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年)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漢族,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一生著述頗多,但以《曾國藩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巖,安徽績溪人,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一位富可敵國的晚清著名徽商,政治家。開辦胡慶余堂中藥店。后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創辦福州船政局,后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依仗湘軍權勢,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余處,并經營中藥、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胡雪巖的一生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思潮,當時清政府昏庸無能,國家動蕩不安,自然災害頻繁,戰火連年不斷,內憂外患層出不窮,正是一個新舊更替,紛紜復雜的大變革時代。 “有難先由己當,有功先讓人享”的做人學問,乃是事業之基。做人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哲學。從這套哲學中,可以讀到方圓之經、得失之鑒、智愚之方、藏露之訣、伸屈之道、進退之策、軟硬之招、迂直之術以及明暗之學。只有映照著這種哲學輝光行走世界的人,才能在人生之路上順風順水,左右逢源。 ——題記 大江東去,浪淘盡,在滔滔的歷史長河中,千古風流人物,建立豐功偉業,能夠讓人們不忘記的又有幾個?沒有誰能輕易在歷史上刻下名字,而曾國藩和胡雪巖就是那些無法讓人忘卻的歷史人物。他們二人取得這么大的成就,是因為他們擁有與眾不同的做人做事絕學,這些絕學不但是每一個想達到內圣外王之道的人所應遵循的道路,也是每一個想建功立業的現代人應該學習和掌握的智慧。 人稱“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他們兩人有什么處事絕學呢?好,那么請隨我一起翻開此書,揭開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神秘面紗。探求曾國藩——一個山村窮秀才一步一個腳印成為“中興第一名臣”、“大清圣哲”;胡雪巖——如何從一個身無分文的錢莊小伙計,赤手空拳在亂世中開辟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成為名揚天下的“一代巨賈”、“紅頂商人”。 學曾國藩做人 有人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這句話從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國藩的個人作用和影響。他也是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那么讓我們首先來看看這位在宦海沉浮的人物做人的八大智慧。 一是慎始慎終之絕。官場上的戰爭是無形的,隱蔽的,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是不公開的。曾國藩曾這樣寫道:“官途險,在官一日,即一日在風波之中,能妥帖登岸者實屬不易。”一個人成就事業的大小與其謹慎程度成正比,要時刻做到謹思慎行。古往今來,世事復雜多變,險象環生,危機四伏,封建社會的宦海官場中更是難有寧日。如果要保全自己,只能每時每刻小心守護,對任何事情都需慎之又慎,否則極有可能被有野心耍權謀的人拖入漩渦中無法自拔。謹慎是成大事之人不可缺少的素質,人生之路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曾國藩以“慎”字撐起人生之舵,謹言慎行,謹始慎終,使得他能夠從各種危機中從容度過。 二是和氣致祥之妙。中國文化以“和”作為重要的價值取向,“貴和諧,尚中道。”與西方文化中“分別和對抗”形成了相異成趣的文化傳統。儒家思想“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太和境界“兼容并包,遐邇一體”。“和”在理論上是一種修為、一種信念,在實踐上往往體現為一種策略。“和”則未有不興,“不和”則未有不敗。成事之要,首先在于人和。在為人處世上堅持“和”字,是一種深刻的人生智慧,是一種極高明的處世策略,這樣可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達成己事。曾國藩在待人接物中堅持和氣,在治家理政中堅持和睦,在價值取向上表現為和諧,在自我修養上堅持“中和”,這使得他獲得了家人,朋友上級和下屬的鼎力支持。 三是明識曉義之道。一個做大事的人必須謀之深遠,在別人不能發現機會的地方發現機會,在別人不能謀取利益的地方謀取利益。而這些都需要對大局有一定的把握,對現實有深刻的洞察,對未來有準確的預期。世界之事,總是變化不定,這要求人們根據自己的實際地位和客觀條件,對不同問題采取不同對策,明智的做出自己的決策和行動,以求取得最優的結果。“明”字有兩重含義,一是高明,二是精明,同處在一個地方,但是登上高山的人能看到遙遠的地方,登上城樓的人只能看到眼前空曠的地方,這就是“高明”。對于同一件東西,憑主觀臆測的人,不如用工具準確測量的人,眼力好的人,也不如用尺子精確量的人,這就是“精明”。曾國藩做人做事深明大義、曉明大體,更難得的是他擁有過人的先見之明和知人知事之明,其高明精明可謂無人能及。 四是堅忍挺立之律。世上的事能不能勝,就看你挺不挺得住,是否在危急時刻能堅持的住。無論何人,只要想做成一番事業,就得經受磨難。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凡享有大名者,無不從堅忍艱苦而成。“堅忍”一次可以,“堅忍”一生卻難,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才有成事之希望。“挺”字之用,并非全憑威猛,主要表現在明辨大局,挺身而出,敢于擔當;遇到危險時刻,挺然而立,堅忍卓絕,不動搖,不氣餒;形勢有利,則一往無前,挺進不疑。正是曾國藩一生堅忍,所以最終成就了令后人敬仰的事業,他的一生雖然不能算是立下不朽之功,但也成為古今數一數二的大人物,這和他終身所奉行的,也是為人們所推崇的“堅忍”是密不可分的。 五是以退為進之策。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土出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有才,并不意味著能仕途通達,也需要有德來約束。這里的德是指掩蓋鋒芒的自制力。細想古往今來,億萬年無有終期,人們生活在這中間,數十年只是須臾瞬息。大地數萬里,不能窮極,人們一生中力所能及之時,不過如太倉一粟。知道上天悠悠無窮期,自己的生命非常短,那么遇到憂患和非常不順心之事時,應當稍稍忍耐以待其自消。知道大地的寬廣而自己在大地中占據的位置非常小,那么遇到榮譽名利相爭之時,應退讓三分,以柔道處之。識時務者為俊杰,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實力,總會受周圍環境及諸多因素的制約,不可能為所欲為。如果是一意孤行,最后吃虧的還是自己,所以一個人要識好歹,明實務,知進退。曾國藩在為人處世過程中堅持以退為進的策略,平時善于藏住自己的鋒芒,善于明哲保身。羽翼未豐時絕不亂動,堅持龍蛇屈伸之道,這使得他能夠安全度過各種險惡之途。 六是借人成事之功。一個人要想成大事,必須聯合可以聯合的人,不能走單打獨斗之路,否則就可能受制于一群人,而顯得力量薄弱,無法實現目標。單打獨拼并不能成就大業,成就一番事業,需要眾人的合作努力。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終究有限,只有那些善于用人之長,補己之短的人,充分借助他人力量的人,群策群力才能成就偉業。只有把功勞給賢才能人和有為后輩,才能獲得眾人的敬仰,樹立自己的威望,同時凝聚人心,促進事業發展。當事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就一定要讓門人另謀發展。這不僅是所謂的“利己利人”、“達己達人”之道,更有利于自己事業的擴大。因為他們另謀發展后,還是自己的屬下,可以為自己節制。即使完全獨立,也總還是可以互相照應。曾國藩事業上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借人成事之功。他的知人之明、用人之智和樹人之道,都是成大事者必須學習的法寶。 七是沖淡平遠之境。所謂平淡,實際上主要是對老莊淡泊寡欲之說的繼承和闡述。一個人如果對世事不能看得平淡,那么他的心境就會被外物所擾亂,精神就會受到牽累,常因一些不愉快之事而耿耿于懷,而直接影響到他待人接物、處世治事的好壞成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和外在行動的動靜相比,內心的動靜才是根本,精神才是人類生活的本原。要想修身有成,必須在“靜”字上下工夫,即使想干轟轟烈烈的大事,也同樣要在這“靜”字上下工夫。爭名爭利,凡人尚且難免,何況曾國藩位極人臣,權傾朝野,他能在繁忙的公務之外保留一份平淡之心。以恬淡養生,以冷淡處世,以平淡為官,已遠淡治學,胸中自有一片淡定,確實難能可貴。尤其在功成之際,悄然身退,自削兵權,力求不顯山不露水,更非修養平平者所能及。 八是務實力行之義。做人要有根本。不立本,再好的技巧也無用,甚至反受其害,以“樸實”為本,培植根基,以后再講權變,萬能無虞。腳踏實地,從小處、實處著手,保證事情能按計劃,有步驟的向既定目標發展,從而積少成多,由易而難,為最后的成功創造條件。讀得出,講的出說,筆會做,都不濟事,需是身上行出,才算學問。君子欲納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言易行難,世界上的事,沒有什么可一蹴而就,都要經過由小而大不斷積累的過程。如果只向大處看,而不從小事上著手,就會犯一屋不掃而掃天下的毛病,最終會讓自己兩手空空,失了根本。在恪守樸實的根本同時,也要有與時俱進的見識和勇氣,切忌由“實”轉“愚”之嫌。不求眩人耳目,嘩眾取寵,但求名實相符,則可長可久。曾國藩主張實事求是,不講空言,是做人第一要義,他認為只有腳踏實地,從淺處實處著手,事業才可大可久。 學胡雪巖做事 生逢清末大變亂的時期,胡雪巖善于適應亂世,把握方向,憑借他過人的商業謀略造“勢”得“利”,左右逢源。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一個商業巨亨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他傳奇的賺錢神話使得無數人為之癡迷,成為所有商人的終極夢想。那么讓我們看看這位紅頂商人做事的八大手段。 一是打造名氣之法。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就可能吃虧,而做生意更是如此,買賣雙方天生就是敵對的。一樁生意能不能做,關鍵是生意人自己的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就要放得越遠。做好生意三件寶:人員、門面、信譽好。步入商界,第一步先要做名氣,后賺錢。馳騁商場,名氣總是至關重要的。它其實就是一種無形的價值,一筆無形的本錢。名氣一響,生意就會熱鬧,財源就會滾滾而至。名氣就是財富,品牌就是資源,無論是對于個人還是對于公司的發展而言,良好的名氣和品牌都是不可或缺的。要靠誠實無欺建立起自己的信譽,建立起自己的“金字招牌”。胡雪巖對于這一點有非常深刻的認識,他先做名氣后賺錢,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做好自己的門面。通過行善仗義來傳播美名,這些就是他的生意興隆非凡,財源滾滾的秘訣。 二是謀而后定之絕。胸中要有大局,才能不被眼前的迷霧所惑。一項投資能否最終經營成自己的一道財源,要做出準確的判斷,并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這其中的關鍵是要有全局的判斷能力,要有能在整個局勢的盤算中看出必不可易的大方向的眼光。“謀,而后定;不謀,而衰矣。”“謀深,慮遠,成之因也。”這是《菜根譚》謀略篇中的兩句論斷,它深刻揭示了謀與慮在成功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在生意場中,有時即使做了周密的論證,感覺似乎不會出太大問題,但生意場上瞬息萬變、險象環生且吉兇難卜,偶一疏忽往往就會因一招不慎而滿盤皆輸。必須要膽大心細,先謀而后定,想停當了再動手。胡雪巖在做事的過程中充分運用謀略,凡事都力求做到深謀遠慮,盤算局勢,先謀再動,從而使得他能夠占領生意場上的制高點,謀取做事過程中的主動權,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三是圓融處世之術。生意場中無真正朋友,但也不是到處都是敵人,既然共吃一碗飯,圖的都是利,有了麻煩,最好把問題擺到桌面上,不私下暗自斗勁,否則結果是誰都沒有好處。待人做事要留有余地,無理自然要讓人,得理也不能不讓人,留給別人一條活路,自己日后才有可能多一條財路。商場變幻無窮,時機藏在變化中,要恰到好處的運用時機借助打“擦邊球”的手段,以圓融處世之態,應付自如,左右逢源。在遇到各種困難時,化險為夷,在商業經營和運作中,把握好處事之度,為事業提供難得的保障。縱觀胡雪巖一生,他不凡的氣度及籠絡人才的手腕,不結怨仇,反收人心。他在為人處事方面做到了圓通圓活,圓融圓滿。使得他結識了眾多的商業朋友、社會朋友以及官宦朋友,從而使得他在從商的旅途之中如魚得水,在各種困難面前游刃自如,成為一個商場變換的絕世高手。 四是借勢乘勢之智。有勢才有利,社會上各種資源閑散分布,假如不懂得加以蓄積,形成水勢,就會像可以為人們所用的白水一樣白白流走,就無法形成可以為你所用的一種力量或一種走向。蓄勢的過程,就是積蓄力量,形成規模,進行力量整合,形成發展方向和趨勢的過程。所謂乘勢而行,也就是要在恰當的時機,選擇恰當的人,去辦理該辦的事。善于造勢取勢,積聚力量和安排調度,這正是一個有效管理者的主要任務。一個人的事業能夠取得相當的成就,是時代、環境和個人稟賦共同作用的結果。成功的商人善于從社會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勢,并可以積蓄成勢,為己所用,使其可以形成乘勢而進的力量。胡雪巖能夠在亂世中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越做越大,富可敵國,其突出特點就在于他非常善于取勢用勢。他充分調動和利用各種勢力為自己服務,成就他的宏圖偉業。 五是因人致用之智。韓非子告訴我們:“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每個人都有能力完成某些重要的事,尤其作為一個領導人,要善于用他人,不能事必躬親。但在用人之際,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只用他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用他人的智慧。一個領導人,眼光要好,以財攬財,就如用錢買貨,貨好價必高,值得重金攬得的人,也必須是忠心而得力的人,薪水不妨多給,一分錢一分貨,用人也是一樣。不以自己的生意賺賠來決定給下屬報酬的多寡,無論賺賠,即使所剩無幾,該付出也絕對不少一分。胡雪巖成為一個集錢莊、絲行、典當、軍火、糧食、房地產生意于一體,經營范圍涉及浙江、江蘇、上海幾乎半個中國,甚至還把手伸到外國人那里去的紅頂商人,其秘訣就在于他因人致用,集眾人之力為己所用,從而創造出經營上的奇跡。 六是有膽有識之舉。生意場上冒險就相當于一場博弈,落下哪一個子,敢不敢落下這一個子,都代表著一種勇氣,同時也是一種決斷。商機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均等的,而且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但當機遇臨門之時,成功的經驗就是敏銳觀察,當機立斷。想要賺大錢,必須要有過人的膽識和氣魄,敢做別人不敢去做的事兒,更重要的是能觀察人所未查。在人所共知的風險中,發現別人未能看到的機會,只要看準了,該出手時就出手,冒別人所不敢冒的險。做生意要有遠見,有氣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全國,就能做全國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人生無處不風險,不敢承擔風險,唯唯諾諾,終不會成大氣候,想要出人頭地,稱雄一方,就必須具備大氣魄、大膽識和果斷的豪情。胡雪巖的成功就是因為他有膽有識,敢于冒險。他經營的錢莊、藥店、典當、軍火等生意,以及向洋人借款等,都有的一定風險,但他擁有過人的眼光,敢于刀口舔血。這讓他屢屢成功,成為一代商家巨賈。 七是守信謀利之德。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人的信譽是通過守信建立起來的,不在一朝一夕,而是在長久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必須記住,無論何時,何種情況下,在答應別人去做某件事情之前,都要權衡一下各方條件,弄清楚自己是否一定可以做得到,只有那些自己確定無疑,可以很好地辦得到,或者雖有一定難度,但經過努力最終可以辦得到的事情才能承諾。“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里的道指的是經商之道,取財于不損害良心,不損害道義的正道。這里的道也是指要依靠自己的膽識、能力、智慧,依靠自己的敬業、勤勉、誠實地去勞動,心安理得地爭取錢財之道。經商之道也指做人、待人之道,如若人際關系處理不好,顧客喪失,同行敵視,只有破產路一條。反之,則會生意興旺。胡雪巖在處世經商過程中,始終堅持從正道上取財,重信講義,言出必行,恪守守信,這不僅為他帶來了至上的信譽,也為他帶來了長久不衰的滾滾財源。 八是尋機運機之妙。一個人如果要有所成就,一半靠本事,一半靠機遇。而機遇靠的就是眼光、手腕和精神力氣。靠眼光能夠發現賺錢的機遇;靠手腕能夠牢牢抓住機遇;靠精氣神兒,舍得投入心力,把一個一個被自己發現的或遇到的機會,經營成一個一個實實在在的財源。古往今來,商戰中的成功人士都是在別人不明白的新事物中所發現,在別人不理解的,新經濟發展的朦朧期中搶占先機,在社會的法律空白期中鍛煉了自己,在新舊事物交替過程中壯大了自己。一個商人既要看清楚不斷變化的時勢,又要根據具體的市場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并立即行動起來,為自己尋找新的商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機遇是決定命運的一個關鍵因素。胡雪巖從一個鄉間的無名小卒到雜糧行的打工者,從錢莊學徒到行業經理,再到資助王有齡,從依靠他人開錢莊,當老板,到成為紅頂商人江南藥王,這與他的尋機蘊藉之妙是分不開的。他牢牢抓住機會,把握住每一個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在沒有機會時創造機會,在搶占機會后行動果斷,從而成為全國首富。 一個人不管在官場還是商場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其最深刻的原因,都少不了靠自己的才識能力,所謂“才識”就是能見人所未見、準確判斷的能力,就是巧妙運用一切有利因素、制定出合理計劃并付諸行動的能力。當然,這些自身條件都具備好之后,外界所謂的靠山、人緣,以及能給自己帶來成功的幫手,也是尤為重要的。 縱觀曾國藩、胡雪巖他們二人所在的那個朝代距今已有百余年,但他們的絕學卻仍是我們今日不可拋棄的法寶:在用人上,講求以誠相待;在做事上,講求誠信至上。 問世間道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朋友,如果你是那智慧之道,成功之道的追尋者,那么請用心探究這兩位前輩——曾國藩、胡雪巖留給我們的處事瑰寶,認真汲取其中的智慧,并踐行其中的道理,開創屬于自己的傳奇,成就自己的夢想,不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吧! |
|
來自: 碧海藍天kv6i2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