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后退越向前 文/商士龍 很早,見過唐朝一個叫布袋和尚寫過一首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后退原來是向前。當時感到兩個截然不同的反義詞組,詩中竟能很有道理的統一起來,此番妙思奇想真讓我拍案叫絕了。單位一退休同事,晨練步行,見其好倒著走,受啟于布袋和尚的“插秧歌”,為他口占一首:退休還家養天年,晨練健步風拂面,轉身倒走回頭看,越是后退越向前。 人生需要向前,常常要需要后退。本人參加工作之初是開車,但有個毛病不記道,經常跑錯路,怎么辦?就得后退重走。年紀尚輕當工會主席,覺得這工作清閑受不到鍛煉,就要求從主席的位子下來,當業務、行政科長。干了一段時間,因年齡問題提職無望,就又換個崗位,承包公司當經理。如今從工作崗位退下來,寫文章,玩樂器,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一天馬不停蹄,退休了比上班時還忙。從中可看出后退不是消極止步,而是積極進取。 李連杰做客《魯豫有約》講述他闖蕩好萊塢時一個事,排第一部片子時,片酬僅有30萬美元,而且是反派角色,這些錢要包括律師、經紀人、宣傳公司等各項費用,再扣完稅,用他自己的話說:基本上只剩點零花錢了。但這次演出給了他盡顯實力的機會。在他接拍的第四部好萊塢影片《尖峰時刻2》時,片酬高達1700萬美元。李連杰當年是以一種后退的姿態在往前走,從這一點看,后退是一種策略,他收到了退寸得尺的效果。 體育競技,為了奮勇前沖,更離不開后退。跳高跳遠,需要大踏步的后退助跑,鐵餅鉛球需要收臂才能擲出更遠,排球的扣球攔網,籃球的投籃搶籃板,更需要下蹲方能高高躍起。拳擊運動,看到運動員的拳頭,退回來的時間要比出拳的時候多,應了那句名言:要想打出的拳頭更有力,必須先退回來。這說明,后退是積聚雄厚勃發的前進動力。正如老子言:以退為進,以與為取,這種思想值得借鑒,人們常說:知進退為英雄,說的就是這個理。 清朝鄭板橋當縣令時,弟弟蓋房與鄰居爭地,互不退讓,以至于兩家圍墻阻斷了行人道路。弟弟修書鄭板橋希望他能出面幫忙,打贏這場官司。然而鄭板橋卻在回信中寫了一首詩規勸弟弟:千里捎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弟弟聽了鄭板橋的話,圍墻退后三尺,鄰居見后也主動退后。這種退后使矛盾得以化解,真正是:退后一步天地寬。 還有一種后退是必須的,就是在法律、規章制度面前。我們可以在工作上精益求精,擴展新天地,爭先恐后,攀登新高峰。在規章制度面前低頭后退,是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是人生向前進的必要素質。當然,我們還要遭遇很多沒有退路的“自然法則”,比如:死亡,人生誰無死,只爭早于遲。面對死亡,那些不知進退,胡打亂鑿者,早早的到閻王爺那里報到的有之;而進退有度,聰慧沉穩者,活成世紀老人的大有人在。 曾聽到過這樣的一種說法,我們每個人在思想上其實都擁有兩個世界,分別是向前的世界和向后的世界。向前的世界是攀爬進取高山,向后的世界是蘊積力量的港灣。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煩惱無盡,其實是沒有走出一個心理的誤區,不相信后退原來是向前的道理。人生在世,起落尋常,當進則進、當退則退、左右得當,進退有據。適時的后退是一種眼光、是一種境界,還是一種生存和處世的智慧。如此就會獲得清明的內省,帶著自信和堅定,從容不迫地穩步前行。 作者簡介 商世龍,網名:龍抬頭。退休于國家儲備局龍江231處。與文字為伴幾十年,寫有小說、散文、雜文,詩歌等幾百篇首,30余萬字。系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龍江縣作家協會副主席。雖然不失勤奮,但佳作名篇稀少。所幸興趣還在,決心還有,自詡自己是棵蔥,總有爆鍋的時候,所以,仍“賊”心不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