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臉貓”旅游隨筆漫記《國內》〖151〗201807廣西(7) (北海老街) 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不是誘惑于美麗,就是誘惑于傳說。即使遠方的風景,并不盡如人意,我們也無需在乎,因為這實在是一個,迷人的錯。(汪國真《旅行》) 。 遠方如果是這樣一個美麗的錯,那我情愿錯上加錯,一錯再錯。 201807廣西北海老街,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條有近二百年歷史的老街,始建于1821年,初建時稱為升平街,只有200米長,4米寬。隨著各歷史時期的不斷發展,現已成為長1.44公里,寬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筑的商業老街。 北海老街建筑大多為二至三層,主要受19世紀末葉英、法、德等國在我市建造的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響,臨街兩邊墻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臨街墻面部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形成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 北海老街建筑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道路向兩側的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的延伸,人們行走在騎樓下,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騎樓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頗有古羅馬建筑的風格。北海的騎樓老街并不是西洋建筑的簡單翻版,從深層文化根源來看,它體內流動著的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血液,是東西方文化碰撞的一個美麗的結晶。 北海老街的形成,奠定了北海城市生活的基礎。獨特的地理位置、中西文化的交匯、亞熱帶海洋氣候等等造就了北海人獨的生活習俗、生產習俗、節日風俗、語言習慣。 北海老街,騎樓文化與越南風情的完美融合。北海老街的建筑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又吸收了嶺南建筑的特點,還吸取了西方建筑的一些藝術風格,前店后居的建筑格局、中頂鋪、拖籠門、西式女兒墻裝飾. 北海老街兩旁,分布著英法德等國領事館舊址、德國森寶洋行舊址和天主教堂女修院舊址等許多中西合璧的騎樓式建筑,見證了北海曾經的繁華,被譽為鮮活的“近現代建筑年鑒”。 北海老街的入口處豎有一門樓式牌坊,門額上鑲嵌著一塊石匾,上面寫著“升平街”三個楷書大字。老街上的建筑墻壁基本都由灰、黃、黑三種色調構成。每一棟樓的正中,都刻有自家的印記,如“陳榮和”、“潘德祥”之類;街上亦有天主教堂、藥堂、酒肆、茶坊等。你可以從一個個斑駁殘缺的老字號招牌或刻印于騎樓之上那逐漸褪色的字跡中,尋找老街昔日輝煌的痕跡。也可以從沿街的商鋪、咖啡廳、小吃店中感受這里如今的熱鬧與喧囂。 北海老街道路兩側騎樓林立,雕飾精美,線條流暢,斑駁的墻體,似在訴說百年的滄桑,這里曾是北海最繁華的街區。北海老街騎樓建筑最精彩部分是花墻頭,其下部的長方形構圖,來源于中國建筑的匾額,這在西洋建筑里是找不到的。匾額里本應是書法之類,在此處演變成了一枝梅花浮雕。匾額的左右兩邊還題有對聯,韻味十足。而它最原始的來源是中華民族炎黃時代部落內部的圖騰崇拜,炎和黃兩個部落分別崇拜龍和鳳,在建筑的屋頂上的正中最高處安放龍或鳳的吉祥物。這個吉祥物就好象一條主線,貫穿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當它在北海騎樓上出現時,更加演變得多姿多彩。 北海老街許多騎樓上部都有的“天目”,這個“天目”的精華之處在于“空”和“園”。在中國文化里,“空”的概念具有非常深邃的文化內涵。所謂“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一個“空”衍生出了光輝燦爛的東方文化。而這個“圓”,則更包含了天地合和、天人合一、大一統、大團結、大同世界等深厚的文化和哲學理念。 到北海老街漫步,你會感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那里的街、那里的樓、那里的人,那里的物,還有家家戶戶門邊晾曬的咸魚干,不禁讓你忘卻是身處都市的鬧事。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的景象,老人們搖著大蒲扇在門邊乘涼,或圍坐著聊天或打麻將,他們眼睛里透著平靜與安詳,仿佛老街的一切都還和他們小時候一樣,什么都未曾改變,家依舊還是那個家。 歲月靜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