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 荔灣區:1950年6月逢源區與黃沙區合置荔灣區,因境內原有荔枝灣得名;因其地多嶺南佳果荔枝得名,又說因盛產荔枝得名,據《太平寰宇記》稱此“土有荔枝,冬夏不凋”,故名 越秀區:1950年6月始設越秀區,據《廣州百科全書》:因有越秀山(粵秀山、越王山、觀音山)得名;因西漢初南越王趙佗曾建越王臺于山上得名越秀山 海珠區:1960年由河南區改現名,取其海上明珠之意,據清乾隆范端昂《粵中見聞》:廣城南海中,有片石涌出水面,廣袤數十丈;相傳有賈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飛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珠;另說因珠江河道(當地稱為海)環繞,如海上明珠故名 天河區:1985年由廣州郊區析置,因境內有天河得名;另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區內原有天河機場故名,機場因建在天河村得名,村原名大水圳村,因村前有一條大水圳(沙河涌)得名,1927年因大水圳村前河流河水清澈而改名天河村;或謂得名于天河體育中心 白云區:1952年始設白云區,1956年并入郊區,1986年更名白云區,因境內白云山風景名勝區得名;主峰摩星嶺可俯覽全市,遙望珠江,每當雨后或暮春時節,山間白云繚繞,故名;另據《中國旅游文化大辭典》:每當秋夏山中白云縈繞,故名 黃埔區:1973年由郊區析置,因黃埔村得名;唐代原是珠江邊泥灘地稱為浦村,相傳常有鳳凰來覓食,遂名鳳浦村,后因村民多黃姓,諧音改名黃埔 番禺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始設番禺縣,據《南越志》: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另說番禺為古越語地名,意為鹽村,與賁禺、賁隅為異譯;又說因番山得名,取番山之禺,指番山附近的地方;或謂秦至漢初番寫作蕃,即番蠻、蠻夷之意,因僻處一隅,被視之為邊遠的蠻夷之地得名 花都區: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番禺縣、南海縣析置花縣,以縣北花山為名;1993年更名花都市,2000年5月設區 南沙區:2005年4月由番禺區析置,因處珠江入海口西岸半島,沙石豐盛,歷代建筑常備;又因地處廣府南端,鄉民搬運砂石,稱之為南沙 從化區:明弘治二年(1489)番禺縣、增城縣析置從化縣,據郭遇熙《重修從化縣學宮碑記》:邑名從化,欲民從上之化也,取服從教化、遠懾歸化、遠氓歸化之意;1994年3月設縣級市,2014年2月設區 增城區:東漢由番禺縣析置增城縣,因置縣時為南海郡新增加的一個縣得名;另據《元和郡縣志》 : 昆侖山上有閬風,增城蓋取美名也;或謂因增江為名,據《中國地名辭源》:江以增城縣得名;1993年設縣級市,2014年2月設區 深圳市 羅湖區:1979年4月始設羅湖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以羅湖村取名;另說羅字源于古越語,是古壯侗語對山的稱呼,意為周圍湖塘眾多的那座山的名字 福田區:1990年設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得名于宋代題詞“湖山擁福,田地生輝”;另說南宋紹熙三年(1192)建村開荒造田,塊塊成格名為幅田,后諧音為福田,取德福于田之意 南山區:1990年設區,因境內有風光秀麗的大小南山和建村已700多年的南山村,民國二十年(1931)曾過南山鄉得名;另說以南頭城為中心,因有南山得名 寶安區:東晉咸和六年(331)析博羅縣設寶安縣,境內有座寶山,山中有銀礦,取得寶者安之意;后有存廢,明萬歷元年(1573)東莞縣析置新安縣,寓“革固鼎新,轉危為安”之義;1914年因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改名,1992年設區 龍崗區:1992年12月由寶安縣東境析置,以區政府所在地龍崗鎮為名,鎮因地處龍盤山崗之地得名 鹽田區:1997年11月由羅湖區析置,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政府駐地昔為曬鹽農田得名;另說因地處海邊,昔日曾造田曬鹽得名 龍華區:2016年10月由寶安區析置,因清同治年間,梅縣、東莞等地客家移民遷于此,成立龍勝堂并發起建圩,逐漸繁華,故名 坪山區:2016年9月由龍崗區析置,因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客家人遷至龍崗東頭嶺山周圍,因地勢較為平坦,僅東南有較高的田頭山,其余均低矮山丘,故名坪山 光明區:2018年5月由寶安區析置,地名來源于光明農場。1957年公明劃出部分土地建立農場,取光榮的光和公明的明組成 韶關市 武江區:1975年設區,因北江上游武江流經境內得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武江(武水、西河)流經東緣得名 湞江區:1975年由東河區、南郊區合置,因湞江(東河、湞水、東江、東溪、始興水、滃江、翁江、翁水)流過得名;湞江因流經古湞昌縣得名,湞昌縣在以水為名,據《方輿紀要》:縣舊名湞昌,以湞水、昌水合流而名 曲江區:西漢始設曲江縣,境內江流彎曲(回曲),因名曲江;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境內湞水回曲得名;2004年8月與北江區合置曲江區,區名源于曲江縣 始興縣:三國吳永安六年 (263) 設始興縣,因境內有始興江故名;另據明郭子章 《郡縣釋名》:縣西十里有塔嶺,始興之水出焉,郡縣以此名;又說以吉祥之字命名 仁化縣:南齊由曲江縣析置,因縣境古為曲江縣仁化鄉而來,鄉沿仁化城名,取義于為仁德所感化之意;據民國呂式斌《今縣釋名》:尉佗自王南越,筑仁化城,后為仁化鄉,因以為名 翁源縣:南朝梁始設翁源縣,因縣境界北江支滃江水之源得名;據《今縣釋名》:縣東有翁山亦曰靈池山,巔有石池、池中有泉穴八,即翁溪之源,相傳有老人隱此,故山溪俱以翁名;另說昔有二仙翁游息于此,居民飲其水者多壽,泉水匯而成河,故以翁命名 乳源瑤族自治縣:南宋乾道二年(1166)析曲江縣、樂昌置乳源縣,因縣北豐崗嶺(鐘乳嶺)有溶洞,產鐘乳石,并有水南流成河,故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因乳江發源于境內得名;或謂清光緒《廣東考古輯要》:以縣北三里鐘乳嶺得名 新豐縣:南齊元明元年(483)析龍川縣始設新豐縣,取義新置物產豐富之縣;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因新豐江(新豐河)得名;后有存廢,明隆慶三年(1569)由河源、翁源、英德三縣析置長寧縣,1914年因避重名而復名 樂昌市:隋開皇十八年(598)梁化縣更名樂昌縣,以縣東有昌山,山有樂石(樂山)得名;據《拾遺志》:縣東有山名昌山,有石平廣數十步,上多竹木交蔭,每至佳節,為士庶嬉游之所,時呼為樂石,今取山為縣名;1994年設縣級市 南雄市:北宋開寶四年(971)雄州改南雄州;以河北有雄州(今雄縣),故此稱南,地當庾嶺要口,為南北咽喉,控帶群蠻、襟會百越得名;另據《輿地紀勝》:州獨以雄名,指北控梅關而言;1912年廢州設南雄縣,縣以州名,1996年撤縣設市 珠海市 香洲區:清光緒十六年(1890)稱九洲環,因前面九洲洋得名;宣統元年(1909)邑人王詵集股到此辟埠,定名香埠(香洲商埠);1984年設香洲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取香埠、九洲環各一字名 斗門區:1965年7月析中山縣、新會縣置斗門縣,據《中國地名辭源》:因縣治初設于斗門得名,斗門鎮東北枕黃楊山,西南面向新會梅閣海,地形如斗狀,故名;2001年設區 金灣區:2001年由斗門縣析設金灣區,因境內海灣多,區政府駐地三灶鎮有風景秀麗的金海灣沙灘得名 汕頭市 龍湖區:1991年由原金砂區和郊區兩區局部合置,因境內龍湖溝得名 金平區:1955年2月汕頭市第一區更名安平區,以區內有安平路得名;第三區更名公園區,因有中山公園得名;第二區更名同平區,以區內有同平路得名;1984年設金砂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以有金砂路及金砂公園得名;1991年金砂區、公園區改設金園區,同平區、安平區合置升平區;2003年金園區、升平區合置金平區 濠江區:1983年設河浦區,因近海地帶俗稱浦,北臨濠江,故初稱濠浦,后因村西有河,濠與河方言諧音改稱河浦區;1984年設達濠區;2003年1月由合置濠江區,以境內河流濠江(河渡溪)命名 潮陽區:東晉隆安元年(397)設潮陽縣,因處大海之北,潮流往復而名,據《中國地名辭源》:以地處大海之北而得名;另說因處山之南海之北而名,1993年4月設縣級市 潮南區:2003年1月由縣級潮陽市析置,因地位于原縣級潮陽市南部得名 澄海區:明嘉靖四十二年 (1563) 析海陽縣、揭陽縣、饒平縣設澄海縣,縣名取澄靖海氛、海宇澄平之意;另據據《今縣釋名》:縣南瀕海,亦曰鳴洋海,故名;1994年4月設縣級市,2003年4月設區 南澳縣:清雍正十年(1732)設南澳直隸廳;1912年改南澳縣,據《中國地名辭源》:因由南澳島(南澳山)及其附近許多小島嶼組成故名,南朝梁普通四年(523)義安郡改名瀛洲,島在其南而稱瀛南;隋以瀛南泊船之地更名南澳;又說南澳分為南澳、青澳、深澳、隆澳等四澳,后諸澳以南為總名得名 佛山市 禪城區:1983年設城區,次年更名汾江區,1987年改城區,2002年與石灣區合置;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相傳唐貞觀二年(628)鄉人在塔坡寺遺址挖出東晉時僧人所遺銅佛三尊,遂重建塔坡寺供奉,并立石榜曰佛山,又稱禪城 南海區:隋開皇十年(590)番禺縣析置南海縣,因瀕臨南海得名;另說因秦朝番禺縣為南海郡郡治,故以南海郡為縣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郡地瀕南海得名;1992年9月設縣級市,2002年12月設區 順德區:明景泰三年 (1452) 南海縣、新會縣析置順德縣,取意于順天之德、順天之德、順化歸德之意,即順從天朝皇帝之威德;另據《郡縣釋名》:曰順德者,以去逆得名,取順化歸德之義也;1992年縣級市,2003年1月設區 三水區:明嘉靖五年(1526)南海縣、高要縣析置三水縣,因西、北、綏三江匯流,取三水合流之意得名;又說三水者系匯水、翁水、陶水;據《大清一統志》:西江為一水,北江為一水,合流而達省城為一水,故名三水;另說三水俱在其南,故名;1993年設市,2002年12月設區 高明區: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設高明砦,因地勢高阜爽塏,處于山南水北的高而明亮之地得名高明砦;明成化十一年(1475)設高明縣,以高明砦得名;或謂明洪武初設高明巡司,設縣時即巡司址為治,因以為名;另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以縣治高明鎮(今明城鎮)得名;1994年4月設縣級市,2002年12月設區 江門市 蓬江區:1984年以舊城區及北街設江門市城區,1994年8月改現名,以流經市區的蓬江為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江門水道市區段稱蓬江故名 江海區:1953年設郊區,1994年8月更名江海區,取江門與外海二地各一字命名;另說以蓬江和外海街道各取一字得名;江門因蓬江兩岸蓬萊山與煙墩山對峙如門得名;外海因處西江主流與支流匯合處,江面寬闊,故名外海 新會區:隋開皇十年 (590) 盆允縣更名新會縣1992年10月設市,2002年6月設區;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原為漢四會縣地,故再次設縣時命名新會 臺山市:明弘治十一年(1498)新會縣析置新寧縣,因地多山近海,盜賊頻擾,民企更新安寧,故名新寧;1914年因與湖南、廣西兩省新寧縣同名,以縣城北三臺山易名臺山;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境內有三臺山得名;1992年撤縣設市, 開平市:明萬歷初年設開平屯,取開通敉平之義,清順治五年(1648)析思平縣、新興縣、新會縣設開平縣,據《中國地名辭源》:以開平屯為名,屯名義為從此太平 鶴山市:清雍正九年(1731)新會縣、開平縣析置鶴山縣,因縣內有山如鶴得名;據《大清一統志》:鶴山在鶴山縣城(今鶴城)內,其形如鶴,故名,因以名縣;1993年11月設縣級市 恩平市: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始設思平縣,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改海安縣,南朝齊改稱齊安縣;貞觀二十三年(649)置恩州,至德二年(757)齊安縣更名恩平縣,因恩思二字形近而訛為恩平;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縣南有恩平江(錦江),故名;1994年設縣級市 湛江市 赤坎區:1984年設為市轄區,因地處潭江北岸河邊高地多紅土,得名赤墈,1950年后墈俗成坎;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地處紅色臺地,臺地邊呈陡坎,故名 霞山區:1950年設西營區,1956年更名霞山區,以市人民政府駐地村改名;另說因為區中心有個大村莊霞山村得名 坡頭區: 1984年6月設坡頭區,以駐地坡頭鎮命名,鎮因地處一山坡高處得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當地和緩臺地稱坡地,溺谷灣邊臺地稱坡首(坡頭),因位處溺谷灣邊臺地得名 麻章區:1994年10月由郊區更名麻章區,因區內麻章鎮得名,鎮因多有劍麻及章魚得名;另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麻章為古越語名,有光明村之意 遂溪縣:隋開皇十一年(591)設鐵杷縣,因縣西鐵杷水為名;唐天寶元年 (742) 改遂溪縣,因遂溪得名,據清康熙《海康縣續志》釋遂溪為“溪水合流,民利遂之” 徐聞縣:西漢元鼎六年 (前111)始設徐聞縣,系壯語地名,徐意為村,聞即汶字音 (今兩廣稱泉水為汶水),意為泉水村;又據《徐聞縣志》:謂其地迫海,濤聲震蕩,曰是安得其徐徐而聞呼,此徐聞所由名也 廉江市:唐天寶元年(742)石城縣更名廉江縣;因九洲江龍湖至石角河段稱廉江(廉水、南廉水、九洲江)得名;后多有存廢,1914年因與江西省石城縣名重復而改廉江縣;1993年撤縣設市 雷州市:隋開皇九年(589)設海康縣;唐貞觀八年(634)東合州更名雷州,因此地多雷得名、以地多雷震得名;又據北宋初沈括《夢溪筆談》:境內有雷水,雷水貫城下,遂以名州;1994年4月海康縣改設雷州市,因古城雷州得名;另說因雷州半島得名,半島因一年四季都有雷電,尤以夏季為多,故名 吳川市:隋開皇九年(589)由平定縣更名,因縣境東郊有吳家地,納三川(鑒江、袂花江、梅江)之水得名;另說因有吳川水(吳江、鑒江)得名;據《元和郡縣志》以縣東吳川水為名;1994年設縣級市 茂名市 茂南區:1985年設區,因在茂名市南部得名,另說因在原茂名縣南部故名,茂名縣以茂名水(鑒江)為名 ;據《中國地名辭源》:隋置茂名縣,因晉時道士潘茂名于此升仙得名 電白區:南朝梁置電白郡,初建時其后山為寶山,峭壁上有巖洞名龍湫巖,深不可測,投石至巖中,立即雷電交加、白光閃爍,故名;隋開皇九年(589)改設電白縣;據《今縣釋名》:因移縣治神電衛得名;2014年與茂港區合置 高州市:1959年茂名縣更名高州縣,高州之名源于高涼郡,高涼郡以高涼嶺得名,據《太平寰宇記》:高涼郡土厚而山環繞,高而稍涼,故以為名;1993年設縣級市 化州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辯州更名化州,據清光緒《化州志》:州治處石龍之上,居高以臨,有龍德正中,變化不測之妙,得名化州;1912年化州改設化縣,沿古化州之名,取龍有變化、化生之意;1994年縣級市 信宜市:唐武德四年(621)置信義縣,蓋以近信、招義二山合而名;另據《今縣釋名》:唐置信義縣,宋諱義改宜,有招義山、信義水;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因避太宗趙匡義諱改現名,1995年設縣級市 ![]() 肇慶市 端州區:隋開皇九年(589)高要郡改設端州,西江稱端水,端水旁設州,故名;另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爛柯山有端溪(硯石坑)得名;1988年設區 鼎湖區:1988年設區,因廣東四大名山之鼎湖山得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傳說黃帝曾鑄鼎于平原北面山上而得名;另說山頂有湖,稱頂湖山,明改今名 高要區: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設高要縣,以高要峽(羚羊峽、羚羊峽、高峽山、零羊峽)名縣;另說因西江羚羊峽(古為高要峽)高而險要取名;據《水經注》: 有高要峽口而得名;1993年設市,2015年設區 廣寧縣:嘉靖三十八年(1559)由四會縣析置,因嘉靖三十七年平大羅山亂后,取廣泛安寧之意得名;另據《名勝志》:言其地廣而永寧也,取廣泛安寧、東廣長寧之義之意 懷集縣: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懷化縣更名懷集縣;因有懷溪水得名;另據清《乾隆縣志》:以縣西有懷高嶺得名,或以民瑤雜居,欲長民者綏懷而聚集之地,意即懷柔安集;或謂縣名取義《文選》之言:蕩平天下,懷集異類,取招來之意 封開縣:南朝宋元嘉三年(426)析封陽縣置開建縣,以開建水(開江)得名;隋開皇十八年(598)梁信縣更名封川縣,以境內封溪(賀江、封溪水、封江、賀江、臨水、臨賀水)得名;1952年由二縣合并,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取二名首字置封開縣 德慶縣:南宋紹興元年(1131)因曾是高宗趙構封邑,登基后升康州為德慶府,以示因德受封志慶;明洪武九年(1376)降為德慶州,1912年改德慶縣,因德慶州為名;另說縣沿府名,取義幸福吉利,據《方輿紀要》:紹興初升為德慶府,以高宗潛邸也 四會市: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設四會縣,因縣東有古津水、湞江、建水、龍江,取四水俱臻之意;據《太平寰宇記》:四會者,東有東津水、湞江,西有建水,北有龍江,四水俱臻,因以為名;1993年設市 ![]() 惠州市 惠城區:隋開皇十一年(591年)設歸善縣,五代南漢置禎州(湞州),北宋避仁宗諱改惠州,1912年善縣更名惠陽縣,1953年析置縣級惠州市,1988年1月設區,為區別地級惠州市,且是惠州老城區,故名惠城 惠陽區:五代南漢置禎州(湞州),北宋避仁宗諱改惠州;1912年歸善縣更名惠陽縣,因州得名,取恩惠之意;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因為古惠州地和南臨南海得名;1993年設縣級市,2003年設區 博羅縣: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滅羅浮山下的縛婁國而置縣,取縛婁的諧音得名;另據《傣族僮族粵族考》 :在古僮語中百或博含有口字的意義,僮語倒置,博羅意即羅口;又據《呂氏春秋》:bo為古越語的聚居地的意思,luo就是羅,指羅姓氏族,意即羅族聚居地;或謂東海蓬萊之浮山,有向著羅山浮海而至,兩山合攏,后曰羅浮山,傅是附著靠近之意,羅指羅山,后演變為博羅縣 惠東縣:1949年析惠陽縣始設惠東縣,因位于惠陽之東,故名惠東;另據《中國地名辭源》:以在惠州治之東而得名 龍門縣:明弘治九年(1496)由增城縣、博羅縣析置,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以龍門鎮為名;另說因縣治七星崗原為增城縣上龍門地得名 ![]() 梅州市 梅江區:1988年1月設梅江區,因沿河多梅花,故名;另說因梅江(惡溪、鱷溪、惡水)從城區的中間穿過,形成了山中城、城中水、山、水、城相融的美景,故名;據清《嘉應州志》:江以梅名,因其地多梅花故名 梅縣區:1912年嘉應州改置梅縣,2013年11月設區;因梅江為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以多產梅得名;或謂因此地多梅花,并有梅溪,故名 大埔縣:嘉靖五年(1526)海陽縣、饒平縣析置大埔縣,治大埔村,因以為名;據《大埔縣志》:大埔,蓋俗稱,平曠高原,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 (舊縣治)之麓彌望平原,無慮數百頃地,總呼為埔 豐順縣:清乾隆三年(1738)析揭陽、海陽、大埔、嘉應州等地置縣,因設治豐順鎮(今豐良鎮),以鎮名縣;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有豐溪水,鎮因水名,取意吉祥 五華縣:北宋熙寧四年(1071)興寧縣析置長樂縣,據傳南越王趙佗曾在舊治華城筑長樂臺得名;1914年改現名,以縣北五華山為名,據《中國地名辭源》:以境內五華山得名 平遠縣: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由廣東程鄉、興寧,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遠等縣析置,據《方輿紀要》:以接壤于武平、安遠,因名;另說因介于平武、安遠二縣之間,各取一字名平遠,亦有平定遠方之意 蕉嶺縣:明崇禎六年(1633)程鄉縣、平遠縣析置鎮平縣,1914年因與河南省鎮平縣重名更名蕉嶺縣,以縣治北小山蕉嶺(桂嶺)命名;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縣北有蕉嶺得名 興寧市:東晉元興年間始設興寧縣,縣以興寧江(興寧河,今五華河直到興寧水口與寧江交匯處)名;有興盛安寧之意;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縣內興旺無內患得名;1994年12月設縣級興寧市 ![]() 河源市 源城區:南朝齊永明元年(483)析龍川縣置河源縣,因縣北有三河之源得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縣治駐此,故名源城;1988年1月設區 紫金縣:明隆慶三年(1569)由歸善縣、長樂縣析置永安縣;1914年1914年為避與福建、廣西永安縣重名而易名,以縣城東北有紫金山而名,以山在永安縣城內東北隅,城環其上故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以縣城跨紫金山得名 龍川縣:秦朝始設龍川縣,本博羅縣東鄉,東龍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為號。另據《南越志》:縣北有龍穴山,舜時有五色龍,乘云出入此穴,縣名由此;據《中國地名辭源》:邑有龍潭,自嶅山分注會于川,故名;后有存廢,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17)以雷鄉縣復置,北宋宣和三年(1121)更名雷江縣,南宋紹興元年(1131)復名龍川縣 連平縣:明崇禎六年(1633)由和平、河源、長寧(今新豐)、翁源四縣析置,以九連克平名之;據《今縣釋名》:東北有九連山,環通九縣,故名九連;明隆慶以后渠賊陳闊口、巢五虎等盤踞其間,官軍討之,累年始平,崇禎六年置縣,以九連克平為名 和平縣:明正德十三年 (1518) 析龍川縣和平峒設縣,因縣境有和平峒,曾置和平巡司而得名;另說沿用原龍川縣和平都得名;又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縣內有和平洞得名;明代鎮壓本縣三浰人民起義后命名縣名為和平,寓統治者的希望 東源縣:1988年河源縣析置河源市郊區,1993年改設東源縣,因位于河源市地域東部得名 ![]() 陽江市 江城區:1988年2月由陽江縣析置,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古城臨漠陽江而得名;漠陽江又名云浮水,因河流經古莫陽縣地得名,另說三國吳赤烏元年(238)陽春曾稱漠陽得名 陽東區:1988年2月陽江縣析置陽東區1991年6月改設陽東縣,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在陽江市之東而命名,陽江市因瀕臨漠陽江而得名 陽西縣:1988年由陽江縣析置陽西縣,因處陽江市西部得名;或說因在漠陽江以西得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由陽江縣西部地區析置故名 陽春市:西晉太康元年(280)設莫陽縣,因有漠陽江在縣西,故名;南朝梁莫陽縣改設陽春郡及陽春縣,取“其地陽和,四季如春”之意;另據《太平寰宇記》 : 縣以漠陽江為名,取祥瑞之意;1994年設縣級市 ![]() 清遠市 清城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設冽江縣,因北江流經,取江水清冽為名;隋開皇十年(590)中宿縣、威正縣、廉平縣、恩洽縣、浮護縣合置清遠縣,縣名襲冽江之義;1988年析置,因是清遠市老城所在地得名 清新區:1988年清遠縣析置清遠市清郊區,1992年5月改設清新縣,意為清遠地區新立之縣;2012年12月設區 佛岡縣:清嘉慶十六年(1811)設佛岡廳,因廳北觀音山上有大佛寺,故又名佛寺崗,廳因山名;1914年設縣,據《中國地名辭源》:縣沿廳名,廳因附近有村稱佛岡圍得名 陽山縣:西漢始設陽山縣,以陽巖山為名;又說因境內曾設陽山關得名,陽山關也得名于陽巖山;據《輿地紀勝》:陽巖山在陽山縣西十二里,《舊經》云日出光照此山,因名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南朝梁置廣德縣,隋開皇十年(590)避太子楊廣諱,因境內有黃連山雄障一方而改廣澤縣,仁壽元年(601)更名連山縣,縣南有黃連山,峰巒連絡多草木,舊志云山產黃連故名;另據《寰宇記》:邑界少有平陸,乃以連山為名;1962年設自治縣 連南瑤族自治縣:1927年連縣、連山縣、陽山縣析置連陽化瑤局,1934年改安化管理局,1942年改設連南縣,據《中國地名辭源》:因處連縣之南得名,1955年設自治縣 英德市:五代南漢乾和五年(947)置英州,因有英山盛產石英得名;南宋慶元元年(1195)升英州為英德府,因寧宗趙擴曾受封英國公于此,承恩澤德,故名英德;至大元年(1308年)降為英德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為英德縣;1994年1月設縣級市 連州市:隋開皇十年(590)置連州,因原境有黃連嶺(黃連山、黃蓮嶺,今陽山縣境)得名,山因產黃連得名;1912年連州設為連縣,1994年設市;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連口水得名 ![]() 汕尾市 城區:1988年析海豐縣東南七鎮設區,以管轄范圍得名 海豐縣:東晉咸和六年(339)設海豐縣,據《嶺南雜記》因海中水族甚多得名,取南海物豐之意為名;又據清嘉慶《惠州府志》:海豐亦稱南豐,以大海在邑南故名 陸河縣:1988年1月由陸豐縣析置,因由陸豐分出,縣治河田鎮而得名,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取陸豐及河田首字命名;河田鎮因因駐地近螺河和田背村得名 陸豐市:南朝齊析海豐縣東境始設陸安縣,后有存廢,清雍正九年(1731)析海豐縣設陸豐縣,陸安及海豐各一字為縣名;據清乾隆《陸豐縣志》:縣去古陸安故壤三十里,去海豐縣七十里,乃撮舉陸豐以名之,謂不忘其舊也;1995年1月設縣級設市 潮州市 湘橋區:1991年12月設區,因區域有我國四大古橋之一的湘子橋(廣濟橋)得名;據《中國旅游文化大辭典》:得名自韓愈侄孫韓湘子手書洪水止此的石碣立于橋畔的傳說 潮安區:西晉初年設海陽縣,因南濱大海得名;1914年與山東省海陽縣重名而改潮安縣,取潮州安寧之意命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縣名取義潮水安寧;2013年6月設區 饒平縣:明成化十四年 (1478) 由海陽縣析置,取“饒永不瘠,平永不亂”之意得名;另據《今縣釋名》:以海陽縣上、中、下三饒地置縣,治下饒,故名;取三饒太平之意 ![]() 揭陽市 榕城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設揭陽縣,因揭陽嶺得名;1991年12月揭陽縣析置榕城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以揭陽多榕樹,定名榕城 揭東區:1991年由揭陽縣析置揭東縣,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在揭陽之東得名; 2012年12月設區 揭西縣:1965年由揭陽縣西部和陸豐縣局部設縣,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在揭陽縣西得名 惠來縣:明嘉靖四年(1525)由海豐縣、潮陽縣析置,據《中國地名辭源》:因治惠來都而得名;另說以潮陽縣之惠來都置縣,因以為名 普寧市:明萬歷十年 (1582) 普安縣更名普寧縣,據清順治 《潮州府志》 : 取 普遍寧謐之義;1993年設縣級市 ![]() 云浮市 云城區:1994年4月由云浮縣改設,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云浮縣、市駐地得名;另說因原云浮縣駐地是云城鎮,故命名 云安區:1996年1月云城區析置云安縣,2014年9月設區,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位于云浮市正北,取云浮安定之意命名 新興縣:東晉永和七年(351)由臨允縣析置,以新興江(新江)得名,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取臨新江而興旺之意 郁南縣:明萬歷五年(1577)析端溪縣和瀧水縣置西寧縣,1914年因與青海西寧重名更名鬱南縣,據《中國地名辭源》:因處古鬱江(鬱水、郁水、西江)之南得名,后簡化為郁南縣 羅定市:東晉設龍鄉縣,隋開皇九年(589)更名平原縣,十八年改瀧水縣;明萬歷五年(1577)鎮壓羅旁山區起義后,改設羅定直隸州;取討平羅旁而至安定、“羅旁已平定之意《中國地名辭源》”而名;1912年改稱羅定縣,1993年設縣級市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