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醫黃元御,一代名醫,曾被乾隆御賜“妙悟岐黃”以示褒獎。黃元御在中醫臨床上“師古而不泥古”,他宗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為醫中四圣。他繼承和發揚《黃帝內經》《難經》和《傷寒雜病論》,主要著作有《四圣心源》、《傷寒懸疑》、《雜病懸疑》等。尤其是《四圣心源》,自創新方,雖有經方、時方的影子,卻也自成體系、獨樹一幟。 道家代表人物蘇東坡認為:脾能母養馀臟,故養生家謂之黃婆 黃芽湯系《四圣心源》第一方:人參,三錢,炙甘草、茯苓、干姜,各二錢。煎大半杯,溫服。方中,四味藥極其常見卻可見經方的影子,顯然脫胎于張仲景的理中丸。理中丸組方:人參、炙甘草、白術、干姜,各三兩。黃芽湯和理中湯,一個輕靈,一個厚重,藥味上只是白術和茯苓的差異。 張仲景名方理中丸,溫中祛寒、益氣健脾,而黃芽湯治理中氣、崇陽補火、培土瀉水,雖僅一味藥物的差別,主治卻有很大不同。 黃元御的黃芽湯脫胎于經方,卻也有時方的影子。四君子湯:人參三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白術三錢。一味藥不同罷了:黃芽湯用干姜,四君子湯用白術。四君子湯助陽補氣、益氣健脾,而黃芽湯治理中氣、崇陽補火、培土瀉水,功效主治也有所差別。 作為黃元御的眾方之首,為什么取名“黃芽湯”? 黃芽一詞源自《周易參同契》中的“陰陽之始,玄含黃芽”,其中蘊含著濃厚的哲學思想與易經思維。 宋·蘇軾 (道家代表人物):“脾能母養馀臟,故養生家謂之黃婆。”認為脾內涎能養其他臟腑,所以叫黃婆。 黃婆乃坤土,這是道家的說法,與黃元御中氣學說極其吻合,顯見蘊含道家思想。 大家看到,理中丸和四君子湯用白術,而黃芽湯或用茯苓,或用干姜,唯獨不用白術,為什么呢? 據考證,黃元御嫌棄白術“性頗壅滯”。他認為,茯苓“瀉水燥土,沖和淡蕩,百病皆宜,至為良藥”,有“功標百病,效著千方”的美譽。而干姜:“諸升降清濁、轉移寒熱、調養脾胃、消納水谷之藥,無以易此也”,這是他對干姜的高度評價。 黃芽湯僅四味藥,組方原理很簡單:人參、干姜崇陽補火,甘草、茯苓培土瀉水。人參甘寒,“入戊土而益胃氣,走己土而助脾陽,理中第一”;干姜辛溫,“燥濕溫中,行郁降濁,補益火土,消納飲食,暖脾胃而溫手足,調陰陽而定嘔吐,下沖逆而平咳嗽,提脫陷而止滑泄”;甘草甘平,“備沖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資,入金木兩家之界,歸水火二氣之間,培植中州,養育四旁”;茯苓甘平,“利水燥土,瀉飲消痰,善安悸動,最豁郁滿”。能放在眾方之首,這四味藥,在黃元御眼里,分量不一般。 另外,黃芽湯治理中氣,崇陽培土,經過加減,隱含五行全貌:心火上炎、慌悸煩亂,加黃連、白芍兩味藥以清心;如果是腎水下寒、遺泄滑溏,就加附子、川椒兩味藥以溫腎;如果肝血左郁、凝澀不行,可以加桂枝、丹皮兩味藥以舒肝;肺氣右滯、痞悶不通,可以加陳皮、杏仁兩味藥以理肺。黃芽湯,一方馭百方!。 黃芽湯,在《四圣心源》里,其治病大綱很明確,主治:“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逆”,而通過加減卻又隱含調理四維之象,想象空間很大啊! 案例 患者男, 60 歲。 口腔多發性潰瘍 8 個月余,曾在多家醫院 診治,服西藥 50 余天無效。 后改服中藥治療、先后服牛黃解毒片、六神丸、 六味地黃丸及中藥湯煎 60 余劑,未見明顯好轉。 診見:患者舌尖、舌邊、口腔 粘膜多處潰瘍,潰瘍面大小不等,色白周圍紅暈,灼熱疼痛,進食加重;心煩失眠,納和,食后腹脹,大便搪,乏力,舌紅絳、苔剝脫,脈細數。 上方(黃芽湯)加附子 12 克,白芍 10 克,黃連 6 克。3 劑后潰瘍明顯好轉,共服 12 劑 而愈。 有人說,黃元御或有自比蘇東坡“多才而不得志”之意。不得而知! 歡迎文后留言交流。 來源:山東中醫雜志 李繼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