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新苑微刊 第 10 期 九月十五日,武侄夫婦與老兩口帶著孫女去威坪鎮鳳山旅游。 船行速度不快,首先駛過五龍島,又到左手方的天青島(武侄工作的地方)、右手方的龍山島(海瑞祠所在地)……沿岸及島上美景目不暇接。武侄和侄媳一個解說、一個拍照,忙的不亦悅乎。 過了西廊島看見小金山大橋。武侄講:前幾天舉行的環千島湖國際自行車邀請賽就在這座橋上經過。大橋兩邊都是隧道,便于沿湖公路的通行。 駛過湖泉列島,是一段較窄的水面,兩岸的美景看的更清楚,遠山近嶺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加之陰天,遠處的山峰在云霧之中,仔細觀賞,更加賞心悅目。 八點一刻,看到遠處有一條“彩虹”橫跨兩岸,在群山和湖水的映襯下,非常美麗漂亮。船到近處,原來是“南浦”大橋的紅色預應力牽引橋弓。大橋鏈接兩岸的沿湖公路,使交通更加便利。武侄說:這一段是我們經過的最窄路段,的確如此,沿湖兩岸的汽車清晰可見,岸上的垂釣者也能看清面目。不像前一段,小島上勞作者在侄子的指點下才看出一個輪廓,也看不清他在干什么。 八點二十分,船在南賦碼頭停靠,上來兩位乘客,船就調頭向右行駛,九點十分看到一奇異現象——在船的右手方水面上,有一條筆直的線,乍看似一根拉緊的繩索漂浮在水面上。船到那條線附近時時發現,原來是一個個水浪組成。就像在“長島”看黃海、勃海分界線似的,不知這條線是怎么形成的,是偶然還是經常,不得而知。 沿途走來,美麗的景色,好像欣賞絕佳的巨幅山水畫,姿色各異的群山、清澈碧綠的湖水、星羅棋布的島嶼到處可見,真如到了仙境似的讓人陶醉。難怪安徽部分稱“新安江畫中游”;網友稱:“千島湖坐客船看風景比坐游船還漂亮!” 我們欣賞著如入仙境的奇特風景,不知不覺間船就到了“威坪”碼頭——我們的終點站。 一行五人,在威坪汽車站承鄉鎮中巴,在“坑下”下車,步行一公里到了鳳凰村,在村民大哥的指點下,順著水泥路向山右走。出村不遠,一位女村民在較遠的地方大聲問:“你們去哪兒?”當侄子說去觀音廟時,她說:“錯了,向左,走小路。”我們道了謝就向左走。走到岔路口時,她說,那位女村民又大聲喊:“向上!向上!”近處的一位農民老弟說:“以后要走向上的路。”通過這件事,更證明了淳安人純樸、熱情、好客,不用問就給指路,使我們少走好多冤路。還長了見識——遇有叉路向上走。 我們一邊爬山一邊觀賞沿路景物,山根是梯田以植桑為主,間有雜糧、棉花、芝麻之類。上了第一個小山包,以果樹為主,桔、柿、棗、山核桃……也有桑樹。到第二個小山,果樹逐漸少,材林逐漸增多,喬木以松、柏、杉、竹四大類為主,灌木的種類太多了,大多是野生,好多叫不上名子的小樹和野草,結了好多不知名的野果。我們家鄉高價購進的綠化美化樹苗這里到處都有,有不少沒見過的樹木,象構骨(俗稱骨油刺)、水杉……山上隨處可見。就是松柏杉竹各類也有多個品種,如竹,又粗又高的、細長的、灌木狀的、寬葉的等多種。我們爬上第三個山頭時略作休息、吃了點小食品。往下看時,在不遠的山溝平原上分布著幾個村落和田地。往上看,還有幾個山頭,我們真正體驗了“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意景。 我們一邊爬山一邊觀賞沿路景物,山根是梯田以植桑為主,間有雜糧、棉花、芝麻之類。上了第一個小山包,以果樹為主,桔、柿、棗、山核桃……也有桑樹。到第二個小山果樹逐漸少,材林逐漸多,喬木以松、柏、杉、竹四大類為主;灌木的種類太多了,大多是野生;好多叫不上名子的小樹和野草,結了很多不知名的野果。我們家鄉高價購進的綠化美化樹苗這里到處都是,還有不少沒見過的樹木,象構骨(俗稱骨油刺)、水杉……山上隨處可見。就是松柏杉竹各類也有多個品種,如竹,又粗又高的、細長的、灌木狀的、寬葉的等多種。我們爬上第三個山頭時略作休息,吃了點小食品,往下看時,在不遠的山溝、平原上分布著幾個村落和田地。往上看,還有幾個山頭,我們真正體驗了“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意景。 過了第四座山,在一塊大石頭上又一次休息。再走時,山開始陡了,小路成之字形,因為最近沒人走過,我們一邊走一邊撥開亂樹枝慢慢往上爬,一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終于望見一片紅墻,下午一點四十分,我第一個爬上山頂。第一眼看到的是兩間破敗的紅墻屋,內盛麥桿、焰火殼之類。左轉行幾步眼前豁然一亮,“鳳山古剎”四字眉聯驚顯眼底,廟房破舊更顯滄桑古老。因廟門緊閉,向右行走,聽屋內有聲便走了進去,屋內一老者迎來,寒宣后盤談起來。老者姓方,八十四歲,從祖上開始在山上看廟,兒子從軍轉業在山下工作,定時往山上送糧送水。據方老先生講,這座廟是明洪武年間建造,歷代修繕,最晚一次修繕是在民國初年。廟有兩進(兩個院)供有如來、彌勒、觀音、四大天王、八大金鋼……諸多神仙。侄子付了香資,逐一燒香拜訪,方先生不斷祝我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還為侄子侄媳解簽釋疑。十幾元的香資得到那么多祝福,比起杭州靈隱寺幾十上百元來……不知讓我說什么好! 兩點半,我們要下山了,方先生仍讓我們摘棗摘西紅柿,并指明下山好走的路。下山很遠了,還看見他招手祝福(近一個小時他不斷為我們祝福)。我心里也在祝他康健、長壽。下山的路確實比較好走,二十多分鐘到了“下鳳山寺”,這里也供著如來等神靈,廟堂、神位、服裝都較新,寺主說:這是九華山的分支。我們拍了幾張照就下山了,下到半山看到一座“橋”,但墻上寫的是“亭”,不知為什么。我們繼續下山,又轉過一座不知名的山,四點二十三分回到了鳳凰村。 侄的同事來接我們去她家做客,品了一杯茶(真是品,只喝一杯)嘗了幾個山核桃,茶真好、山核桃很鮮。因時間關系,只能告別。乘車回威坪。 吃過飯,坐車鉆過十幾洞隧道,六點二十左右到了鄉鎮中巴汽車站。承公交車,于七點多回到溫馨的家。
合作單位:龍溪文學會 投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