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殺的開國功臣并不少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開國功臣似乎是殺不得的,似乎應該一起“坐天下”,否則就會有一頂“兔死狗烹”的帽子在“等著”。 但是,除了劉秀的東漢,其他朝代開國功臣被殺的現象卻極其普遍。 既然是常態,必然有其因。 一般而言開國皇帝打下天下時,多已經50歲上下矣。在那個人均壽命很低的年代,這個年齡是很危險的,安排接班人已迫在眉睫,否則又將是一個朝代更替、血雨腥風。 而開國功臣們,畢竟資格老、功勞大,不免居功,不傲自傲——即使他自己謹慎,而其親屬、部下未必謹慎。這樣形成一種尾大不掉的態勢,儲君威信很難確立。 為社會穩定,打擊這些功臣,是很多皇帝認為必要的。 太宗的情況,其實還是有不小差別的。唐太宗李世民年輕,他比李建成小9到10歲、比秦瓊小了20多歲,比李淵小了30多歲。當他登基時,李淵已經做了9年皇帝,一些重臣已經亡故,活著的也有不少已經老邁、淡出、邊緣化,打擊功臣的必要性已經大大縮水。 何況“玄武門事變”重新洗牌,秦瓊等一幫老臣受到敲打(他們不管在開國中功勞多么大,現在在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也無法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擁立功臣比),對儲君的威脅進一步減弱。 但是太宗還是殺了不少功臣的: 親王以上的有:李建成、李元吉、李元昌、李孝常、李幼良、李藝(羅藝),未遂的有:李淵。 宰相有:張亮、侯君集、劉思道,未遂的有:魏征、 李勣。 其他的重臣有:李君羨(秦瓊的副手)、杜荷(杜如晦之子,駙馬)、趙節、李安儼…… 有幾個人值得一提。 首先是劉思道即劉洎。劉洎投唐,是帶了五十幾座城池的。功大,又有能力,因而受到李淵、李世民重用。 但他后來被太宗賜死,很不正常。正統說法,說是褚遂良陷害的。646年1月,唐太宗征高句麗班師,返回定州,在途中患病,劉洎與中書令馬周前去探視。褚遂良傳問太宗起居時,劉洎哭著道:"圣體患有癰疽,令人憂懼。"褚遂良卻向唐太宗誣奏道:"劉洎曾說:'朝延大事不足憂慮,只要依循伊尹、霍光的故事,輔佐年幼的太子,誅殺有二心的大臣,便可以了。'"這個味道,已經大變。不關心太宗病情是一方面,依循伊尹、霍光有主導皇家之味,也是大忌。 可太宗病愈追究此事時,盡管劉辯解、又有馬周作證,但太宗卻偏偏采納褚遂良之言,賜死劉洎! 奇怪不?太宗的態度奇怪,其他重臣的態度也奇怪:褚遂良畢竟只是一面之詞,而劉有馬周作證,怎能輕信褚的?起碼可以先放一放。可沒有重臣出面。 但如果聯系劉洎的一貫作為和太宗出征前的一席話,結論大約就順理成章了。 劉洎耿直,諫言也直。貞觀16年太宗要改史,被他阻止;18年太宗要大臣批評其過失,長孫無忌等大臣紛紛頌德,劉卻批評太宗,說近來大臣發言稍不如圣意,太宗就馬上嚴厲責備,如此下來,誰敢言? 比起魏征如何?方式上、言語上更直接! 魏征結果如何?太宗表示要殺之,被賢德皇后阻止,待魏征死后,太宗還是找了借口,剝奪了封賞,甚至毀了墓碑! 魏征畢竟年長,威脅不到儲君,繞過了立儲時需要表態、站隊的難題、危險,所以躲過了直接被殺的厄運,即使死后遭難,也被平反了(畢竟已經是死老虎,太宗“出氣”后也就算了)。 劉洎就不同了。屢屢令太宗“不爽”,待到李泰、李治爭奪時,他又一度支持李泰。這本來也正常,李泰是太宗的長子,連太宗自己也一度立其為太子,大臣支持之還不正常?可太宗為李治的未來計,怎會對劉放心? 故可以這樣看,太宗一為出氣,二為李治安全,犧牲劉洎就自然了。 出征高句麗前,太宗"……臣不密則失身。你性情疏闊剛直,必會因此而遭禍,應當慎重行事"之言,表面上可以理解為對劉的好心告誡,但同時也可以理解為向褚遂良、長孫無忌等人發出了信號。這樣理解,褚遂良的“陷害”、太宗堅持采信褚的一面之詞、長孫無忌等人默不作聲等等這一切“異常”就顯得正常了。 褚遂良一句話,劉洎就被殺,那么張亮等的“謀反”、李藝的造反、秦瓊和李勣的謹慎也就可以理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