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橋上觀秦淮 文/侯月蘭 說來慚愧,雖然生長在南京幾十年,但對南京的不少景點還只是停留在頭腦中,特別是許多帶有歷史典故的景點真是知之甚少。近來要不是住到了夫子廟附近的白鷺小區,還真不知道秦淮河邊有個橋叫文正橋。 九月秋高氣爽,傍晚和老伴信步來到了文正橋上,雙手輕扶著橋欄邊,享受著秋風拂面。文正橋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熙熙壤壤,橋下是秦淮河水靜靜流淌,河道兩旁古鄉古色圓瓦房屋上的彩色燈光倒印在河水中,給古老的秦淮河帶來了神密的色彩。河岸邊“十里秦淮大酒店”的餐廳前紅色桶似的燈籠,好象在無言地訴說著秦淮河兩岸昔日的繁華。酒店對面,身著古裝的俊男、俏女伴著音樂在如絲,輕輕搖曳的柳絲下盡情地漫舞。河中不時有游般來回穿梭,船中的游客被音樂聲吸引,忍不住側目瞭望,帶著滿足和陶醉悠悠趕路。 站在文正橋上,我突發奇想地問老伴說:“你不是一慣喜歡歷史嗎?今天我來考考你!這橋為什么叫文正橋?文正橋的來歷又是什么?說來聽聽!”老伴被我這么突然一問,一下子僵住了,愣了會說:“哎!你不要說其它都還行,這文正橋我還真不太清楚哩。走,我們到那邊看看去!那邊有個介紹文正橋的碑文!”說完我倆來到距文正橋不遠處的青石碑文下,借著燈光看見碑文上這樣寫到:此橋以西20米原有利水涉橋,建于清順治三年(1646年)。康熙二年(1663年)木橋改石橋。民國時期利涉橋嚴重破損拆除,橋墩尚存。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利涉橋東側建鐵路橋。1958年拆除慣穿市區的鐵路,此鐵路橋改為人行橋,定名文正橋,寓于“夫子儒學內涵,科舉考試為金陵文化正統、正宗”之意。 立足文正橋上,欣賞著河岸邊柔柔的燈光下,身著古裝服懷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少女,輕輕彈奏的景象,讓我想起了唐代詩人杜牧,領略到期《泊秦淮》中“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詩意境界。秋的夜,駐足在富有歷史內涵的文正橋上,欣賞著秦淮河畔古老的神韻是一種人生的享受。文正橋上觀秦淮使我留連忘返。 2018、9、26、 作者簡介 侯月蘭,原南京港股份公司工會圖書管理員,87年入黨,現已退休。97年開始寫作,先后在《南京港報》、《揚子晚報》、《現代快報》、《金陵晚報》等多家報刊發表過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