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似乎是現代人的“標配”——
頭發油膩、大便黏、肥胖、精神萎靡、睡覺打呼嚕等,使現代人每天為之困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那為什么現代人這么容易粘上濕氣呢? 濕氣,中醫指體內的水分無法氣化成體液(如汗水或尿液)進而排出,是體內水液代謝異常的表現。濕氣從成因來說,可分為外濕和內濕兩類。外 濕 與季節氣候環境有關,如陰雨連綿,涉水淋雨;或久居潮濕之地,如居住底樓等,易感體內濕氣重。內 濕 脾失健運,津液不布,水濕凝聚而成。濕氣會導致脾虛,脾虛會加重水液代謝異常,產生更多的濕氣,而濕氣重又加重脾虛,形成惡性循環。平時的飲食習慣,如過食肉類、牛奶、生冷食物、油膩食物、甜食等,也會加重濕氣。
濕為“萬惡之邪” 中醫認為,濕氣為“萬惡之邪”“萬病之源”,在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中,最怕濕邪。
這是因為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如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遇熱邪則成為濕熱,遇風邪則成為風濕。
且濕氣黏濁,進入五臟六腑后,“如油入面”,很難祛除,是導致很多慢性疾病、疑難雜癥的原因。 “醫食同源”,飲食養生,可輕松祛濕。
下面介紹一種簡單祛濕的方子——
猴頭菇、紅豆、薏苡仁、紅米、山藥、茯苓適量煮粥,如有條件炒熟、磨粉,一天沖泡吃1~2次,對健脾祛濕效果特別好。
猴頭菇 性平,味甘。作為食用菌王國的珍品,猴頭菇屬于藥食兩用真菌,尤其是其醫藥方面的藥用價值,具有健脾養胃、安神的功效,對體虛乏力、消化不良、失眠、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消化道腫瘤等癥有輔助治療作用。
薏苡仁 也稱薏米,《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紅 豆 在中藥里稱其為“赤小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并且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 紅 米 又名紅曲,古稱丹曲,是用紅曲霉屬真菌接種于大米上,經發酵制備而成的。既是中藥,也可以當食品。作為傳統中藥,《本草綱目》評說“此乃人窺造化之巧者也”“奇藥也”,在許多古代中藥典籍中都有關于紅曲具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等功效的記載,常用于治療食積飽脹。
山 藥 可健脾益胃,助消化。山藥所含的能夠分解淀粉的淀粉糖化酶,是蘿卜中含量的3倍,胃脹時食用,有促進消化的作用,可以緩解不適癥狀,有利于改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平補脾胃的藥食兩用之佳品。
茯 苓 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本草正》 提到“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于脾虛運化失常所致痰飲、泄瀉、帶下,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為補肺脾、治氣虛、化痰濕之佐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