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落無塵 你有沒有過,這樣懊惱的瞬間? 明明內心很排斥做某件事,但是當別人稍微哀求你的時候,你下意識就回答沒問題。 遭遇了很不公平的待遇,很想生氣,但是看到對方誠懇的臉,卻只能壓著脾氣說,沒關系。 千辛萬苦地幫了別人忙,但是種種原因沒幫到底,結果費力不討好,被對方指責的時候。內心十分憤怒,嘴上卻還是說著:“對不起,我沒盡力。” 于是,漸漸地你發現,你成為了別人眼中的老好人。 但是,背負“老好人”的名號,卻讓你過得一點也不好。 人生最可悲的,是活成一個“老好人”。 01 為了取悅別人,選擇委屈自己 電影《被人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評分很高,里面的一句臺詞也成為了很多人流傳的經典: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是松子在生前寫下的最后一句話,影片中的主角松子,也代表了一種典型的人格,即討好型人格。 她漂亮,善良,擁有許多美好的品德。但是一生中卻坎坷無數,從小就在家里不受寵,于是加倍討好父親,長大討好伴侶,卻總是被壞男人傷害。 她如此的渴望愛,接近愛,燃起的希望卻一次次被熄滅,最后以一種十分悲劇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為什么她選擇壓抑自己,非要苦苦迎合別人? 其實,討好只是一種表象。在它的背后,其實是恐懼。 因為,她恐懼被拋棄。 所以,像她這樣討好型人格的人,能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努力去討好身邊的人,無論是父母還是伴侶,或者是工作環境中的同事。 如果能讓所有人高興,自己就不會被拋棄了。 所以這份恐懼,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如此孤獨,無法獨立生活。導致他們無視自己的內心感受,而去壓抑自己,努力取悅別人。 02 所謂“老好人”,大多吃力不討好 做“老好人”除了壓抑自己,別人就真的會覺得你好嗎? 然而,現實并非如此。 討好的同時,也會帶來極大的無力感。 除了在客觀事情上,常常無法滿足他人的需求而感到疲憊,最難的一點是,“老好人”也非常羞于向他人求助或者溝通,讓情感能夠交流,形成正向流動。 所以,生活中遇到的“老好人”,他們可以任勞任怨地奉獻自己,舍己為人,但是在情感交流上,常常與那些他們討好的對象有著隔閡。 這也是為什么,“老好人”很難處理好親密關系的原因。 曾經在我的前東家,有一位同事也算得上典型的職場“老好人”。她叫婷婷,當時正好剛畢業,算是職場新人。 可能抱著新人的身份,也或許前輩給她傳授了什么經驗,導致這個姑娘剛一入職就非常勤懇,甚至端茶送水,主動打掃衛生她都去做。 雖然這些不是她的職責范圍,但是同事們顯然都很享受,有這么一位無私付出的工作伙伴。甚至有些同事,需要跑腿也開始喊她,或者一些下班沒來得及完成的任務,也都推給了她。 久而久之,這姑娘也覺得活越來越多。于是,那些端茶送水以及衛生,她也沒空去做了,但是領導反而開始不滿,認為她入職后開始偷懶。 這樣的職場老好人,她不僅浪費時間,沒有提升自己職業技能,無法滿足越來越多不合理需求,而且同事和她,也因為只有求助的關系,沒有情感溝通,導致關系變差。 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吃力不討好。 在人際交往中,最無力的狀態,就是無法自然地做自己。 03 如何走出“老好人”的困境 如果你發現,你就是這類“老好人”,先學習從最簡單的關系入手。從最小的要求,最無關緊要的人開始,勇敢說“不”。 如果你還是無法開口,先剖析自己,最恐懼的到底是什么。 為什么一個無關緊要的要求和人,就能引發自己的恐懼,而不敢說“不”?還是這只是自己的一種慣性導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恐懼,這無關對錯,也不必妄自菲薄。 當然,拒絕的方式不止一樣,溝通技巧也十分重要。 有一種技巧就是“假裝拖延”。 心里很想拒絕,卻又不敢直接坦白,就告訴對方,自己現在沒空處理,稍后再回應。 這樣的小拖延,雖然不一定能根本上拒絕,至少可以爭取到一點時間,而有些不是那么執著的人,通常無法開口再去要求你。 還有個技巧,就是運用面部表情或話術,也可以叫“軟性拒絕”。 雖然內心十分不情愿,但是盡量綻放出十分真誠的笑容:“我很想幫忙,但我實在沒有辦法。” 以上這些,都會讓拒絕會變得更容易一些。 04 做人,不用對誰都“心好”。 就像作家法郎士所說的:“我能堅持我的不完美,它是我生命的本質。” 而人際交往也是如此,人無完人,因此最可貴的不是完美,而是真實。 “老好人”們不斷取悅別人、壓抑自己,對方也能感受到那一份不是出自內心的誠意,最后他們自己也開始討厭自己,活成了一個悲劇。 而真實表達自己的意愿,雖然不一定能討好全部人,但讓大家看到的卻是鮮活的你,這才是成年人世界中,最自然美好的相處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