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是一個自帶光環的稱謂。這個光環不僅僅來自學識上的增長,更是由于在讀博過程中,精神和肉體經受歷練,產生了蛻變。這個過程,就是一場修行,修行圓滿了就如同破繭成蝶一樣,整個人生都得到了升華。 01 讀博修行的心理準備 修行的道路是崎嶇坎坷的。西天取經是一場修行,唐僧師徒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讀博也是一場修行,你要做好經歷磨難的心理準備。讀博修心,修的是決心、恒心、平常心和匠心。 【決心】讀博,意味著未來三四年,甚至五六年你每天呆得最多的地方是研究室;意味著你的同齡人都拿到月薪兩萬的時候,你在掰著手指頭計算還有多少天發生活補助;意味著朋友圈里別人都在曬娃,而你轉發的都是學術討論、會議征稿;意味著父母已經到了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而你卻給不了父母天倫之樂的生活……讀博,不僅僅要承受科研上的壓力,還要面臨更多科研以外的壓力。另外,讀博的機會成本也很高,選擇讀博你可能錯過職場發展的機遇。只有決心足夠大,才能拋開雜念,義無反顧地踏上博士的修行之路。也只有決心足夠大,才能吃得苦中苦,成為人上人。 【恒心】讀博修行是一場持久戰,延期到第八年還沒畢業的博士生我也見過好幾個。修行的生活是枯燥乏味,你要有數年如一日的恒心,持之以恒,堅持到底,這樣才能跑完讀博這場無形的馬拉松。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忍受枯燥,堅定信念,修煉自己的恒心。 【平常心】修行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一顆平常心對待。讀博之路,注定充滿挫敗。選題無著落,實驗結果總是不符合預期,投稿屢投屢拒……,這些挫折還會產生連鎖反應,相互累積疊加,經受住這些失敗和煎熬的磨練,我們的內心也就越來越從容淡定,能夠用平常心態看待讀博修行中遇到的挫折,不會一蹶不振。其次,修行要抵御各種誘惑,讀博是一場苦修。在職場同齡人享受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時,我們面對的是讀不完的文獻和做不完的實驗。讀博沒有金錢和美酒,需要我們用淡泊的心態抵御各種誘惑。 【匠心】做科研需要匠心,尤其在當前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環境下,更需要工匠精神。讀博修煉自己的匠心,不是對科研民工的自嘲,而是尊重我們手頭做的研究,精益求精,力爭做到極致,做到每一篇paper都要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而不是灌水混畢業。 02 讀博修行的生理準備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讀博不是享受生活,而是一場要跑數年的無形馬拉松,你要做好吃苦耐勞的身體準備。身體健康,精氣神好,才能適應高強度的科研學習,所以堅持鍛煉是很有必要的。很多學者都有堅持鍛煉的習慣,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就經常參加馬拉松長跑。 除了堅持鍛煉,保持強健的體魄,還要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聰明絕頂”已經成為博士生們真實的寫照。實際上,只要少熬夜,保證睡眠時間和質量,掉頭發這個問題是可以緩解的。 03 讀博修行的“法侶財地” 修行需要有“法侶財地”,讀博同樣需要“法侶財地”這四個條件 【法】讀博修行中的“法”,是方法論。讀博要學會的是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讀完博士之后要能獨立提出問題、設計課題并解決問題。讀博雖然是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深入研究,但是一法通,萬法通。學會了如何解決問題,只要投入時間往別的研究領域轉都沒什么問題。 【侶】“侶”有兩層含義,一是伴侶,讀到博士都是大齡青年了,需要找個對象,這樣在低谷的時候有人鼓勵支持,同時也解決了婚姻大事這個后顧之憂;二是志同道合的科研伙伴,讀博是一場持久戰,孤軍奮戰難免一葉障目,經常與伙伴交流討論也能激發新的idea。 【財】“財”就是錢財。雖然現在國內讀博學費不貴,而且基本都能通過獎學金、助學金實現自給自足,但是讀博的機會成本比較高。如果家里經濟條件不好的話還是趁早工作比較好。讀博是對自身的修煉提升,與高收入不掛鉤。 【地】“地”可以理解研究領域,讀博要選一個適合自己的研究領域精耕細作,而不是挖一鋤換一塊地,最后每個領域都是淺嘗輒止。 另外還要明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讀博不能過度依賴導師,導師的作用在于提供研究課題,提供科研設施、經費,至于具體的解決方案需要學生自己獨立鉆研。 讀博是一場苦行僧般的修行,期間沒有金錢和美酒,只有當你完成修行,獲得博士學位了才會迎來鮮花和掌聲。祝愿每一位博士生都能修行圓滿,破繭成蝶。 |
|