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黃公子 · 主播 | 阿成 有書君說 三代之周朝,上承夏商之基,下啟秦漢大業(yè),曾發(fā)展出在當(dāng)時近乎完美的禮樂制度。 周朝的奠基者周文王與開創(chuàng)者周武王,在歷史上備受贊頌與尊崇。 在他們身邊,有一位神秘莫測、功勞卓絕的人物,那就是被荀子稱為“圣臣”的姜太公。 君臣之間的相處,向來是一門高深的學(xué)問。 學(xué)史以明志,鑒往而知來。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內(nèi)圣外王”的周文王、滅商建周的周武王,與兵家鼻祖姜太公的相處之道。 渭水之北釣江山 人們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難求。 用以形容姜太公坎坷多磨的一生,再合適不過。 他出生時家道中落,前半生漂泊困頓。做過賣肉的屠夫,也賣過酒食。 微末的工作和艱苦的生活沒有消磨他的志向,姜太公始終堅持學(xué)習(xí)天文地理,研究治國安邦之道。 《史記》記載,傳說姜太公曾為商紂王做事,但因紂王殘暴無道,姜太公離開了他。 后來四處游說諸侯列國,沒有遇到一位知遇之君。 難以想象,在人的壽命普遍較短的三千多年前,姜太公直到七十歲還一無所成,困居家中。 聽說西伯侯姬昌尊賢納士、善待老人,七十多歲的姜太公來到姬昌的周國。 借著在渭河北岸垂釣的機會,姜太公遇見了外出狩獵的姬昌。 這次會面,被民間傳為“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文學(xué)作品《封神演義》中,姜太公當(dāng)年釣魚的魚鉤是直的,他說: “曲中取魚不是大丈夫所為,我寧愿在直中取,也不向曲中求。 我不是為了釣魚,我釣的是王與侯。” 寧愿光明正大求取,絕不卑躬屈膝。 垂釣王侯的姜太公,憑借滿腹經(jīng)綸與胸中韜略,展現(xiàn)出強大的自信。 想讓別人相信你,你要先相信自己。 自信的人才自帶光芒,能吸引他人目光。 見識了姜太公淵博不凡的談吐,姬昌不禁說道: “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圣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 我們太公盼望您太久了。” 姜太公因此被稱為“太公望”。 姬昌與姜太公一同乘車回去,立即拜他為“太師”,位居三公之首,成為輔弼周國國君的首席智囊。 老子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與人交往合作,總有一方要先于對方付出。 先付出信任,往往是最難邁出的一步,需要極大的勇氣。 但居上位的姬昌,能對出身寒微、年逾古稀的姜太公,先付出一份信任而委以重任; 半生懷才不遇的姜太公,能趕來周國、垂釣河邊以待姬昌,同樣是先付出了一份信任。 這份智慧與膽魄,成為了他們相互信任的最好開始。 明·戴進(jìn)·渭濱垂釣圖 雄才偉略盡施展 伯樂慧眼相識,良駒日行千里。 姬昌的信重,讓半生擇主不遇的姜太公,在周國盡情施展雄才偉略,創(chuàng)下千古政績。 姜太公暗中為姬昌策劃,推行德政以推翻暴虐的商紂政權(quán)。 周國在姬昌和姜太公的治理下,人們相互謙讓、長幼有序。 其他諸侯聽說西伯侯姬昌積善修德,紛紛請他裁決是非。 虞國和芮國發(fā)生糾紛,來請姬昌斷訟。 兩國的人還未見到姬昌,僅僅見識了周國謙讓有禮的民風(fēng),便慚愧地說: “我們所爭的,正是周人所恥的,還去(找西伯侯)干什么,自取其辱罷了。” 于是彼此謙讓著回去了。 這件事被其他諸侯聽說之后,更加奉姬昌為天下諸侯的德行楷模,從此人們稱他是膺受天命的文王。 周文王姬昌用姜太公的權(quán)謀奇計,對內(nèi)明道行仁;對外討伐崇國、密須、犬夷等國,逐漸開創(chuàng)了“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全新局面。 是姜太公忠心效力,以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精明才干,成就了周文王的地位與美德,助他收服天下諸侯民心。 是周文王虛心納諫,以識才所能、用才所長的氣度胸懷,成就了姜太公兵家之鼻祖的地位,使他得以在軍事政治上卓有建樹。 他們相互信任,敢于向?qū)Ψ酵懈蹲约旱慕K生事業(yè),互補所長、相互照亮,成就了彼此。 周文王 牧野之戰(zhàn)商周換 在姜太公的輔佐下,周文王為建周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chǔ)。 周文王過世后,他的兒子姬發(fā)繼位,號為武王。 沒有發(fā)生“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套路,周武王更相信老馬識途。 周有取代商紂的宏愿,當(dāng)心往一處想,力也會往一處使。 武王繼承父志,重用姜太公,尊他為“師尚父”,給了他無以復(fù)加的尊寵,讓他繼續(xù)問政主軍。 當(dāng)武王率軍東征商紂時,軍隊出師之際,德高望重的姜太公親自主持誓師大會,說道: “蒼兕蒼兕(指掌管舟楫的官),統(tǒng)領(lǐng)眾兵,集結(jié)船只,遲者斬首。” 行軍到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的有八百之多。 諸侯都說:“可以征討商紂了。” 但武王和姜太公認(rèn)為時機不成熟,故而武王毅然收兵,與姜太公一同寫下《太誓》,記述武王對諸侯及大臣的告誡。 這一次孟津觀兵,從出師到退兵,姜太公始終站在重要位置,武王也相信他的判斷。 兩人同進(jìn)退,試探列國諸侯,完成大規(guī)模軍事演習(xí),為伐紂積蓄了力量。 又過了兩年,商紂“讒言進(jìn)用、忠良遠(yuǎn)黜”。 王子比干被挖心;重臣箕子被囚禁;紂王長兄微子棄官出走;百姓敢怒不敢言。 殷商分崩離析,紂王眾叛親離。 姜太公認(rèn)為時機成熟,向武王提出伐紂。 但發(fā)兵之時,武王占卜得到不吉的卦象,行軍途中又遇到暴風(fēng)驟雨,群臣動搖懼怕。 唯有姜太公力排眾議,最終堅定了武王伐紂的決心。 在商朝都城朝歌郊外的牧野,諸侯與周匯合,共同伐紂。 商紂的軍隊潰不成軍。商紂王逃到他修建的宮苑鹿臺,被追殺而死。 牧野之戰(zhàn)時的姜太公 戰(zhàn)后,周武王與姜太公進(jìn)行了一系列收服民心的善后工作。 在社壇祭祀;散發(fā)鹿臺的錢幣;發(fā)放屯糧;加固比干之墓;釋放箕子;遷九鼎于周。 自此,周朝建立。 牧野之戰(zhàn)中,武王相信姜太公的才能,便用人不疑。 卦象示警、天氣反常、群臣反對,在外界條件諸多不利的情況下,武王依然選擇相信姜太公的判斷。 信任,就是在明知道或許會遭受損失、需要承擔(dān)風(fēng)險的情況下,還是選擇相信。 真正的信任難能可貴,當(dāng)有人愿意給予這樣的信任,應(yīng)當(dāng)竭盡全力,不負(fù)所托。 正如姜太公沒有辜負(fù)武王的信任,最終助武王贏取天下。 周武王 封齊營丘定東邊 武王滅商建周以后,首封姜太公于齊地營丘,建立齊國。 任何人都渴望被認(rèn)可,論功行賞是對有卓越貢獻(xiàn)的人才最實在的肯定。 姜太公被封于齊國后,治國有方,為周朝穩(wěn)定了東方。 后來周成王繼位,遭遇管叔、蔡叔、霍叔作亂,淮夷等地起兵反周,成王派人告訴姜太公: “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 于是姜太公輔佐當(dāng)時攝政的周公旦,運籌帷幄,領(lǐng)兵平亂,再一次為周朝立下赫赫戰(zhàn)功。 齊國也因成王之命,得以征討各國,逐漸成為泱泱大國。為未來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奠定了基礎(chǔ)。 荀子說:“周之太公,可謂圣臣矣”。 為人臣屬,這是至高評價。 但若沒有賢明圣德的周文王慧眼識才、周武王大膽用才,歷史的長河中不僅少了耀眼的軍事家、謀略家姜太公; 或許也沒有“郁郁乎文哉”的周禮和西周建朝、天下歸心的風(fēng)采;更不會有春秋齊國的大國之風(fēng)。 周文王、周武王與姜太公,他們之間建立了真正可貴的信任,并以相互信任為根基,成就對方的同時,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孟子曾說: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相互的,以尊重為前提,以信任為基礎(chǔ),彼此成就,方是君臣之道。 參考資料: 1.《史記·齊太公世家》 2.《史記·周本紀(jì)》 3.《史記·魯周公世家》 4.《史記·殷本紀(jì)》 5.《尚書》 6.《戰(zhàn)國策》 7.《詩經(jīng)·大雅》 8.《韓詩外傳》 記 得 拉 至 文 末 為 有 書 君 點 贊 哦 !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系列 正在連載中 明天我們一起走進(jìn) “趙襄子與張孟談”的故事 喜歡名著欄目 就在文末點個“在看”讓有書君知道哦~ |
|
來自: 李渙 > 《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