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魚爸 1 安全感這個詞,常常被我們提起。 可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呵護。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都會遇到一些這樣的煩惱。 這是不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呢? 要怎么做,孩子才能擁有強大的內心,來面對這個世界帶來的挫折和壓力呢? 如何才能讓孩子學會在逆境中前行呢?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父母一定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呵護了孩子的安全感。 前幾天,有一位朋友說帶四歲的兒子去學游泳,想要孩子去變得勇敢一點。 可是沒想到,孩子反而變得更膽小了,現在連水都不敢下了。 他說那天也怪自己太心急。 本來經過幾次的接觸,孩子已經能夠一個人靠泳圈玩一會。 那次他突發奇想,覺得不能總是這樣,要逼一逼孩子,讓他勇敢一點,學得更快。 所以他哄著孩子下水了,沒有拿泳圈,說自己會保護孩子。 可中途卻故意放手,想練練孩子的膽子,結果讓孩子嗆了幾口水。 沒想到孩子就不下水了,不管爸爸怎么哄,都不管用了,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說起游泳這件事,我也陪小小魚去游過。 還記得那時候他也不敢下水,我給他示范,然后跟他保證,爸爸會拉著你,慢慢來。 他一點點打開防備,跟著我下水了。 我也沒有急著讓他學會游泳,先讓他開心地玩水,讓他覺得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覺得大人是可以信任的。 因為對孩子來說,可以絕對信賴的、能保護他的父母,或其他的重要養育者,是形成安全感的重要基石,而安全感也是最重要的心理營養。 在這方面,父母不能隨意開玩笑或者去試探。 2 讓孩子感受到環境的安全,相對是容易的。 而讓他們的內心構建穩定的安全感,卻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心血。 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就在你平常陪伴孩子的點滴之間,在孩子成長的每一步,父母能耐心地陪在孩子身邊,跟他建立健康親密的依戀關系。 那天在醫院檢查身體,在抽血處,我按壓著棉球休息了一會。 指尖采血處有一個孩子在那狂哭不止,媽媽費勁地按壓著孩子才完成抽血。 下來之后,媽媽拍著他的肩膀,大聲說:“不許哭,不是說了要勇敢嗎?你還是男子漢嗎?” 可是孩子渾然沒聽,還是大聲哭著,媽媽就僵持一會,邊絮叨著,邊拉著他下樓了。 還有一個四歲左右的男孩,在那里排隊等候。 他爸爸在他的身邊,我見他還給孩子示范握緊拳頭,“你這樣握緊,然后松手,血就會流到管子里,不會疼,很快的。” 孩子安靜地聽著爸爸的示范講解,抽血的時候頭稍微轉到側面,就完成了。 其實,孩子們幾乎都會怕針頭,有很多的大人也怕。 這小小的困難其實不難,可也需要一點勇氣來克服恐懼。 特別是對剛開始扎針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假如父母如果能耐心地跟孩子描述一下那個痛楚。 真實地談就好,告訴孩子,會有一點疼,但是一會就好了。 還可以像那位爸爸一樣,告訴孩子一些需要注意的事,為什么要這樣做。 這樣能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而且我們對一件事知道的越清楚,反而就不會害怕了。 只有那些深不見底、毫不知情的黑洞,才會帶來無邊際的恐懼。 我們常常說要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 那首先就要認同孩子的恐懼,陪在他們身邊,教會孩子去如何面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找到辦法,克服困難。 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支持和接納,這樣才不會讓孩子變得不知所措。 3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 遇到挫折就會習慣性地逃避。 他們的行為會表現得退縮懦弱,焦慮而自卑,面對挑戰,他們寧愿不做,因為不做就能避免自己出錯。 一次考試的失敗,幾乎就讓他放棄學習,逃避考試。 想著早早地去結束學業,去外邊打工做事。 可是到了外邊一看,發現學一門本領也太難,又繼續逃避。 這類孩子,他最后會陷入“逃避現實”的心理障礙之中。 他們會變得自欺欺人,為自己的逃避找到理由。 會攻擊嘲笑那些努力、勤奮的人。 覺得自己的選擇才是有“個性”,有“勇氣”。 在中小學階段,學習上遇到困難,最后自暴自棄的孩子,往往容易陷入這種心理障礙之中。 最后變得酗酒、抽煙,在外邊打架斗毆。 父母有必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孩子勇敢、自信的品質。 要去引導、理解、信任、鼓勵孩子。 有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電影《恩賜妙手》。 里面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傳奇醫生本·卡森,他曾是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少兒神經外科的負責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腦部連體嬰兒分離手術也是在這里完成的,而手術的操刀人就是本·卡森。 本·卡森從小在貧民窟長大,考試經常得0分,同學曾嘲笑他是全球最笨的孩子。 單親母親索尼婭為了養活卡森和哥哥寇提斯,每日辛苦工作。 他自己也開始懷疑自己了,每天就是跟哥哥在家里看電視過日子。 但是媽媽規定兩個孩子每個星期只能看兩檔電視節目,然后送他們去圖書館看書,并要求寫閱讀匯報。 閱讀打開了兩個小男孩的新世界。 他們很快沉迷在書海中,如癡如醉。 而且他們的媽媽告訴本:”你不是最笨的孩子,你只沒善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已。” 母親的鼓勵加上孩子自己的努力,終于成為醫學大師,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4 當孩子遇到困難,不敢嘗試時,不要著急去批評教訓。 而是跟他說“去試試看,我們不能沒做就放棄哦” 如果嘗試的時候,失敗了。 也不要生氣地去指責孩子。 而是可以跟孩子說“沒事的,我們再來一次”。 小小魚特別喜歡拼搭積木。 記得有一次他拼一只恐龍,在那里鼓搗了半天,最后紅著眼睛來找我。 “爸爸,這個地方我總是拼不好。” “你檢查了步驟嗎?有沒有錯?” “我檢查了,還是拼不好。” “別急,再來一次好不好。”我跟他說。 然后他耐著性子又去檢查了一遍。 這次他終于發現了,原來自己把一個部件拼反了。 我看到他這時很高興。 “所以,遇到了困難,不要著急,再來一遍就好。” 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孩子難免會哭泣、想放棄。 父母一定不要去批評孩子,也不能不管不問讓孩子放棄就算了。 我們應該參與進來,鼓勵孩子試試看,有時告訴他們,可以再來一次。 這樣的經驗,會讓孩子不會那么畏懼困難。 而且也不會那么輕易就放棄。 5 生活,總是會出難題給我們。 于孩子也是如此,他們在學校,也會有學業、交友等各種壓力。 當孩子情緒低落,甚至說不想去學校了。 父母一定要記得找到原因,安慰孩子。 從小讓孩子知道:爸媽相信你,再難也不要走極端,總是有辦法的。 有了父母的愛和支持,孩子的內心會慢慢變得強大。 那些內心溫暖、眼里有光的孩子,就算哪天遇到了生活帶來的困難,他們也能逆風而行。 就算哪天被黑暗包圍,他們也能突圍出來,尋找光明之處。 家,應該是孩子心靈的加油站,給孩子加滿心理營養。 讓孩子能感受到滿滿的愛和安全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