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馬有度先生在中醫藥的百花園中一步一個腳印,奮力追求,譜寫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有心栽花花更紅”的新篇章。 1956年夏天,馬有度高考時他一連填報3個志愿都是報考中醫學院。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考上了新中國首批創建的四所中醫學院之一的成都中醫學院。在校學習期間,勤學好問、品學兼優,課余還研習中醫名著。他學習名老中醫陳遜齋著的《傷寒論改正并注》一書時,深受陳老“學古而不泥古”求實創新精神的啟迪,撰寫了第一篇處女作《桂枝去桂加白術茯苓湯》,發表在1959年《上海中醫藥雜志》爭鳴園地。時任上海中醫學院院長、著名中醫學家程門雪教授對此文大為欣賞。1962年馬有度作為我國首屆中醫藥大學畢業生分配到重慶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工作。他胸懷壯志,在重慶和全國中醫藥界大展宏圖,名聲鵲起,成為了明醫、民醫、名醫;醫德、醫術、醫著等碩果累累!真是有志者,事竟成!

馬有度教授一直堅守在臨床第一線,謙虛好學,堅持能者為師,博采眾長,聞人善治某癥,即往師之。如剛到重慶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時,即向本院老中醫請教并侍診抄方,步入不惑之年又再次師從重慶市中醫研究所名老中醫熊寥笙、陳源生、龔志賢、徐友玲等,學習諸師的獨到專長。 “實踐出真知”,他撰文、著書,多取材于臨床有效經驗。他主編的《方藥妙用》《中醫精華淺說》,匯集老中青三代中醫臨床精華,切于實用,很有指導價值。他常對后學強調:“行醫著書,不能空談,務必結合臨床實踐,要能治好患者病癥?!彼鞴ブ嗅t內、婦、兒及皮膚科,尤其擅長治療胃腸、心神、虛損、崩漏及過敏性皮膚病。“業精于勤”,人生有限,事業無限,要在有限的生命長河中做出無限的奉獻,只有勤奮擠時間。馬教授在繁忙的臨床、教學、科研、社會活動的八小時之外,多數時間都是在書房里度過,學習研究,著書立說,這就是他的最大嗜好。時間,對于他真是一點一滴擠出來的。他常三更燈火五更起,不避寒暑勤動筆,習以為常,其樂無窮。在這百忙之中,抄稿、聯絡、寄信、家務等都由賢內助徐亞華女士代勞。寒來暑往勤筆耕,心血澆灌百果熟。迄今,他獨著和主編的中醫藥著作已出版20余部之多,共計400余萬字,學術論著和科普著作大約各占一半。振興中醫,既要依靠專業人才,也要依靠億萬群眾,把中醫藥知識普及到廣大群眾中去,對繁榮中醫藥事業意義重大??釔壑嗅t的馬有度,一步入醫壇,如魚得水,泛起陣陣漣漪……。他在從事學術研究的同時,還特別瞄準了中醫藥科普這塊寶地,他充分利用報刊、書籍、廣播、電視等多種傳播媒介,全方位地向大眾普及中醫藥知識。僅以科普著作為例,獨著有《家庭中醫顧問》《健康奧秘》《大眾養生妙法》《奇妙中醫藥》《健康人生快樂百年》,主編與合著的有《大眾中醫藥》《大眾心理衛生》《教師保健指南》《四季藥膳》《名老中醫馬有度教授趣談養生保健》等。 長期以來,他為促進全國中醫藥科普學術組織的籌建奔走呼吁,歷時九年,終于眾志成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于1994年9月在成都正式成立。他在《加強兩翼,振興中醫》工作報告中強調指出:“中醫藥要騰飛,必須有堅強的兩翼,一翼是學術研究,一翼是學術普及……要充分發揚奉獻、團結、奮進、實干的精神,要努力建立中醫藥科普學術體系,要盡快構架全方位的中醫藥科普網絡,我們的方針就是切實做好兩個兩手抓:一手抓科研,一手抓科普;一手抓學術,一手抓市場。”馬有度教授十分重視人才培養,他認為院校、跟師、自學是中醫人才培養的三條重要途徑。1983年他在《自學中醫階梯》“出版者的話”中大聲疾呼:“自學需要良師,自學需要益友。切望中醫界的有識之士,都來關心自學中醫的青年,為他們鋪路,為他們搭梯,做循循善誘的良師,做促膝談心的益友?!薄蹲詫W中醫階梯》獲四川省優秀科普創作一等獎,不僅深受國內讀者歡迎,而且日本漢方學者川島繁男先生還給馬教授來信說:“在日本能獲得這樣的指導中醫學習的書籍,猶如久旱逢甘雨?!辈⒃摃嗥撐恼D載于日本《漢證》雜志,廣為流傳。 他注重學歷,但絕不“唯文憑論”,尤重真才實學,對一切熱愛中醫的中青年都愿為其攀登鋪路搭梯,熱情歡迎他們參加醫書的編寫工作,從中獲得鍛煉和提高的機會。1983年,我參加重慶市中醫藥學會主辦的《內經》培訓班學習。報到時馬有度教授見到我報名表后說:“字寫得好,是哪一屆中醫學院畢業的呢?”我忙回答:“我哪屆都不是,1958年高中畢業,就拜師學習中醫了。”他又說:“我知道情況,那時的高中生是硬火!”在那文憑滿天飛的年代,我有幸遇上時任重慶市中醫學會副會長、并兼任班主任的馬有度教授。馬老師不僅不嫌棄我沒有中醫專業文憑,還信任地提名我當班長。我學習結業回家不久,馬老師又主動給我來信寫道:“你當了一個好班長,寫了一篇好總結,相信你今后會寫出好文章。今后有機會來重慶,請到我寒舍一玩。”讀完信后,我深深地感動得熱淚盈眶,一夜難眠,思緒萬千;這又叫我怎么能相信:“徒弟學過手,師傅去討口”而產生的“同行相忌”民間傳言呢?不久,我撰寫的第一篇《經漏》論文發表在《山東中醫雜志》。馬老師讀后不僅來信鼓勵,還邀請我參加他主編的《中醫精華淺說》《防病妙法100則》《醫中百誤歌淺說》的編寫及我們兩人合編《四季藥膳》等醫書。每次編寫他都寄來樣稿、寫作要點、方法,有時還提出修改意見,從中使我醫學水平得到鍛煉提高。馬老師還提名推選我為重慶市中醫藥學會科普委員會委員。當時我住在長壽縣,到重慶市區交通很不方便,全靠馬老師書信交流指導學習。所以,我在中醫事業上的點滴成績,都與馬老師不厭其煩的諄諄教導分不開。1985年我患前列腺增生癥,馬老師又主動聯系使我很快住進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治療。我手術后,他又第一時間和馬師母徐亞華女士帶著滋補品來病房探視我,臨走時還說:“今后可到我家煮吃,很方便。”他還告訴王輝武教授也來病房慰問我?;貞浧疬@些,馬老師不僅是我的好伯樂,更是我終生難得、難忘的良師益友!馬教授熱愛中醫事業的一個突出貢獻就是獻身中醫藥學會工作,勤勤懇懇,開拓進取。他在回憶自己和中醫藥學會結緣這段經歷時說:“1979年春天,突然接到北京來電,說是我的論文《保津養陰》已通過評審,可以參加全國中華中醫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交流大會,我真是喜出望外,激動不已,充滿期待。1979年夏初,我作為全國中華中醫學會第一次代表大會最年輕的幾位代表之一赴京參會,從此與中醫藥學會結下良緣?!?br>從北京返回重慶,他就滿腔熱情地投入學會工作,在重慶市中醫藥學會老前輩宦世安、陶克文、黃星垣的領導下,開動腦筋想辦法、踏踏實實做事情,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行。1985年馬有度教授從內科專委會秘書做起,就立下“中醫學會是我家!”的宏愿。1989年52歲時他當選為重慶市中醫藥學會會長,并連任四屆會長。學會也連續四屆被重慶市科協評為最高等級的明星學會,被中華中醫藥學會評為先進學會。在學會工作中,他尤其注重吸收年輕骨干進入領導班子,又多次提出自己讓賢,使學會領導后繼有人,使年輕有為者迅速成長。但由于廣大學會會員的擁戴,市科協領導的信任,難以如愿。2007年,年屆70歲才得以退選會長,當選為名譽會長。馬老師卸任會長后仍時刻關心學會工作,重慶市中醫藥學會仍獲優異成績,榮獲重慶市社會團體最高等級的5A級稱號。由于他熱愛中醫藥學會工作,以身作則,真抓實干。1989年9月學會主辦成立了以“名醫的水平、一流的服務、優質的藥品、獨特的療效”為宗旨的重慶市中醫專家門診部,深受廣大患者擁戴。馬教授親自按時到專家門診部坐診,從不遲到早退,患者門庭若市,一號難求,他的掛號費不僅低廉,而且從不提價,深受患者好評。1979年在北京參加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成立大會
馬老師深有感觸地指出:“德為醫之首,培養高尚的醫德,是業醫者的頭等大事;術為醫之基,練就精良的醫術,才有濟世救人的功底。古往今來,大量的事實反復證明:醫德高尚,醫術精良的醫生,時刻可以助人、救人;醫德低劣,醫術平庸,時刻可以誤人、害人?!?br>在醫術上,他強調一個高明的中醫必須具備“精醫理,明哲理,通文理,知科理”廣博深專的知識結構。這也是他業醫征途上的座右銘之一。他又進一步闡述道:“就醫理而言,既要繼承歷代醫家之理,也要深究當代中醫之理;就哲理而言,既要懂得古代的辯證法,更要懂得當今的哲學觀;就文理而言,既通古文,又通今文,最好還能通外文;就科理而言,既要了解前人怎樣運用古代多學科知識,尤其要努力學習當代日新月異的多學科成就。一個真正的名醫,并不在于名聲的大小,全在于明白事理的深廣,名醫者,明醫也。”為了開拓創新,他著重以中藥及復方現代藥理研究的新成果解釋古今名方,歷時數載,首次推出別開生面的《醫方新解》一書。因其新穎、實用,受到專家好評,讀者歡迎。在國外一位斯里蘭卡醫生曾來信要求他協助翻譯此書,日本神戶中醫研究會編著《中醫處方解說》,特將其列為第一部中國原著參考書。他撰寫的《中國心理衛生學》先后獲西北、西南地區優秀科技圖書獎和四川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馬有度教授于1987年在西醫高手如林的重慶醫科大學,由講師破格越級晉升為中醫教授,給巴蜀中醫增添了光彩。他還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首屆主任委員、四川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重慶市中醫藥學會會長、《實用中醫藥雜志》副主編、《大眾中醫藥》副總編、美國《中醫科學》編委等職。他為發展中醫藥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被國務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貼證書,編入《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中國專家名人辭典》《中國少數民族名人志》《中國回族大辭典》等,名揚海內外。馬有度教授對祖國醫藥學不僅始終熱愛,而且志存高遠。他說:“對這舉世矚目的‘東方瑰寶’,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特別是新一代中醫,理應責無旁貸地去發掘、去整理、去實踐、去普及。熱愛是力量的源泉,責任是無窮的動力,我滿懷信心地踏上了拼搏之路?!瘪R老師在振興中醫藥事業上不斷拼搏,譜寫出很多壯麗的篇章!
包明儒:原四川省染料廠職工醫院中醫科主任、副主任中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