求將都城北遷馬邑(今山西朔縣)。劉邦表示同意。 這年的秋天,冒頓單于率兵南下,圖攻馬邑。韓王信幾次派人去匈奴,要求撤兵,以便求得和平的解決。漢王朝聞訊,一面發兵前往救援,一面懷疑韓王信有二心,曾派人責備他。韓王信唯恐遭遇殺身之禍,于同年九月投降匈奴。冒頓單于乘勝引兵南下,越過句注山(今山西寧武東),向太原郡進軍,直到攻下晉陽為止。 高祖七年(前200)冬,劉邦得知韓王信投降,親自率軍征討,在銅鞮(今山西沁縣南)大破韓軍,斬殺韓將王喜,韓王信逃往匈奴。 類似以“謀反”的罪名,削奪其封號的,還有趙王張敖。張敖在張耳死后,繼立為趙王,以劉邦長女魯元公主為王后。他生性懦弱,為人謙恭。高祖七年(前200)十二月,劉邦大敗平城,途經趙國時,張敖以子婿之禮相迎,卻遭到劉邦侮辱謾罵。趙相貫高、趙午不能忍受劉邦的無禮,登時勃然大怒,聲稱要殺劉邦,為趙王出這口氣。張敖當即咬破指頭,以血指表示永不背漢,勸阻貫高別再胡言。 貫高企圖謀殺劉邦之事,后來被他的仇家告發。劉邦下令逮捕張敖、貫高等人。貫高受到嚴刑拷打,只承認他是主謀,否認張敖參與此事。劉邦只好赦免張敖出獄,卻削奪他的王爵,廢為宣平侯。貫高最后自殺身亡。 至此,漢初所立八個異姓諸侯王,被削奪封國封號的已有四人。臧荼、韓王信因謀反、叛逃確有實據而除其封國;韓信、張敖以莫須有的罪名而奪其封號。 04、陳豨造反,韓信被呂后順勢滅族 對于楚王韓信,將他貶為淮陰侯,只是暫時的措施。時隔五年,劉邦在平定陳豨叛亂的過程中,即以涉嫌謀反的罪名,先后殺了韓信和彭越。 韓信自從被削奪封號之后,這位功勛卓著的漢家將領,隨即被強制移居長安。他以為劉邦忌恨其才能,終日快快不樂,從此常稱病不朝。但劉邦對他的“關照”卻是不少。有一次,劉邦與韓信論及諸將統兵的能力。劉邦問他:“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只能帶十萬。“劉邦又問:“你能帶多少?“韓信說:“我多多益善。” 劉邦取笑說:“多多益善,為何被我擒獲?“韓信說:"陛下不能帶兵,善于帶將,這是我被擒的原因。” 這一席絕妙的對話,多少道出了劉邦與異姓王之間微妙的關系,也充分表現了韓信居功矜能的思想。當邊將陳豨叛亂事件發生之后,他終于陷入了悲劇性的絕境。 陳豨在秦末農民戰爭中,起兵于宛朐(今山東東明南),后來率兵隨劉邦入關。西漢建立后,又隨軍平定燕王臧荼的謀反,被封為陽夏侯。高祖七年(前200)冬,劉邦從平城撤兵,因北部邊地局勢緊張,乃以陳豨為代相,監趙、代邊兵,統率這個地區的軍隊。 陳豨上任前夕,曾與韓信辭別。韓信拉著他的手,將左右屏退,一起步入庭中。韓信對陳豨說,“公之所居(指趙、代),天下精兵處",如果起兵叛漢,“吾為公從中起(做內應),天下可圖也”。陳豨表示遵命照辦。 陳豨到了代地,招致大量門客,而且待門客不拘禮數。有時他途經趙國,門客隨行者千余乘。趙相周昌見陳豨的賓客如此之盛,又在外統兵多年,唯恐圖謀不軌,便將情況告訴劉邦。經過反復查驗,果然發現他的門客有不法行為,而且多與陳豨牽連。陳豨十分恐懼,暗中派門客與韓王信的部將王黃、曼丘臣取得聯系。高祖十年(前197)九月,又與王黃等發動叛亂,并自立為代王,發兵攻打趙、代地區。 陳豨起兵反叛,劉邦親自率軍征討。高祖十一年(前196) 冬,漢軍擊殺陳豨部將侯敞、王黃于曲逆(今河北完縣東);又擊破陳豨部將張春于聊城(今山東聊城),斬首萬余。 與此同時,周勃率軍取道太原,進攻代地,大破韓王信、陳豨、趙利軍于樓煩。還生擒了一批叛軍將領,平定雁門郡、云中郡二十余縣。同年十二月,劉邦攻下東垣(今河北石家莊市東北), 擊敗守將趙利,陳豨叛亂宣告失敗。 劉邦回到洛陽,立子劉恒為代王,都于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翌年十月,周勃、樊噲定代地,殺陳豨于當城(今河北蔚縣東北)。 劉邦征討陳豨,韓信稱病未從。韓信私下派人告訴陳豨,"弟舉兵,吾從此助公',并與家臣共謀,準備假傳詔書,"赦諸官徒奴" ,乘夜間襲擊呂后和太子劉盈。 韓信部署停當,只等陳豨回報。高祖十一年(前196)春正月,沒等韓信的部署付諸實施,他的舍人因得罪韓信,被韓信囚禁并準備殺他,于是舍人的弟弟向呂后告發韓信謀反。 呂后對此深信不疑,原想召韓信進宮,又擔心韓信不肯從命。因此,呂后與蕭何共謀,詐稱劉邦平叛得勝,陳豨已經被殺,令列侯群臣進宮慶賀。 蕭何唯恐韓信不聽,還親自誘騙韓信入宮。結果韓信進宮慶賀,呂后立即下令將他逮捕,并殺于長樂宮鐘室。最后,韓信被夷滅三族。 關于韓信謀反被殺一事,《史記》、《漢書》記載甚詳,其中確有可疑之處,歷來史家看法不一。然而,從劉邦擊敗陳豨歸來,對韓信被殺表現“且喜且憐" 的態度看,剪除異姓王是早就預定的決策。 異姓王作為漢初一種政治勢力,它所擁有的兵力及封地,與劉邦要實施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的基本國策相悖。漢初消滅異姓諸侯王,正是實施這一基本國策的前提。這是鞏固漢室統治的需要。韓信作為實力最大的異姓王,即使不以謀反罪被殺,也將以其他形式予以剪除。他的死存在某些疑點,也就不難理解了。 繼韓信被殺之后,幾乎在同一個時期,幾個主要的異姓王,都因謀反罪先后被 殺。如果說韓信之死還有疑點,那么彭越被殺,則分明是誣加的罪名了。 05、輕信呂后,彭越被剁成肉醬! 劉邦在討伐陳豨時,曾征兵于梁,梁王彭越因病未從,由其他人領兵去邯鄲。劉邦為此大怒,派人責備彭越。彭越害怕了,想親自前往謝罪。他的部將扈輒加以勸阻,認為彭越開始不隨從平叛,受到責備以后再去,到那里將被劉邦擒獲。他勸彭越不如起兵反漢,但遭到了彭越的拒絕。 當時,因梁太仆有罪,逃到劉邦那里,告發彭越與扈輒要謀反。劉邦派人捕拿彭越,把他囚禁在洛陽。經過官府審訊,確認彭越犯有謀反罪,要求依法論處。劉邦免他一死,削去王號,貶為庶人,并發配到蜀郡青衣。 彭越在貶配途中,行至鄭縣(今陜西華縣)時,遇到呂后要去洛陽。彭越在呂后面前,自言無罪,表示愿意回老家昌邑。呂后答應彭越的請求,就帶著他一起去洛陽。誰知這又是呂后設下的圈套,她到達洛陽,立即勸劉邦斬草除根,處死彭越。她埋怨說,將彭越這樣的厲害人物徙配蜀郡,等于給大漢留下后患。 于是,呂后設謀,派人告發彭越再一次謀反,廷尉開奏請以滅族論處,劉邦準奏。高祖十一年(前196)三月,彭越以謀反罪被殺,在洛陽梟首示眾,夷滅三族,并碎其肢體成肉醬,分送各諸侯。 彭越死后,梁大夫欒布從齊地回來,要求收祠彭越頭顱,幾乎被劉邦下令烹死。欒布表示愿進一言再死,他指出當年劉邦被困彭城,大敗滎陽、成皋之間,項羽所以不能西進,只因彭越在梁地游動作戰,與漢軍配合,才拖住了項羽。當時彭越舉足輕重,投向楚軍則漢破,投向漢軍則楚破。垓下決戰,沒有彭越,項羽不亡。漢朝建立后,彭越封為梁王,也想傳之萬世。如今征兵于梁,彭越因病未行,就懷疑他謀反,而謀反證據不足,便以小過處死他,恐怕功臣將人人自危。 欒布對漢初除異姓王的分析,無異揭露了劉邦“家天下”的用心,也暗示它將迫使其他異姓王起而反抗。后來局勢的發展,果然如欒布所料。 06、兔死狐悲,英布憤而起兵 韓信與彭越相繼被殺,在異姓王中引起一片恐慌,尤其英布更加惶恐不安。 英布原是項羽得力的將領。楚軍所以屢戰屢勝,號稱“功冠諸侯”,使諸侯兵無不服屬,這與英布驍勇善戰、常常以少勝多是分不開的。后來英布背楚投漢,不僅解除漢軍南翼的威脅,對改變楚漢力量對比,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高祖四年(前203)七月,劉邦立英布為淮南王,共同對付項羽。四個月后,英布與劉賈入九江,舉九江兵與漢軍會于垓下,在垓下決戰中發揮過作用。 漢朝建立之后,英布繼續封王淮南。 高祖十一年(前196), 呂后捕殺韓信,消息傳來,英布十分恐懼。過了幾個月,呂后又設謀殺彭越,并碎其肢體為肉醬,分送各諸侯。當時正在打獵的英布,見到彭越的碎尸,更加惶恐。他意識到自己可怕的結局即將降臨,便立即采取應急措施,暗中派人調集兵力,窺視旁郡的動向,以對付可能發生的事情。 英布所作的軍事部署,不久被他的屬僚告發了。告發者叫賁赫,官為中大夫。賁赫逃離淮南,趕到長安,上書告英布謀反事。劉邦一面把賁赫扣留起來,一面派人調查英布的情況。 英布因賁赫逃跑,早已懷疑他泄露機密,如今漢朝又派使者來調查,更加重了英布的疑慮,遂族滅賁赫家,公開起兵反叛。 英布起兵反漢,顯然與韓信、彭越被殺密切相關。促成英布果斷起兵,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英布認為劉邦年老厭戰,不可能親自東征。漢朝其他的將領,韓信和彭越已經被殺,剩下的將領都不可怕。可是他錯誤估計了形勢。 英布起兵之后,首先東擊荊王劉賈。劉賈是劉邦從父兄。當年劉邦還定三秦,劉賈進擊塞王司馬欣,平定關中東部地區,后來又隨劉邦東擊項羽。高祖三年(前204), 劉邦兵敗成皋,駐軍修武的時候,曾派劉賈率兩萬人,渡白馬津,入楚地協助彭越,燒楚軍糧草,斷了項羽的糧餉。不久楚軍回擊劉賈,他堅壁不戰,與彭越聯合對付楚軍。 高祖五年(前202), 劉邦追項羽至固陵,劉賈率軍南渡淮水,包圍壽春(今安徽壽縣)。又派人誘招楚大司馬周殷反楚歸漢,并舉九江兵迎英布,一起參加垓下決戰。西漢建立前夕,臨江王共尉不降,劉賈奉命將九江兵,與盧綰擊共尉。 劉賈立了不少戰功,高祖六年(前201)春,劉邦削奪韓信封地,將楚國一分為二,立劉賈為荊王,又立同父少弟劉交為楚王。 在漢初的同姓王中,劉賈從軍數年,經歷過大小戰役,有一定軍事才能。但是,他畢竟不是英布的對手,英布進攻淮東,劉賈率軍應戰,很快就敗下陣來。劉賈敗走富陵,英布緊追不舍,就在那里被英布軍所殺。 英布擊殺劉賈后,又渡過淮水,進攻楚國。楚王劉交發兵迎戰,雙方戰于徐縣(今江蘇泗洪南)、僮縣(今安徽泗縣東北)之間。楚軍分兵為三,企圖借以相互救援。結果英布擊破其中一軍,其余兩軍隨即潰敗,劉交逃入薛縣(今山東滕縣南),于是英布舉兵西進。 劉氏子弟接連敗北的事實,證明劉邦所謂“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以同姓子弟取代異姓王,作為拱衛漢室的"藩翼",不過是他實現“家天下”的托詞。 劉賈、劉交這兩個"藩翼”起不到拱衛皇室的作用,迫使劉邦不得不帶病親自東征。 英布起兵反叛之時,劉邦正染病在身。他本想派劉盈領兵征討,無奈呂后從中作梗,使這位皇太子得以袖手旁觀。當時,有人為呂后出主意說,劉盈位居太子,如果將兵有功,無法進位加封;倘若統兵不力,將從此受禍,不如勸說皇上帶病親征。 呂后果然在劉邦面前哭哭啼啼,聲稱英布乃天下猛將,善于用兵,非一般將領 所能對付;而且那些將領與皇上是同一輩人,讓太子指揮老將,如同使羊將狼一樣,怎能指揮得了。 呂后的哭訴,鬧得劉邦無可奈何,只好帶病親征。 劉邦下令赦免死罪以下的刑徒,令從軍征討,還征發諸侯兵參加平叛。與此同時,又命令劉盈留守長安,監關中兵。 高祖十 二年(前195)十月,劉邦率軍東征,與英布相遇蘄縣(今安徽宿縣南)之西。那時英布兵精善戰,銳氣正盛,于是劉邦在庸城 堅壁固守,以挫其鋒。 兩軍形成對壘相望,呼應可聞的局面。劉邦遙問英布:“何苦反叛?“ 英布挑釁說: “想當皇帝!” 劉邦一聽,怒不可遏。雙方經過激戰,英布兵敗南逃。他渡過淮水,幾次想阻止漢軍前進,但都沒有成功。英布無法挽回敗局,只好帶著百余人逃到江南。 劉邦令別將追擊,又破英布軍。英布在軍事上連連受挫,長沙王吳臣派人誘騙他,偽稱要跟英布一起逃往越地。英布信以為真,乃隨吳臣來到番陽(今江西波陽東北),結果被番陽人殺于茲鄉民舍中。 至此,韓信、彭越、英布這漢初三個最有實力的異姓王,先后都被剪除。 07、發小盧綰心驚膽戰,被迫逃亡匈奴 英布死后不久,燕王盧綰也逃亡匈奴。 盧綰的父親與劉邦的父親是好友,盧綰和劉邦自小一起玩,還是同年同月同日生。早年隨劉邦起兵沛縣,又入漢中任將軍,常隨侍劉邦左右,是劉邦的近侍親信。楚漢戰爭時期,盧綰官至太尉,跟隨劉邦東擊項羽。后來項羽敗亡,臨江王共尉不降,盧綰奉命與劉賈擊共尉,被封為長安侯。 高祖五年(前202)七月,燕王臧荼謀反,劉邦率軍親征,盧綰隨軍討伐。九月,臧荼兵敗被俘,劉邦立盧綰為燕王。 高祖十一年(前196)秋,陳豨起兵反代,劉邦率軍親征,在邯鄲指揮討伐。盧綰配合漢軍作戰,從東北方向襲擊叛軍。陳豨經不住兩面夾攻,派王黃求救于匈奴。 當時盧綰也派張勝去匈奴,企圖阻止匈奴出兵幫助陳豨。張勝到了匈奴,原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也逃亡在匈奴。臧衍利用漢朝與異姓諸侯王之間的矛盾,大施反間計,竭力拉攏張勝,并通過張勝離間燕國與漢朝的關系。 臧衍煽動說,燕王盧綰之所以器重張勝,是因為張勝熟悉匈奴的事務。燕國所以久存,是由于諸侯反漢,兵連不決的緣故。一旦陳豨失敗,就該輪到燕國,包括張勝在內,都將成為階下囚。只要燕國暫緩攻滅陳豨,并與匈奴聯合,就可以保住燕國。張勝果然中計,乃私令匈奴兵進攻燕國。 張勝的舉動引起盧綰的懷疑,以為他要聯合匈奴謀反。于是盧綰上書劉邦,請求將張勝滅族。不久,張勝回到燕國,向盧綰解釋說這是盧綰的自保之術。盧綰恍然大悟,立即找個替罪羊,使張勝免遭滅族。 盧綰一面讓張勝繼續與匈奴取得聯系,一面派人使陳豨繼續在邊地反漢,造成兵連不決的局面。 高祖十二年(前195)十月,陳豨兵敗被殺,他的裨將投降,盧綰與陳豨通謀一事,也被揭發出來。劉邦召盧綰入朝,盧綰稱病未行。劉邦又派辟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到燕國迎接盧綰,并調查盧綰謀反事。盧綰惶恐不安,閉門不見,他的左右親信,也都躲藏起來。 審食其回到長安,據實將情況上奏,劉邦更加憤怒。同時,又從投降的匈奴人那里,知道張勝作為燕使,正逃亡在匈奴。劉邦認定盧綰謀反屬實,即派樊噲率軍擊燕。 漢軍擊燕未果,劉邦卻先死了。盧綰得知消息,便率領數千人,逃到匈奴去了。匈奴封他為東胡盧王,大約一年以后,盧綰死在匈奴。 漢初剪除異姓諸侯王,前后持續了七年時間。圍繞這個問題所展開的斗爭,并非從根本上消滅分封制,而是為劉邦實現“家天 下”鋪平道路。其結果只是消滅一批異姓王,取而代之的,卻是一批有恃無恐的劉姓子弟。 后來一些同姓諸侯王聯合起來,公然與漢朝中央兵戎相見,給漢代社會帶來無窮的后患。 同時,由于剪除異姓諸侯王的斗爭持續時間較長,漢初社會長期處于動蕩之中,以至延緩了漢初政策的轉變。 08、長沙傳國,南越稱臣,難得善終的異姓王 劉邦在剪滅異姓王的過程中,又立了五個同姓諸侯王。先后受封的同姓王有: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吳王劉濞、淮南王劉長等。 劉恢、劉友為庶出皇子。高祖十一年(前196)三月,梁王彭越族滅,即以其封地立劉恢為梁王。又立劉友為淮陽王。 劉濞是劉邦的侄子。他的父親劉喜,于高祖六年(前201), 立為代王。后來匈奴攻代,劉喜棄國逃到洛陽,被貶為郃陽侯,劉濞封為沛侯。 英布起兵反叛時,劉濞年僅20歲,正是血氣方剛的青年。劉濞跟隨劉邦平叛,以騎將擊破英布軍,立下了戰功。當時荊王劉賈被殺,無后嗣國,遂以其地立劉濞為吳王。 劉濞受封之后,劉邦見他一副反相,心里很后悔。他對劉濞說,“天下同姓一家,慎無反”,劉澡表示“不敢"。 劉長是劉邦的少子。其母趙姬,原是張敖的小妾,后伺候劉邦懷孕。張敖被貶后,趙姬以懷劉邦之子名求見呂后。呂后將之下獄,產子后在獄中自殺。 劉長自幼失母,劉邦指定由呂后撫養。高祖十二年(前195),劉邦擊滅英布,立劉長為淮南王,當時年僅3歲。 此外,高祖十二年(前195)二月,燕王盧綰謀反,劉邦派樊噲將兵擊燕,又立皇子劉建為燕王。這是劉邦分封的最后一個同姓諸侯王。 至此,在高祖時期,前后共立九個同姓諸侯王,在分封的過程中曾有某些變化,其分封及改封的情況,大致如下: 高祖六年(前201)正月,立弟劉交為楚元王。 高祖六年(前201)正月,立從父兄劉賈為荊王。劉賈被殺后,高祖十二年(前195)十月,改荊為吳國,立兄子劉濞為吳王。 高祖六年(前201)正月,立子劉肥為齊悼惠王。 高祖六年(前201)正月,立兄劉喜為代王。七年,劉喜棄國自歸,貶為郃陽侯,立皇子劉如意為代王。高祖十一年(前196) 正月,又改立子劉恒為代王。 高祖九年(前198)春正月,原趙王張敖廢為宣平侯,徙代王劉如意為趙王。 高祖十一年(前196)三月,立皇子劉恢為梁王。 高祖十一年(前196)三月,立皇子劉友為淮陽王。 高祖十二年(前195)二月,立皇子劉建為燕王。 高祖十二年(前195)十月,立皇子劉長為淮南王。 這些諸侯王國北起燕代,南至江淮以南,東及于海,主要分布在東方,幾乎取代了主要異姓王的封地。 漢初所立八個異姓諸侯王,到劉邦晚年,其中有七人因謀反罪而被殺被廢,或者逃亡。他們是:燕王臧荼、韓王信、趙王張敖、 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剩下的異姓王,只有長沙王吳臣、閩越王無諸。 吳臣之父吳芮,原是秦朝的番陽令,人稱番君。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當時率眾起義的英布,以其眾數于人往歸吳芮。吳芮以女嫁英布,并率越人舉兵響應。劉邦義軍進攻南陽時,吳芮的部將梅鋗,曾與劉邦聯合攻取析縣(今河南西峽)、酈縣(今河南南陽市北)。 項羽分封諸侯王,因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隨從入關,所以被立為衡山王。西漢建立之初,吳芮徙為長沙王,都于臨湘(今湖南長沙)。一年后吳芮死了,子吳臣嗣為長沙王。直至漢文帝時,共傳國號五世,后來因無嗣國除。 在漢初非劉氏不王的政策下,吳臣作為異姓王未被剪滅,而且允許傳國號數世,確實是得天獨厚了。 吳臣所以得到特殊的恩寵,主要原因在于長沙王勢弱力小,對漢朝唯命是從。漢朝對這樣一個地處邊遠的弱小的異姓王,自然沒有必要大動干戈加以剪除,反而可以利用它加強對邊遠地區的統治。 不僅對長沙王如此,對地處東南沿海的閩越王,也同樣未加除滅。 閩越王無諸和搖,原來是秦朝閩中郡的郡長。他們曾率越人歸附番陽令吳芮,參加反秦的斗爭,后來又助漢擊楚。劉邦即位之初,立無諸為閩越王,統治閩中故地。劉邦剪除異姓王,閩越王地處邊遠,也沒有被除滅。不僅如此,惠帝三年(前192), 漢朝追論閩君搖的功勞,又立為東海王。 此外,漢朝對割地稱雄的南越王,則采取懷柔政策使之臣服。早在秦始皇平定南越時,曾以其地置桂林、象、南海等三郡。當時南海的郡治,設在番禺(今廣州),以任囂為郡尉。秦末農民戰爭爆發,中原群雄爭立,任囂企圖興兵阻斷交通南北的新道,憑借當地有利的自然條件,以及南遷漢人的支持,建立一 個擁兵自守的割據政權。但是,任囂的計劃未及實現,卻先病得奄奄一息。他在病危之際,特召所屬龍川縣令趙佗,令行使南海郡尉的職權。 任囂死后,趙佗傳令關閉橫浦(今江西大余南)、陽山(今廣 東陽山西北)、湟溪(今廣東英德)諸關,阻斷通道,聚兵自守,果然按任囂的意圖行事。同時,又誅殺秦朝所置長吏,任命他的屬僚為郡縣官吏,還擊并桂林和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建立了一個割據政權。 趙佗原是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秦南征嶺南時,他奉命將兵屯戍南越,對開發嶺南地區,起過一定的作用。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之后,治理嶺南地區“甚有文理”。尤其在處理南遷的中原人民與當地居民的關系,改變越人“好相攻擊“ 的社會習俗,以及促進中原人民與當地居民共同開發嶺南地區方面, 政績顯著。 為了加強對這個地區的統治,高祖十一年(前196)五月, 劉邦派遣陸賈去嶺南,立趙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使和輯百粵”,并與長沙王的封國相連,成為漢朝南疆的門戶。 從此南越回歸漢朝,趙佗成為南方另一個異姓王,與漢朝的關系密切,雙方的經濟往來相當頻繁。當時中原的鐵器,是輸往南越的重要商品,尤其兵器和農具,無論數量或種類,都大幅度地增長。這些鐵農具的大量南運,對于改變嶺南的落后生產狀況,無疑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隨著鐵器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跟它相關的牛耕技術也發展起來。那時候,中原的耕牛和馬羊,是輸往南越的另一種重要商品。鐵器和牛耕技術的推廣,促進了嶺南社會生產的發展。此外,輸往南越的商品,還有生活用具之類。 南越輸入中原的商品,主要是當地的土特產。其中包括藥材、海產、礦物、木材、果品,以及珍禽異獸等。 總之,自秦朝以來,中原人民大量移徙嶺南,與當地各族人民長期雜居,對邊疆地區的開發起了一定的作用。漢朝繼秦之后,對擁兵自守的南越王實行懷柔的政策,使之回歸漢朝,從而加強嶺南與中原的交往,促進了漢朝邊陲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秦漢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